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施以“沉鱼”美貌、只身犯险,为“越甲吞吴”执行潜伏计划而著称.在仔细研读先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西施虽是实有其人,但她并非无所依凭的传说人物,而应是《左传》中的传奇女性——夏姬的异名;西施为间谍的故事原型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所谈论少康中兴的史料,是对女艾形象的加工;西施之说还存在对《左传》中“诸稽郢”的新创作.也就是说,后世所传勾践灭吴有功的西施其实是混合《左传》中这三个人物而最终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左传》堪称为佼佼者。历来整理研究者甚夥,佳著传世亦多。然千虑一失也在所难免。个人在长期研读中略有一得之禺,列述于下,供学人参考。 一、标点错误 (l)《左传·成公二年》:“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一九八四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古籍点校疑误汇录》所收《一部草率复印的古籍》111页) 按:这是兼语句,第一个动词“使”表示使令的意义。“使”后面的名词“宾媚人”身  相似文献   

3.
《左传》是先秦历史文学中的一部名作,它在我史学、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杰出地位。学术界对于《左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实词等方面的文章很多,我通过学习对《左传》中虚词的“於”和“于”的用法,作点简单的归纳,以就教于老师和同学。  相似文献   

4.
词义拾零     
一、翳桑 《左传》宣公二年:“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杜预解“翳桑”为“桑之多荫翳者。”新编《辞源》(2512页)和徐中舒的《左传选》(116页)主此说。清代的江永、王引之认为翳桑是地名,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29页)和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661页)主此说。今人陈其猷则认为“翳桑谓枯死之桑也。”(《吕氏春秋校释》897页)我赞同陈先生的解说,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从韩愈提出“左氏浮夸”这个说法以后,历来研究《左传》注释韩文的人都纷纷称引解说,至今不衰.可是,对这“浮夸”二字的理解,却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以认为“浮夸”并非浮虚夸大的意见居多.或说浮夸是“繁富”①,或说浮夸系指《左传》文辞“铺张华美”②、文章“波澜壮阔,气象万千”③而言,或说因为“《左传》记事很详,所以说浮夸”④,如此等等.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虽然并不否认“浮夸”二字有浮虚夸大的意思,但却认为韩愈用来评价《左传》不对,批评他身“为旷代文雄,且不能尽识其意”⑤,“于左氏犹为未得其深”⑥.解放后有的文学史著作更是愤愤指责说:“以《左传》的文字失之浮夸”,“这都是那些死守六经为文章正统的迷古派的意见”⑦.窃以为,上述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左氏浮夸”的本意是什么?《左传》到底有没有“浮夸”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对韩愈的一个提法的理解,而且关系到对《左传》在中国文学史、史学史上的正确认识与评价,有讨论的必要.一“左氏浮夸”的说法,出自韩愈的骈体散文《进学解》中.这篇文章大约写于唐宪宗元和八年,韩愈因得罪权势,由职方员外郎改任国子博士,他认为屈才,就以“进学”的形式写了这篇文章来发牢骚,同时也标榜自己,其中一段云.  相似文献   

6.
《春秋》、《左传》都有些朔日的记载。《春秋》所记的只限于“日有食之”;《左传》则在日食之外,多了两则“日南至”(即冬至),一则是“僖公五年(公元前六五五年)正月辛亥朔”,另一则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五二二年)二月己丑朔”。用现代科学知识加以推算,凡是“日有食之”的干支日名,基本上都正确;而两个“日南至”的合朔和冬至的日名,都是错误的。这就有了问题。  相似文献   

7.
二《聊城大学学报》2 0 0 2年第 6期所载姚曼波女士《再论孔子作 <左传 >蓝本》一文 (以下简称《再论》) ,是对拙作《厌弃 <春秋 >尊 <左传 >》(载《聊城大学学报》2 0 0 2年第 1期)的“驳议”。《再论》一再声称 ,她的“孔子所作非经而是传”说 ,是“由先秦以来全部典籍特别是《左传》本身证明的铁的事实 ,谁也否定不了”,而“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更是“充分具体客观的事实”,是“孔子《左传》蓝本的铁证 ,不容否定”。嚯 ,简直是板上钉钉 ,丝毫不可移易了。《再论》因此特地把“三十六”、“五十二”重说了一遍。可是通过《再论》的…  相似文献   

8.
《左传》是中国史学的一本名著,许多著名的史家都对其称赞有加。本文对钱穆和李学勤先生对《左传》的观点加以比较,发现他们理论的基础是相同的,即肯定《左传》真实性和记载内容的丰富性。区别在于两者看法的适用范围不同。由此彰显出一位通家和专家学术视野的差异。且钱穆强调《左传》的“基准”功能,李学勤强调“基础”功能,笔者认为这和疑...  相似文献   

9.
“伐、侵、袭”在《左传》中都可以用来表示进攻敌方,但《左传》在这三个词的使用上却有明显的差别,显示了对“伐”战的偏爱。从《左传》“伐、侵、袭”的使用情况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春秋人的战争观:战争是合理合法的,礼义是衡量战争的主要标准,战争是获利和生存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0.
杨祖陶教授的新译作、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哲学全书&#183;第三部分》中译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刚一出版,就请他夫人肖静宁教授给我送来,并嘱我写一书评。这对我来说,实为一大难题:一是我不懂德文,二是我对黑格尔哲学的研读甚浅,而又未读过《精神哲学》,怎敢评这部“最高”、“最难”《精神哲学》的中文首译本呢?  相似文献   

