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文学修辞学或文学作品修辞格的探讨固然以文学语言为对象,但其最终目的,也还是为了提高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文学语言的结构安排原则与其种类以及文学修辞格等等,一切一切,都不能不服从于作品整个特定内容的需要。不同时代文学的语言风格,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其特征的内涵如何?某一作家作品为什么能成功地运用某些修辞格,而其他作家作品就并非如此?这些固然是文学语言研究对象,但也决不能离开文学作品整体对象。以上这一点粗浅想法,是我早经持有的;但当我最近读了李森先生精译的古田敬一教授所著《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一书以后,我的理解更清晰了。古田教授辛勤搜集了大量对句例句,又在这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概括成若干富于周延和涵盖性的规律,使得我原有的抽象性理解得到血肉丰盈的印证。这就不仅深化了我对对句本身重要性的认识,也更扩大了我对于作为文学艺术领域之一的“对句”的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2.
试论骈文的美质美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文是六朝时期的一种新兴的文体,其美的形式的首要构成因素是偶句,偶句是由汉语的形、声方面的特点和传统文化观念决定的,因此,骈文的美的形式主要是汉语的文化意蕴以及某些传统观念的艺术显现。历史的逻辑与文化的历史在骈文的形式上达到了某种统一,使骈文成为文学的初步觉醒时期的代表性文学形式。骈文之美的本质是对人的类的感性的乐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争议较大、影响较深的文体。王勃的《滕王阁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代表骈文的最高成就。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赋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王勃《滕王阁序》的内容、形式及艺术境界,探讨骈文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肯定它对中国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史达祖号梅溪,是南宋后期的杰出词人,也是一位造诣很高的语言巧匠。其《梅溪词》的语言,曾叫许多古人叹为观止。这是因为史达祖既善于化用前人的文学语言,融化口语词和散文句入词,又善于琢句炼字,从而创造出一种清空而不晦涩,近雅而不远俗的文学语言。其间,尤以琢句炼字最具特色: 讲究炼字和句法,使《梅溪词》的语言增强了概括力和含蓄性。如《双双燕》“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句中的“柳昏花暝”四字便具有极强的概括力,把词中没有写出的人事、景物郁包容了进去。承接此句而来的“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乃是讽刺当  相似文献   

5.
楚辞与骈文     
“楚辞”具有特殊的句式特点 ,那便是以“兮”字为核心和枢纽的对偶型组构方式。它规定了句子内部和两句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基本节奏 ,同时也规定了句子必须以两两相对的偶句形式出现 ,从而使其具备了产生骈偶的基础和条件 ,并将这种骈对基因传给它的嫡子赋体文学。由楚辞到赋、到赋的骈偶化、再到用骈偶的方式作文章、最后在西晋形成骈文 ,汉魏辞赋充当了“楚辞”发展到骈文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6.
<正> 刘彦和在《文心雕龙》中,专门有一篇题为《丽辞》的文章,讨论中国文学中的对偶问题。尔后,随着骈文的流行和格律诗的发展,许多人对文学中(主要是诗歌)的对偶艺术,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宏法大师的《文镜秘府》中所列举的二十九种对,即可看出古人对诗歌中的对偶,是如何刻意追求!但是,前人研究对偶,多半只停留于形式技巧方面,很少从理论上去研究;就是在今天,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很不够。因此,当我读到李淼君翻译的古田敬一教授的《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一书时,感到由衷高兴。这部著作在我国出版,一定能促进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其实,文学中的对偶艺术,并非中国文学所独有,世界各国的文学,都根据不同的语言文学的特点,有  相似文献   

7.
楹联是贴挂在门柱上的对联,因其是展示于门外供人观赏的作品,因而更具有社会文化性质与公众性的审美作用。所有对联的体式皆以格律诗的平仄文字相对仗,并在上联句尾以仄声字起,而下联句以平声字收尾,构成严格的律诗联句,属于文学诗类中遵格律而不押韵的联句诗。因此不仅在体式上是诗,而在许多名联内涵的意指上,又特具主体的理性与情思的寄托与评量,特别引人关注,多是抒情与叙事合为一体并展示于外的诗。绝大多数对联字数较少,更见律诗惜字如金的精到。楹联是中国古今相续的民族文化,作联则最需要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素养和写近体诗的文化修养功夫。  相似文献   

8.
楹联是一种应用性文学样式。因为具有文学性,所以它与具有文字游戏性质的诗钟、巧对不同,它是审美的。上下联在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同时还必须有言外之意。楹联,特别是春联,与桃符的关系密切,它的出现还与摘句、书壁密切相关。五、七言楹联源于摘句,杂言,来源于魏晋骈体文。楹联是骈赋、律诗的文学内容与桃符的载体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自然音乐哲理——欧阳修《秋声赋》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声赋》这个标题中,“秋声”两个字到底指什么呢?如果解释为“秋天的声音”,那么它包括的具体声音实在太多了,秋风萧瑟,鸟鸣猿啼,山泉幽咽,江河怒吼等尽在其中。欧阳修究竟写的是哪一种声音呢?显然这当中的任何一种声音都不能涵盖秋天里所有的声音。囚此标题中的“秋声”两个字,只能是从秋天的自然特征出发,对秋天的假想的音乐抽象。“赋”,是一种传统的文体。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就是说赋在本质上属于古诗的一种。到了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彩、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接近于散文的叫“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  相似文献   

