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形态,在与观众、社会和地理的互动中呈现出多重的电影地理意义.观众在不同的观影空间中获得了不同的实体空间感,也得到了各种虚拟空间感.现代电影以先进的传播科技为地理再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为表现和建构聚落景观的最为真实和相对完美的载体,使得电影中的政治地理、道德地理与性别地理等想象的空间与真实的物理景观同样迷人.电影对地理和空间的艺术性呈现,引导人们创造了真实的"地理奇观".同时,它通过打破受众原有的时空限制和思维定势,常能建构起独特的社会景观和心理景观.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日本电影理论论著论文在中国被译介并产生影响。电影史论方面:60年代就在中国"内部发行"的岩崎昶的《日本电影史》正式出版,电影理论家佐藤忠男的《小津安二郎的艺术》、《沟口健二的世界》、《上海电影港口》、《中国电影百年》等文发表对中国电影的指导意义很大,山本喜久男的《日美欧比较电影史》用历史比较方法进行电影研究的成功尝试具有普遍意义。电影导演方面:山本萨夫的《电影制作的实际》对刚进入电影学院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山田洋次的《素材与剧本》指出导演和编剧一样需要有源于生活的创作"冲动",大岛渚的《日本电影的形势和主题》对画面以及蒙太奇的强调给人启发。在电影编剧方面:田板启在中国所做的系列讲座提出电影观念问题,新藤兼人的《电影剧作中的改编》讲述如何将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脚本,野田高梧的《电影剧作结构论》中谈到"事实"和"真实"的区别很有见地。在表演艺术方面:山田五十铃的《演员的直觉与训练》认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浓厚的职业敏感与职业兴趣,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模仿对象。对于刚刚走出"文革"的中国电影来说,这些电影论著论文往往以自己的电影实践为例证,真正起到了"现身说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1月7日,电影《渠立强》首映式在新城区会议中心礼堂举行,重温有关渠立强的那些并不陌生的情节,观众又一次以泪洗面,内心油然而生景仰、震撼之情。渠立强同志的先进事迹为什么会在神州大地刮起一阵阵强大的"心灵风暴"?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真实"———艺术的真实,源自生活的真实,是真实传递了主人公身上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正能量,树立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市党员干部队伍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展示了有情有义、恪尽职守的新时代徐州精神。电影《渠立强》去年11月开机,今年11月首映。以丰县高级农艺师、丰县土壤肥料管理站站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办公室主任渠立强为原型,反映了他参加工作24年来,辛勤耕耘在土壤肥料和农技推广领域,成为农民喜爱的"土专家";罹患肾癌双肾切除,仍奔走  相似文献   

4.
以《夜间咖啡馆VR》为主要案例,以"第二世界"等理论为指导,详细阐述了VR电影场景叙事的符号学内涵,定义了场景叙事话语"符号行动元",归纳了其释义和效用,并以《走入鹊华秋色》、Café (A)me等作品为例分别释析.提出了VR电影场景叙事基于符号意象的创作策略,进行了VR场景叙事的创作设计.基于符号学视角研究VR电影场景叙事,有助于扩大VR叙事范畴、强化受众沉浸体验.在打破电影等媒介"第四面墙"的基础之上,丰富了VR电影挖掘场景意蕴的美学内涵,提升了其拓展叙事空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咪拉 《北京纪事》2010,(7):21-22
1984年出生的王宝强,并不像很多独生子那样享有种种优越环境。这个河北农村走出的孩子比同龄人更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8岁~14岁在少林寺习武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磨练,它是王宝强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16岁,王宝强遇到了人生第一个伯乐——导演李杨,拍摄了处女作《盲井》,一举获得多个世界级电影节的最佳新人奖。但是,作为一部未在国内公映的电影,《盲井》并没有让王宝强获得太多知名度。直到他遇到人生第二个贵人冯小刚,《天下无贼》中的“傻根”,让王宝强真正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6.
将一个比较成熟的儿童电影置于广域的中国国情之下进行科学理性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儿童电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新时期儿童电影创作思路的更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台湾电影"新"《鲁冰花》的两层隐喻:古阿明成长的艰难与苦涩;天才背后绝非天才所决定。最后论述结果认为:第一,"新"《鲁冰花》视角虽小,却以小见大地向我们展现了一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乡土台湾,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第二,"新"《鲁冰花》是台湾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其中表达了隐晦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7.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美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电影《嘉年华》以女童性侵案为视点,将几位女性的命运融入其中,描绘了当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具有浓厚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以《嘉年华》中三位女主人公小米、小文、新新为对象,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切入,具体分析当下男权社会女性被无意识"凝视"的关系,以及女性如何在被"凝视"的关系中构建"自我"。该电影显示了导演的匠心,这为女性主义电影与电影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9.
电影《第一书记》中的主人公形象沈浩,是不同于同类电影题材所赞颂的高、大、空类型的公仆形象,以崭新的时代风貌与文化气息,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赢得大众的极度赞赏。电影以真实、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位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人民干部形象:是怀才不遇文人的代表;是事业与家庭夹缝中的奋斗者;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者;是人际关系的极致运用者;优越物质生活的拥有者。  相似文献   