11.
“行李”辨正“行李”一词,先秦义为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襄公八年》:“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又作“行理”,如《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辰星《释“行李”》一文以为“在古代,李、理二字同属来母、之韵(先秦古韵当称‘部’,不称‘韵’,此当为笔误——笔者),  相似文献   

12.
牛鸿恩先生大作《厌弃〈春秋〉尊〈左传〉》 ,批驳笔者关于孔子作《左传》蓝本的观点 ,一口认定孔子“作《春秋》”是“修《春秋经》” ,说是“一经三传 ,都以为经为孔子所修 ,这是司马迁所已具备的观念”。这也是历代经生迂儒的传统习见。本文以一经三传的事实入手 ,证明“修《春秋经》”说 ,实乃“乌有之谈”。  相似文献   

13.
自1993年以来,姚曼波女士在多种刊物连续发表六篇系列文章,提出《春秋》一书当不起孟子、司马迁的推崇,《左传》才当得这种推崇,从而认定孟、马所说“《春秋》”必定是指《左传》。并且说从《孟子》、《史记》、《论语》、《左传》及“汉初学坛”,都能证明孔子写下的是《左传》,左丘明不过是《左传》的评论者。自认为廓清了千年疑案。本文观点与姚文相反,认为孟、马对《春秋》的推崇,含有对儒家祖师孔子的美化、圣化,对于这种美化,不能轻率地相信,更不能作为立论的出发点。文章具体分析了《孟子》、《史记》对孔子作“春秋”的论述,并比较了《论语》和《左传》在思想观点、语言运用方面的不同,论定孔子从未有作《左传》之事。姚文的论点论据不能成立,写作的出发声、论证的主观性,都不可取。系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4.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杰作。唐人刘知几《史通》对《左传》评价说:“著作罕闻,古今卓绝。”《左传》记事详备,文采华赡,在文学方面有巨大的价值。我国文学史家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左传》是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左传》作者善于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言行记述历史事件,描写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都不能不给以《左传》一席地位,否则它就是一部蹩脚的文学史。作为中国第一部体例最谨严,叙事最完备的史学巨著,《左传》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正始地位是无可否认的.而同时,它又是一部成就卓越的传记文学作品.韩愈说:“左氏浮夸.”(《进学解》)这是贬辞.但这话从反面反映出了《左传》的文学性.当然,《左传》首先是史学著作,它不能超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真实随心所欲地虚构渲  相似文献   

16.
先秦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诸子散文中出现了《庄子》这样登峰造极的作品,史传文学中则有“允推独步”①的《左传》问世。《左传》之于后人,虽如《春秋》“为学者不能极其说”,②但仍觉其美,以为“多膏腴美辞”、信多奇伟。”③这就启发我们认识《左传》美的特征。不能穷极其意蕴而觉其美,这种美感是朦胧的。关于朦胧美,明代董其昌说:“摊烛作  相似文献   

17.
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是通释《左传》的一部颇用功力的著作,由于它的主要目的不在考察《左传》的用字特点,因此对书中的假借、同源、异体字往往同时用“通”、“借作”、“同×”、“音×”等几个术语去指称,这对于一般地阅读自然无碍,但如果从文字学的角度出发,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既然汉字是一种历史的堆积物,其间就必  相似文献   

18.
词的本义或古义是词的本质特征,决定着词的使用特点和多方面的特点。古汉语文字学主要依靠字形来推断词的本义。然而汉字保留下的字型有限,因此借助于历史文献来推断词的本义是发现词的本义的另一种手段。本文意在以先秦时的典范文学作品《左传》为语料,分析“寡人”的使用特点,而该词在《左传》中某种高频率的使用特征恰好反映了该词较古时期的词义特点,同时借以再认识汉以后儒家学者对某些词义注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历来认为,春秋时楚人‘北进中原的时间’,始于《左传》庄公六年所记“楚文王伐申”。但在《春秋》、《左传》中楚国还未出场的时候,《左传》桓公二年却有这样一条记载:“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此事来得极为突兀,一直令人感到困惑不解。 按桓公二年为郑庄公三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七一○年。从《史记·楚世家》所记来看,截至此年,楚国基本上是僻在汉水以西、以南的荆山一隅,楚势尚未超出汉东、汉北,更无楚军涉足中土的事实。楚人凭什么构成了对蔡、郑的威胁呢?而且,郑庄公  相似文献   

20.
杨祖陶教授的新译作、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哲学全书·第三部分》中译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刚一出版,就请他夫人肖静宁教授给我送来,并嘱我写一书评。这对我来说,实为一大难题:一是我不懂德文,二是我对黑格尔哲学的研读甚浅,而又未读过《精神哲学》,怎敢评这部“最高”、“最难”《精神哲学》的中文首译本呢?但细细想来,我还是可以勉为其难的。特别是通过对这对部译作经过大半年的断续阅读,尤其是对其中近4万字的长篇“译者导言”的认真拜读,有所聆悟。读评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就第一方面说,我和祖陶教授的交往和情感、特别是学业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