10.
徐远水 《老友》2013,(10):49-49
齐梁时代,音韵学家发现了"四声",作诗开始讲究平仄。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或"古风";唐以后的诗,尽管是五言、七言的四句或八句,如果不合格律,仍然只能称古体诗或杂诗。格律诗有这样一些特点:①每首四联八句。五字一  相似文献   

11.
李华的文学成就以古文称著,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光辉的地位。然而,李华的骈文是其古文成立的基础。在中国文类发展史中,李华的骈文乃是介于六朝骈文和唐宋散文之间的一个亚类。对李华骈文代表作的分析表明,其骈文不仅影响了唐宋古文,还对宋四六的形成起到了范型作用。此外,李华的骈文对研究中国韵文体寓言的缺类问题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诗文中的对句艺术,是个饶有意趣,又非常重要的课题,至今国内对此未有全面精深的研究。日本汉学家古田敬一教授的《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才算填补了这个空白。吉林社科院的李淼同志又把它翻译过来,并由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989年7月出版。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学术交流中的好事。国内著名学者王元化、徐中玉等十位先生撰文对此作了高度的评价。本刊发表王元化等十位先生的这组笔谈,也想为中日的文化学术交流作点揄扬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简评《钓鱼城楹联析赏》王中格楹联,即对联,是中国传统的律体诗歌的一种变体,与中国文学中传统的赋体手法也有深刻的联系,它还是作为传统蒙学教材的声韵对偶如《声律启蒙》等的高级形式,因此,根联在语言形式上传统文化涵泳深厚,深得于百年来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又...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发展源远流长,成就举世瞩目.一谈到中国文学,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六朝骈文等.这一方面是因为诗、词、曲、赋、骈文等韵文的创作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声势最为浩大的,不仅成就斐然,而且给人带来的审美享受也最大;另一方面,汉语韵文之美,除了作家锐意创新的修辞努力,更重要的还在于汉语自身的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的事实、汉语语法的灵活性特点、汉语语音的音乐性特质,都是造就汉语韵文之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六朝的文学观念,无论诗赋乐府还是实用型文章都属于"文",都要讲究与文体要求相符的语言美,任昉的骈文即代表着梁代实用型骈体文的最高水平.由于文学观念的差异,历代对任昉骈文的评价分歧较多,主要集中于用典特点及其有无逸气两方面.明清时期有多家评论,但大多为评点式的,难免以偏概全.至现代学者刘师培、骆鸿凯,才较为全面、深刻和细致地分析和概括了任昉骈文的艺术特色与语言魅力.而当代学人对任昉骈文普遍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6.
小律是一种历来为人们所忽视的诗体,产生于六朝,但作品后世不传.现存的"小律"最早见于盛唐,兴于中唐,当时主要指绝句,是由律诗减句而来,也有的是古诗律化的结果.宋代至明代,"小律"指的是四韵律诗,到胡震亨时才明确为三韵律诗.历来创作三韵律诗的诗人不少,但是有意识自觉创作并标举之为"小律",则是在明、清时期,到康熙时期达到高峰.小律内容丰富,最多的题材是咏物与咏人,艺术手法上则以虚实相间、情景相生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赋体文学一个鲜明的创作手法就是"前后左右广言之".这种创作手法深刻地影响了元嘉时期的诗歌创作.元嘉诗人借鉴并转化了赋体文学的创作手法,通过方位对句、景致对句、时间对句以及移步换景等艺术形式与技巧,开创了特征鲜明的一代诗风,成就了元嘉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正> 对句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它植根于古汉语的特点,具有整齐匀称的艺术美,在中国古代,长时期来被广泛运用于诗、文、辞赋等各体作品中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要了解、研究中国古代作品的语言美,对句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日本著名汉学家古田敬一教授所著《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一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对句艺术,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全书上半部分就对句的原理、分类、评价等问题,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概括;下半部分别对诗歌、散文、骈文中的对句艺术,结合大量实例,作了细致的分析。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又有较深的理论概括,无疑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  相似文献   

19.
东晋南朝,文学沿袭魏晋兴起的新风尚继续发展,讲求对仗、运典和音律的骈文成为南朝文章的主要形式,并涌现一批著名文人。十六国及北朝前期,北方由于战乱,文学亦无成就,北魏太和以后文学的复兴实质上即是仿效南朝文学的文体文风,北朝末期,南朝文学完全占领了北方文坛。隋及唐初,虽有人反对南朝轻艳、卑弱的文风,但无实效,无论朝野,时人习诵模仿的仍是南朝著名文人的文章。唐中期古文运动兴起,但由于进士科举试律赋、律诗,至于唐末,南朝以来的文学形式仍旧是文学的主流。到了宋代,古文大兴,且进士科改试经义,讲求对仗、运典和音律的文学形式才逐渐失去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东晋南朝,文学沿袭魏晋兴起的新风尚继续发展,讲求对仗、运典和音律的骈文成为南朝文章的主要形式,并涌现一批著名文人。十六国及北朝前期,北方由于战乱,文学亦无成就,北魏太和以后文学的复兴实质上即是仿效南朝文学的文体文风,北朝末期,南朝文学完全占领了北方文坛。隋及唐初,虽有人反对南朝轻艳、卑弱的文风,但无实效,无论朝野,时人习诵模仿的仍是南朝著名文人的文章。唐中期古文运动兴起,但由于进士科举试律赋、律诗,至于唐末,南朝以来的文学形式仍旧是文学的主流。到了宋代,古文大兴,且进士科改试经义,讲求对仗、运典和音律的文学形式才逐渐失去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