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的《指南录后序》中说:“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可见当时他处境的艰难危险.这一带苇港纵横,围堤逶迤、沙滩无际,前后都有元兵围追堵截,不要说文天祥是异乡逃客,就是当地人,也会在这片滩港面前昏头转向。那么是谁当文天祥的向导,护送他出海,使他能从海路到福建,继而能于端宗景炎二年(1277)重整旗鼓,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的呢?这一直是个谜。最近,笔者参加整理地方史志,查阅了  相似文献   

2.
一挥而成     
“一挥而成”这一成语,也写作“一挥而就”。它用来形容写字、作文、作画的速度非常快。文天祥是南宋时期人,他曾做过刑部郎官,右丞相。文天祥二十岁那年,应举进士,在集英殿接受皇帝殿试。当时,是理宗赵昀在位,朝政懒散,软弱无力。文天祥就针对朝廷的弊端,引经据典地对皇帝进行  相似文献   

3.
解维汉 《社区》2014,(11):15-15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他1236年出生于富田乡文家村,白小抱负远大,学业甚佳。20岁进京会试,考取状元。宋理宗因其名吉利,说:“此天之祥,宋之瑞也。”当元军南下,他“尽以家赀为军费”,  相似文献   

4.
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他少有大志,立志救国。考中状元后,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元军大举南侵,力主抗元,反对投降。他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富有智慧,才气纵横,文能治国,武能击敌,文而有武,儒而知兵,提兵入卫,胜气先见。他虽为元统治者杀害,但他的思想,行动,气节,品格,功业,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光辉诗篇——《过零丁洋》中的警句。数百年以来一直脍炙人口,激励过无数忠贞之士慷慨就义,为国捐躯。 文天祥一生的抗元事迹,艰难曲折,险苦备尝,真是可歌可泣!他第一次被拘元营,驱迫北上,在镇江逃脱虎口的经过,显示了当时镇江人民不怕牵累,积极支持爱国英雄继续战斗的共同心愿。 文天祥(1236—1282)字履善, 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相似文献   

6.
文天祥是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总结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家。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天祥“自强不息”的思想:一是他将自强不息的思想,建立在“法天不息”的唯物辩证法宇宙观基础上;二是他认为自强不息的思维方法,就是“务出新说”,不断推进理论思维的更新,适应客观发展的要求;三是他认为自强不息对人的品格要求,就是“浩然正气”的精神。文天祥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以及他的执着追求,曾对近代中国反对列强的侵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天祥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人格精神可一言以蔽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之所以拥有这种人格精神,实与他沟通了必然之"命"与当然之"理"的观念有密切的联系。文天祥的一生,是"君子自强不息"的典范,也是知"道"循"道"卫"道"的楷模。从他一生的事迹可以看到作为思想家的文天祥与一般的学者不同的是:他不仅以理论的探讨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以其鲜血和生命实践了他所服膺的儒学之基本价值,从而耸立起一座儒家人格精神的历史丰碑,让世人在敬仰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人格上的锤炼。  相似文献   

8.
文天祥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然而,数百年来,人们很少注意他的哲学思想,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 宋代哲学家周张程朱的哲学思想,大都出自《周易》。生活在宋末时期的文天祥,其哲学思想亦渊源于《周易》,并来自《中庸》。文天祥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讲不息之理,而“言  相似文献   

9.
试论文璧降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胞弟文璧在宋亡后降元,后人对他褒贬不一。宋亡前,文璧是个合格的忠臣孝子。宋亡后,他为保护文氏家族,弥补文天祥忠孝不能两全的遗憾,被迫降元;对此,文天祥内心虽有矛盾和痛苦,但实际上已经予以默许。文璧降元固然是对宋朝不忠,但也不必深责。因为在元朝统一中国后,历史任务有所改变,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必再以是否忠于宋朝为标准。文璧在出任元朝地方官后,为保护南宋遗民、恢复战争创伤和安顿文氏族人尽了全力,对元初社会发展有所贡献,他仍是个值得肯定的人。  相似文献   

10.
广东封开的莫宣卿,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廷试第一”,成为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也是全国640多个状元之中最年轻的状元(夺魁时年仅17岁)。这一成就,若与当时发达的中原地区相比,自然不算什么。但是,在实施科举制度不久的唐代岭南地区,还处于未“开化”的边陲之地——封开,诞生了一个号称“岭南第一位状元”莫宣卿,这就不能不令人惊叹了。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英汉委婉语、禁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们是语言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通过委婉语表达和传承,英汉委婉语、禁忌语表现出两民族趋善趋美的一致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通过英汉委婉语、禁忌语的比较来传授文化,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高等学校中,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批把亦作枇杷即琵琶,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高手迭出,许多诗人咏过琵琶,尤其是元、白二人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琵琶声的多变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声情并茂,使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然而元诗在心理刻画及人物情态的描绘上不如白诗深刻。白居易写过《昭君怨》,昭君与琵琶难解其缘,但正史记载与诗词戏曲多有不同,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绘的琵琶是元帝与昭君相见相爱生死离别,贯穿前三折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他还写过《青衫泪》,根据《琵琶行》生发而成,将琵琶女坐实为裴兴奴,考兴奴实有其人,与琵琶名家曹纲(刚)时被称为左、右手,有记载曹刚弟子弹琵琶能吸引"方响"从塘里飞到岸上,足可佐证裴、曹弹奏水平之高妙。  相似文献   

16.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科技推广应用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循环经济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即资源使用减量化原则;产品再使用原则;废弃物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成果的应用与循环经济关系密切,科技成果应用必须符合循环经济原理。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必须遵循的循环经济原理。  相似文献   

18.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佛、道与老庄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玄学立足于《老》、《庄》讨论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名教与自然之辩 ,并通过解注和阐发《老》、《庄》的形式表现出来。佛学畅论道、无 ,且以道、无解空和法性等 ,依附于老庄与玄学而得到诠释 ,并逐渐中国化。道教以“道”名教 ,列《老》、《庄》为其经典 ,其人生炼养术多为老庄虚静、无为等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