10.
admin 《21世纪》2010,(11):68-68
一部以“鸟巢”建设者——谭双剑的奋斗经历为原型的电影《暴雨将至》,从拍摄到放映,在城市外来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剧中的谭双剑是由生活中真实的他扮演的——从举目无亲的上海。  相似文献   

11.
《新天地》2012,(11):1
关于文娱:电影《七叔》将于11月在全国院线上映。电影《七叔》是以"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灌南县农民邵中国为原型,用平实的角度、艺术的手法,讲述了基层党员牵手乡亲,打工创业,草根维权等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人物的情感故事和内心世界,真实反映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提出了农民工党建这一党建工程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2.
韩少功的三部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日夜书》从语言、具象、历史情境等不同维度还原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将抒情与理论引入日常生活叙事中,打破小说、散文和理论之间的文体间隔。一方面在审美品格上承袭中国文学抒情传统,汲取诗化小说资源,以散文化生活情境还原本真的生活逻辑;另一方面以“伪哲学”理论和随笔式的文化评述介入叙事,将民族文化寻根扩散至人类文化的范畴,体现了作家的人类性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以《人生》、《黄土地》、《老井》、《美丽的大脚》等为代表的中国西部电影,立足于本土生活,以本土观众为诉求对象,注意发掘本土性的文化层面,拓展历史性的文化视野,对西部的地域文化充满深切的人文关怀,尤其是中国西部电影精湛的艺术表现与对西部人生体验的真诚表述,体现了独特的"西部趣味"。中国西部电影导演从述说转向反思、从本土走向世界、从精英主义转变到世俗主义的文化立场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文化姿态。  相似文献   

14.
韩国导演奉俊昊凭借《寄生虫》斩获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在国际舞台上一鸣惊人。因延世大学社会系的学习背景,奉俊昊的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倾向于贴近现实生活、挖掘社会本身固有的戏剧性来折射现实。《雪国列车》和《寄生虫》两部电影作为奉俊昊的最具代表性、独具个人风格的作品,从不同维度探触最深度的社会隐痛、反映最残酷的社会生活、描绘最底层的生存困境。《雪国列车》以反乌托邦的方式、《寄生虫》以更直白赤裸的方式渗透出对人性的拷问与现实的考量,使奉俊昊成为社会阶级固化的"吹哨人"。由此,奉俊昊被誉为"真正具有社会关怀"的电影导演。  相似文献   

15.
马楠楠 《南都学坛》2012,32(4):132-133
<正>一、李玉电影之悄然转变:从边缘小众到主流大众李玉第一部长故事片《今年夏天》表现的是一直以来被压抑的女同性恋群体,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在这部低成本电影中,李玉以纪录片的风格,真实、细腻地呈现了女同性恋的内心世界。影片虽然题材敏感,但是没有丝毫的猎奇和噱头,而是从主人公的内心出  相似文献   

16.
拍竣多年后才得以上映的影片《巫山云雨》,不失为一部含蓄内敛、探索性强的作品,凸显出了鲜明的体制外电影的另类写作特征,留下了相当大的阐释空间。影片的镜像视界表现出了高度的风格化和自然性的追求,所透露出的处于失重状态的社会情绪和对于当下人的生存境遇的零距离关照,抵达了生活的真实和时代的本质,有着多方面的解读价值。就精神气质与镜头语言而言,《巫山云雨》堪称是中国第六代电影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7.
目前电影的改编存在许多普遍的“病症”,为了娱乐和市场往往会消解某种精神性的东西。与此同时,电影也会淡化小说中一些不合理的虚构情节,使之更好地回归真实。《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改编的得与失主要表现为“精神的流失”和“真实的回归”这两个方面。但一个真正的编剧应该以某种方式成功地逃脱剧本和时间的侵袭,努力获得某种永恒性。  相似文献   

18.
身份不是本体论上的存在,而是一种意指实践,且身份的建构与社会文化话语密切相关。而在以幽闭且缺乏道德支撑为主要基调的黑色电影中,既有价值观被悬置,为"蛇蝎美人"的身份建构提供了多种可能。通过对经典黑色电影《双重赔偿》与新黑色电影《本能》中的"蛇蝎美人"在人物塑造与视觉呈现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前者中,"蛇蝎美人"是作为象征秩序的颠覆力量而存在,而随着后现代媒体性话语的泛滥,新黑色电影中的"蛇蝎美人"则成为"物化"的、男性凝视下的性表演者,进而被男权社会话语体系同化,失去了原有的颠覆力量。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身份问题一直是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人性的污秽》中的主人公科尔曼就是伪装失败的典型,自始至终他都不敢坦白,一直活在虚假的牢笼里,受尽折磨。而《望岩》中的杰克选择用假名字来真实地生活,从而实现了一种"真我"和"假我"的结合,完成了自我建构。"真我"通过伪装转化成"假我",二者不应该是完全割裂的。只有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才能打破真与假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  相似文献   

20.
《痴人说梦》所记"旧抄本"之文字,多与有正本相同或相近,是为1912年石印的有正本芳官取名"耶律雄奴"的大段文章张目,以抵消1923年俞平伯的严词斥责而特意炮制者。企图以《痴人说梦》所记"旧抄本"一条"异文"证明全部"脂本不伪",以全部"脂本不伪"证明全部"脂批不伪",以全部"脂批不伪"证明胡适"新红学"的正确,是做不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