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奇心理的释放与满足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传播的重要的心理动因,古人对此早有认识,表现在不仅以"志怪"、"传奇"来为早期的小说命名,而且在话本小说、长篇章回小说叙事思维模式的建构上,自觉地惟奇是求,追求故事情节的神奇怪异.基于这种心理,兴趣极浓地传抄、刊刻、传播小说,并以此为标准评注、评点、批评小说.  相似文献   

2.
李渔的小说,推崇"俗而不俗"的语言.主要表现为:好造奇语.对话机智生动,叙述语言幽默风趣和爱发奇论.他的语言风格体系,虽然不如"三言"凝重厚实,却别有一番雅趣和灵气,因而也更富有"文人文学"的意味.  相似文献   

3.
"三言二拍"及选本《今古奇观》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在小说的序跋和识语中传达出了小说编选者的小说观念,主要表现在对"真"与"奇"的阐释,强调小说的教化功能和小说的通俗化理论。《今古奇观》则通过对原作的重新编排和改动对"奇"、忠孝观、婚恋观以及三言二拍的商业性进行了深化和开拓。这些理论对后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规范体制、题材内容和教化倾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阿城说:“人都说‘化腐朽为神奇’,我想来个‘化神奇为腐朽’。我的小说那些人那些事,其实够奇的。可如果再往神上奇上写,反透出假来。我就诚心写得平淡,象说平常事平常话,想叫人看完一寻思,一怔,心想这人这事还真够奇的。正好达到神奇。”这可以说就是阿城的小说创作观。阿城和别的  相似文献   

5.
明清小说戏曲传"奇"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时代,传"奇"成为明清小说与戏曲的重要艺术特征.小说戏曲家们在创作上都有追求"事奇"与"文奇"的特点,在崇尚"事奇"、"文奇"的同时,又对片面追求奇怪的文风竭力反对,从而欣赏在真实基础之上的"不奇之奇".  相似文献   

6.
探讨幻奇派小说理论的发展轨迹、幻奇派艺术方法的审美特征及成熟标志等理论问题.我国古代“幻奇派”小说理论始于汉魏,经过唐宋理论家的努力,至明清小说创作进入高峰期,幻奇派小说理论才随之走向成熟.我国古代以奇幻夸诞为中心的幻奇派艺术方法,主要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幻拟性、奇异性和寄托性;这些显著特征,决定幻奇派小说作品必然以表现理想、抒发激情为主,而“幻中有真”、“极幻极真”以及“说谎亦须说得圆”等理论命题的提出,则是对幻奇派小说的主观性与写实派小说的客观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的肯定,同时也是幻奇派小说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是乡土文学中生态题材小说的佼佼者。陈应松一反传统乡土作家聚焦于对大地的歌颂与赞美、对故土的眷恋与不舍的写法,而将思考的维度拓宽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上,将触角延伸到人类文明进程与自然的冲突、复杂的人性维度以及人类的信仰问题等诸多领域,在前现代、现代及后现代文明的广阔背景下对小说中人性、兽性、神性进行深层的开掘,展示了奇异斑斓的生态叙事,表现了作家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宇宙万物众生平等的智慧光芒,并在生生不息、众生平等的宇宙精神中实现了灵魂的飞翔。  相似文献   

8.
六朝志怪小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好"奇",这种特性不仅仅表现在书目和内容上,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和美学价值。本文主要从探寻作家收集记录这些怪奇灵异之事的审美标准和原因的角度,以窥六朝时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9.
张永葳 《南都学坛》2011,31(3):39-42
搜奇志异是古代小说的一个特征,从文言的志怪志人小说到白话的通俗演义,无不追求"奇"的效果。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奇"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从原本追求"怪奇"之事到推崇"平奇"之事,继而从追求"事奇"转而崇尚"文奇",由肯定"文奇"进而称赞作者"人奇"。在以往对小说尚奇理论的研究中,人们多只注意"事奇"层面由"怪奇"到"平奇"的审美转变,而对于"文奇"和"人奇"则较少关注,实际上,"事奇"、"文奇"和"人奇"是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尚奇理论中不可分割的三个逻辑层面,彼此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且都受到晚明文坛崇真尚奇的文论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于张爱玲小说<色·戒>的主题,至今尚存争议.有人认为小说表现的是不顾一切的爱情,也有人认为表现的是一种难以控制的情欲.但通过对小说中各种隐喻的分析,我们认为小说表现的是人生空幻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