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印度现代化进程中几个政治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印度现代化起点是在印度获得独立之后。但实际上印度现代化的进程的起点似乎应追溯到19世纪下半期英国殖民统治时代。对于印度独立前是否存在现代化或工业化问题,曾在共产国际六大期间(1928年)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印度共产党创始人M·N·罗易和英共代表认为印度已经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前进;苏联和其他共产国际领导人则根本否定这种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学的问世不仅极大改变了文学的写作生态,改变了文学文本的存在形式,也改变了文学传播、阅读以及批评的原有格局,而且对传统文学的发展与存在也产生了诸多具有实质性的影响。网络文学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文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把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性简单等同于网络文学的特征;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依然存在认识误区;未能真正区分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的基本特征;未能从理论上真正厘清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文学的根本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三、影响印度工人阶级发挥其历史作用的几种因素如前所述,印度工人阶级较早出现在东方的世界之中,而且曾走在亚洲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前列,在东方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印度工人阶级却未能合乎逻辑地取得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更未能取得独立后之执政地位。相反它在独立前基本上或在相当大程度上在思想上、政治上乃至在组织上依附于资产阶级,充当其追随者或在其领导下行动;独立后继续在资产阶级统治下悲苦地生活着。人们不禁要问,印度工人阶级为什  相似文献   

4.
"世界文学"在西方的实践表明,它实际上排除了现代时期以前的写作文本以及英语之外的写作文本。思考世界文学时,秉持一种"道德的以及理论理想化的包容性世界文学"观念是必要的。这样的世界文学观念将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世界的文学包括在内。如何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文学包括在世界文学中,可以考虑如下三种富有成效的方法。其一,以印度、中国、日本为中心或其他非西方的观点去看待世界文学;其二,通过东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来看待世界文学;其三,在东方学习西方、西方学习东方的过程中来看待审美循环的结合点。这种世界文学观念将不仅更加准确地反映世界的组成,并且还将以一种更加平等的方式看待世界。  相似文献   

5.
在中印边界争端逐步演化为冲突之前,中国试图通过武力威慑慑止印度,但并未奏效。本文认为,从威慑角度来看,其中的关键是印度情报系统的印度情报局对中国威慑信号产生了错误认知。这种错误认知有两个根源:客观无意识认知偏差和主观有意识认知偏差。这两种认知偏差使情报系统未能正确评估中国释放的威慑信号,未能向尼赫鲁政府提供正确的战略军事判断,导致印度错误地发动了对华战争。由此可见,加强军事交流,增进军事互信,才可以避免军事误解和误判,实现中印边界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6.
张振龙 《唐都学刊》2003,19(1):74-77
从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观念的演变历程看,文学观念每一次出现大的变迁,都是与文人的文学创作紧密相联系的。建安前期的文学创作就对文人的文学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表现为:文人诗赋创作中通过借用前代作品抒情达意,加深了他们对诗赋文学抒情特征的感性认识;散文创作也使他们对该文体本质特征、文学作品的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深化了。这些都大大推进了建安文人文学观念的情感化历程。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是文艺理论界近年来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形象”说、“情感”说提出商榷性意见的基础上,从文学在有关系统中的位置,从它的构成因素、特殊的社会功能和作为信息的特殊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考察,从而提出了对文学本质特征的看法,并从语言、形象、内容、功能等四个方面加以具体论证。  相似文献   

8.
独特人生经历和从文学到新闻的创作流变使萧乾确立了特写这种文体的基本理念:特写是"用文艺笔法写成的新闻报道".其特写呈现出文学性与新闻性的高度统一:坚持真实这一新闻起点概念,"真实对特写比什么都重要",以真实见证历史进程;不改文学气质,以形象来提升表达意象,"特写基本上是用文字从事的素描写生";强调整合重构,以剪裁来体现结构经营:"艺术加工主要是在剪裁上".文学性与新闻性互相影响,巧妙交融,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9.
陈明 《南亚研究》2003,(1):73-79
佛教文学是世界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历来为治文学史者所注目。摩里制吒是印度佛教史上仅次于马鸣菩萨的作家 ,佛教赞颂文体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曾在印度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亡 ,他的作品在印度本土销声匿迹 ,但在印度之外的佛教世界 ,他的声名却长盛不衰。本文从出土文书的角度出发 ,着重考察了他的《四百赞》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情况 ,旨在使读者对这一印度佛教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多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0.
前言印度人民有着悠久的光辉的文学传统。学者们一般把印度古代文学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吠陀本集时期;第二,史诗时期;第三,古典梵语文学时期。这三个时期,从公元前二十世纪到公元后十二世纪,跨越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在此期间,印度人民的辛劳和智慧凝铸出了丰富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戏剧、小说,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不少伟大惊人之作。这些名著,以其独特的风貌,在世界文学之林别树一帜,放射着灿烂的奇  相似文献   

