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苏辙元四年为贺辽国生辰使,出使途中,作《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在赴契丹途中苏辙充满了对异乡异族的陌生感,表现为对异族人情风俗与异域风光景色的拒斥和不接受,这是北宋“积弱”国势对时人心理状态影响的结果。到达契丹之后,苏辙对异族有了切身的了解与理解,对待异乡异族的情感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开始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异乡的景物,态度变得平和,并推出“久安和好”的良好祝愿。苏辙出使途中与到达契丹之后的态度变化,昭示了民族交往的一条规则:需要客观、具体、深入地去了解“他者”,方能更加真实地把握对方,方能逐渐达到民族和平共处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游子”文学略论丰岚文学乃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可选择方式。当作家拿起笔来写作时,他以文学构筑的世界便占有了他的生存。因此,文学就成了作者生存的转化方式。他生活的遭际、生命的轴迹;他的情感、思想、理想,乃至梦幻,都会化为文学作品的魂魄而灌注其中。海外游子笔...  相似文献   

3.
明代有大批“免死减等”的山西籍谪戍东北辽东的流人,他们离乡远井,跋涉山川,来到重冰积雪,绝塞异乡的北国大地,与当地的兄弟民族,披荆斩棘,辛勤劳动,携手前进,对祖国东北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明初兵源不足,粮饷匮乏.为解决这个问题,明王朝使大量谪戌流人充军.明朝规定,发配充军,不是地望道里相近两地互遣,而是流徙千里之遥,绝塞异乡,基本上是南方人谪戍北方,北方人谪戍南方.有大批“山西、陕西、宣大、河南(流人),发辽东”.  相似文献   

4.
一、怀乡病者屈原翻开《楚辞》①,出现于我们眼前的屈原是一个失乡的流浪者形象:“去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去终古之所居兮,哀故都之日远。”《渔父》篇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稿……”。家园故乡的失去,屈原心里怀着热烈的乡思:“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守丘”。“背大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屈原所失去的不仅是安身之乡,他所失去而渴望同归的,是可以立命的精神之乡,灵魂的故乡。屈原的灵魂成了大地上的异乡者。“异乡者总是在流浪中。然而没有任何定…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学中“游子还乡”模式演变 ,由传统的大团圆嬗变为归乡再度离乡。归乡源于知识分子的启蒙冲动 ,再度离乡则因其未能达到民众的官财双重价值标准。知识分子主体性在乡间无法确立 ,启蒙价值难以实现 ,不得不再度离乡 ,在寻找中保持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评康有为的商务活动方志钦蔡惠尧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于1899年7月20日联合一批加拿大爱国华侨创立保皇会。8月4日,在域多利(今译维多利亚)中华会馆举行祝光绪“圣寿”仪式,保皇会正式开始活动。广大华侨身居异乡,心系祖国,在人员、财源、精神上对“专以...  相似文献   

7.
如果从时间、空间和文化三个维度考察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可以发现,张翎有着独特的写作策略即重点刻画过去和现今杂糅、原乡和异乡融合、文化延续却不断杂交变化而产生的离散身份,这一写作策略也反映了包括张翎在内的海外华文作家试图摆脱身份上“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和“既非/也非”的尴尬现状,努力建构杂交的、世界性的身份属性的写作诉求.  相似文献   

8.
历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较西方的知识分子更重山水精神。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把山水作为人格修养或寓心明道的象征有关。孔夫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说影响甚远;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以生命自由与自然的和谐为美的人生也是许多人的精神寓所,特别是文学艺术家们。而作为游子,飘泊异域,羁旅于山长水阔间,对山水精神的体悟自然更逼近生存本质。游子文学中的山水精神表现,应是重要的文学现象,故有探究之必要。中国文学向有寄情山水的传统,东鲁春风、南华秋水以降,至唐人元结而柳宗元,山水文章渐臻成熟。柳宗元…  相似文献   

9.
梁鸿 《中州学刊》2002,(4):100-106
通过解读师陀作品中的“异乡”和“故乡”意象 ,分析师陀作品诗性的生成、特征及在现代乡土文学中的意义 ,作者认为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诗性品格基本上循着两条道路发展 :古典诗性和现代诗性。所谓古典诗性是指作家基本上遵循古典美学意义上“美”、“和谐”等审美理念创作并试图建构一个田园诗般的“故乡” ,这一乌托邦世界是作者思考的终结点。现代诗性却意味着作者面临着“故乡”和“现实”的双重失落 ,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深沉的“故乡情感”的矛盾统一使师陀作品蕴含着一种充满激情的理性精神。但这两种诗性品格在作家作品中并非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10.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中唐诗人孟郊五十岁被选为漂阳县尉时,“迎母漂上”所作。由于他深情地歌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引起了无数后人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流传不衰。孟郊在艺术...  相似文献   