11.
张淑兰 《南亚研究》2009,(3):121-130
印度的环境主义萌芽于20世纪初,完整意义上的环境主义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尽管印度学者对环境主义的研究各有其侧重点,但整体来说仍然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印度的环境主义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杨思灵  徐理群 《南亚研究》2020,(1):21-52,148,149
印度是中国在亚洲最大的邻国,在中国周边安全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课题.洞朗对峙之后,中印两国高层保持了频繁紧密的交往,两国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客观来看,鉴于中国在印度地区安全知觉意象中的复杂性,中印关系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容忽视的挑战.在中印关系中,双方的安全知觉是错位的,即在周边安全环境中,中国并不认为印度是中国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威胁,印度则认为中国是其周边安全环境中最首要的因素.在这点上,从2002~2003年度至2018~2019年度印度国防报告中均有体现.毋庸置疑,历年的印度国防报告形成于印度安全知觉与实践的基础之上,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印度在全球与地区层面对中国的安全知觉意象,涉及中国的内容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印度对中国在其地区安全架构中的看法与知觉.厘清这些印度对华安全知觉意象对于思考未来中印关系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根据历年印度国防报告及其综合的外交实践,大致可以勾勒出印度对华安全战略的形态.研究认为,如何稳妥地促进印度地区安全知觉中中国意象的转变是中印关系健康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3.
聂正楠  郑华 《南亚研究》2020,(1):1-20,148
自20世纪90年代战略文化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以来,从战略文化视角解释印度外交战略的研究不胜枚举.学术界对印度战略文化的研究普遍受到文化“稳定性”、“持久性”等基本特征的限制,主要从静止的视角围绕其起源、属性与形态等方面展开论述.本文试图从动态视角理解印度战略文化,构建战略文化生成与变迁理论框架.通过对战略文化的类型划分发现,印度在冷战时期形成了防御为主、进攻为辅的协调型战略文化,冷战后形成了强进攻性偏好的冲突型战略文化.作为印度战略文化变迁的首要条件,环境认知推动了印度国内政治程序的修正,从而影响了战略文化变迁.具体而言,国际体系环境的变化重塑了印度决策精英对国家安全的判断,并内化成新的观念体系.全新观念体系驱使决策精英行为偏好改变,且通过国内政治程序的修正上升为特定取向的国家战略偏好,最终生成全新的战略文化.  相似文献   

14.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developments in the measurement of child poverty, this article critiques the limited success of the Indian government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social policy approach to address multi‐faceted deprivation suffered by Indian children. Since independence in 1947, Indian governments have focused on childhood deprivation through various programmes to improve food security, education and health. However, these programmes have functioned in siloes without any linkages to each other, along with poor budgetary commitment which has resulted in sub‐optimal policy outcom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of Amartya Sen's capability approach and Townsend's consensual approach to poverty measurement,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intrinsic importance of child well‐being to society. To achieve its objectives, the article is organized into four main parts. First, the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Indian children's deprivation and poverty, and the policy approach. Second, it provides conceptual advancements globally on the measurement of child poverty and deprivation. Third,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utilizing these indicators to measure child poverty in the Indian context. Fourth, it concludes with a critic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budgets and social policy in India to highlight that the Indian government's approach towards child well‐being is not only conceptually flawed, but that its commitment is extremely poor.  相似文献   

15.
Sociologies of India's missing childre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sociologies of India's missing children merit spatial and contextual examination. The sociological space into which a child goes missing is highly under‐researched in India. Building on overarching narratives emerging from secondary sources and existing literature on Indian children's vulnerability and precarity, the article aims to evaluate the landscape of missing children. The analyses suggest that a number of interconnected sociologies contribute to the phenomenon of missing children – these children are mainly from the poorer backgrounds, who are kidnapped, trafficked, or lured largely for social, commercial, and sexual exploitation.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into the problem of missing children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gaps that require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6.
郑瑞祥 《南亚研究》2010,(4):154-156
朱新天博士的新著《印度教万神殿艺术——印度王后井探秘》,是她近20年来苦心研究印度艺术的结晶。该书已分别以中、英、法三种文字同时出版,在国际印度艺术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唐仁虎 《南亚研究》2009,(1):140-148
《虚假的事实》是印度著名进步作家耶谢巴尔的代表作,在印度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重点塑造的核心人物是女性,这在印度文学中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本文试图解读作者笔下的达拉和甘娜格这两个女性形象的典型意义,阐述作者通过她们所表现的对在婚姻问题上遭到过不幸的印度教妇女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十年间,印度通过自身的规划与努力逐步建立起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国际发展援助体系,并在国际发展援助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印度模式。本文以印度国际发展援助理念为切入点,分析了印度以南亚为核心,非洲、亚洲为两翼的国际发展援助特点,在运用实证数据分析印度对外援助区域特点和战略诉求的基础上,比较了印度与中国在非洲发展援助的差异点,并对印度现有的国际发展援助组织的特点和对外援助模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相似文献   

19.
刘向阳 《南亚研究》2010,(4):111-123
印度的穆斯林是印度人口众多的少数群体。印度独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印度实行经济改革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然而,印度穆斯林却未能充分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在政治参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面临着发展的困境。这一困境是历史和经济原因、印度政府的忽视、穆斯林自身原因和教派冲突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印度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