11.
张玮 《晋阳学刊》2005,1(1):86-92
晋西北农村在近代中国是不折不扣的"边缘地区",小农经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里的农民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土地生产维持生计,他们"靠天吃饭",生产与生活水平极度低下,社会经济与文化活动单一,这在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方面均有明显的体现.革命与日本入侵构成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农村社会的基本生态背景,革命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战争却耗尽了农村所有的资源和储备,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呈现出下降走势,而"地主阶层"表现尤甚,其经济地位与生活水平被极大地弱化了.  相似文献   

12.
周仲海 《社会科学》2006,2(5):83-91
抗战爆发前,上海工人薪金收入大多数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抗战爆发后,上海工人生活状况更是每况愈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实行“胜利加薪”,上海工人的工资收入有过短暂的上调, 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上海工人又陷入了饥饿或半饥饿的生活状态。建国初,中共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上海工人的生活状况较建国前有明显地改善和提高。从抗战及内战时期走过来的上海工人,对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生活状况基本上是满意的,因而比较容易接受和拥护中共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地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与该民族的生存环境以及民族性格有着完全对应的关系,各民族服饰的结构类型、色彩理念、审美情趣、图案寓意等表现形式,是对自身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民族服饰特征与地域民俗风情,是北方少数民族强调修德、追求完美、提倡宽容、崇尚和谐统一等民族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林布族居住在尼泊尔东部,是喜马拉雅山地民族中人口数量相对较多的一个族群。由于历史上印度高种姓阶层不断迁徙到林布族人居住的地方,林布族人被迫抵押肥沃的土地,甚至离开原住地外出谋生。挣到钱的林布族人回到家乡,不仅赎回质押的土地,还开始从事其他贸易,取代往日的头人成了地方精英。林布族人对种姓制度的认识表明了他们具有民族主义情结,但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又让林布族文化逐渐与印度文化趋同。林布族妇女的权力在社会结构变迁中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经济活动和文化接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高校青年教师的生活和发展,影响着高校未来的创新与高水平发展,值得全社会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青年教师的生活和发展状况却不尽人意,并深刻影响着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成才。文章根据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对青年教师进入高校教师队伍后的继续培养、生活状况、职称评定以及子女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重庆市民的日常生活被打上深深的战争烙印。跑警报是战争场景下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年的战争使市民的生活日渐艰难。战争引发的人口内迁促进了重庆市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变化。抗战时期重庆市民仍然延续了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其日常生活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低龄空巢老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发现:低龄老人失落感与孤独感较低,心理状况较好;低龄空巢老人与低龄非空巢老人在失落感和孤独感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次序分析,发现与配偶居住情况、与子女关系等因素对低龄老人心理状况影响显著,而是否空巢、其子女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均未对低龄老人心理状况产生显著影响。总体而言,低龄老人对于子女的精神养老需求较低。而对于精神养老而言,更应该强调对无配偶同住的老人进行必要的关心;强调子女与老人的关系,而不是强调老人与子女居住状况。  相似文献   

18.
山林文化是长期生活在山地的游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文化。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鄂伦春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狩猎是鄂伦春族生存的根本需要。鄂伦春人把狩猎融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桦树皮文化”是北方狩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性文化传承现象。鄂伦春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鄂伦春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并靠着口耳相传,顽强地保留到今天。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鄂伦春的山林文化渐行渐远,保护好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捍卫,更是对鄂伦春这个处于“边缘”的民族拥有更广泛的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和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以女性视角来叙事,从她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命意识出发,揭示其悲剧命运。张爱玲对当时女性心理痼疾的展露是其对中国女性意识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分析张爱玲对当时女性既渴望独立而又不得不依赖,既已清醒而又无限迷茫的女性意识的展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转非人员逐渐增多。征地农转非后,农转非人员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形成城市里新的贫民,成为社会的一大不稳定因素。应高度重视农转非人员生活状况改善问题。巩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多渠道促进农转非人员再就业,提高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水平是改善农转非人员生活状况、促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繁荣活跃地区经济的现实可行决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