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研究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陕西和湖北农村老人的抽样调查,文章考察了居住安排和居住条件对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子女等同居并不能直接提高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只有与子女等同居但子女外出打工时,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才比寡居以及与配偶独居时更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可以提升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居住在楼房、房屋更新、房屋建筑面积更大、房屋建造者为子女的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更高.另外,分群估计发现,居住安排对女性、低龄、未受过教育的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更大,居住条件对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则不存在较大的群体差异.研究进一步发现,居住安排和居住条件会影响农村老人的代际关系满意度和居住条件满意度,进而影响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李宗华  张风 《东岳论丛》2012,33(6):108-112
为了解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本文采用多层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农村空巢老人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因有无子女、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社会交往及生活状况的自评等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按作用大小依次为:经济状况、社会参与差异、邻里关系和谐与否、环境状况、生活照顾状况、知心朋友的数量差异、健康状况及有无子女.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对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不显著.因此,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程度、保障老人的经济生活、营造安定的生活环境等对提高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空巢化状态下,家庭养老制度中的"经济供给"、"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出现断裂,农村空巢老人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生活参与不足。选择安徽劳动力输出大县——G县的D村和Z村作为调查地,对40位农村空巢老人进行深度访谈。通过研究发现,家庭养老制度是否依旧吸纳或产生排斥性并不能一概而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子女经济资源、家庭伦理、家庭关系等诸多因素的良性互动与否。  相似文献   

4.
采用老年人抑郁(GDS)、孤独(UCLA)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等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重庆市北碚区500名空巢老人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人口统计学因素对空巢老人孤独、抑郁与生活自理能力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农村空巢老人抑郁显著大于城市;女性空巢老人比男性更抑郁孤独和抑郁;随着年龄增大,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显著减弱、孤独和抑郁显著增强;无子女空巢老人相对于有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差、孤独和抑郁更强烈;文化程度越高,孤独与抑郁水平越低,但对其生活自理能力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陈建兰 《兰州学刊》2009,(9):115-119
文章以2008年苏州市区老年空巢家庭状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城市空巢老人养老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苏州城市空巢老人养老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存在一部分经济相对困难的空巢老人,生病没有钱治是空巢老人最担心的问题之一,空巢老人的社区照料服务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部分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等等。针对城市空巢老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巢老人的需求缺失及解决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空巢老人在养老过程中面临着经济、精神以及养老服务的缺失。本文从宏观背景、客观因素和独特因素等三方面对城市空巢老人的需求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解决城市"空巢"老人需求缺失问题,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它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来保障,需要充分发挥社区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需要城市空巢老人自身的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7.
老年妇女与女儿养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庭养老包括为老人提供养老的经济保障或生活服务保障。家庭养老的经济保障包括依靠本人、依靠子女、依靠配偶、依靠亲属等多种形式。家庭养老的生活服务保障,可根据老人的居住方式来体现其所受到的生活服务及照顾状况,老人的居住方式可分为独居、与配偶居住、与未婚或已婚子女居住等形式。 与家庭养老相对应的是社会养老。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城市地区,无论养老方式还是养老的经济来源保障都出现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存的现象。但是,由于社会,经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社会形态目前正发生深度变革,显著化特征表现在人口流失、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加速。随着人口流失和老龄化趋势加速,乡村面临熟人社会逐步瓦解、留守老人群体扩大、乡村文化衰退等问题,最终导致了乡村社会逐步瓦解。如何在乡村社会解构的背景下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留守老人生活是日后乡村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探寻实现乡村社会重构的方式越发具有现实意义和急迫性。文章提出了以集居养老模式来作为缓解乡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的路径,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Z村留守老人集居意愿进行分析,分析影响Z村留守老人迁居意愿的影响因素,找到显著因素加以分析,以此为提出留守老人集居政策提供依据。基于社会对农村日益普及的留守老人集居模式探究存在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对山东Z村抽样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当地愿意集居的留守老人所占比重为64.4%,有35.6%的留守老人不愿集居,愿意集居比例人数占多数。(2)房屋区位、公共服务水平、孤独感、子女生活水平、患有老年疾病等因素对于留守老人集居意愿影响具有显著性,其中房屋区位、公共服务水平呈负相关性,孤独感、子女生活水平、患有老年疾病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伍海霞 《江淮论坛》2014,(6):142-146
文章从“家内”与“家际”视角分析了城乡家庭养老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乡家庭养老支持存在显著差异。亲代的居住安排、对孙子女的照料、在子女婚姻花费的贡献,以及亲代与子代配偶关系等因素对亲代的养老支持产生了影响。城镇地区多数子女与父母在空间上形成了“分而不远”的状态,在代际支持上表现出“分而不离”的特征;农村子女在与父母分开居住后,亲子代问代际交流减少,“家际”方式下的养老支持趋于弱化。  相似文献   

10.
调查小组对梅州市丰顺县空巢老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空巢老人问题在梅州市丰顺县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由于生活的需要,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留下一些老人独守空巢。而这些空巢老人在生活上和心理上都存在着多多少少的问题,比如生活难以自理,老人感到孤独等。政府针对老人切身问题的解决力度还有待提高。对空巢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关爱空巢老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该文基于2018年、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Ordered 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对提升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异质性分析得出,对年龄在80岁以下、自评健康较低、西部地区、子女数目在两个及以下、无配偶、收入较低的群体影响尤为显著。文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改变变量的方法验证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基于该文研究结果,建议政府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和动态性调整,加大对弱势群体、西部地区的关注度和支持度,促进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医疗建设,深入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全面提升老年人的主观福利。  相似文献   

12.
农村老年残疾人是一个多重弱势群体,自养能力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体系不健全。使他们普遍面临经济困顿、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缺乏等多重困境。随着城市化与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这一群体的养老问题将愈加突出。在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中,应该高度重视农村残疾人的养老问题。应从农村实际出发,兼顾当下与长远,强化政府责任,多种措施并举,使他们老有所养,能有尊严地生活。  相似文献   

13.
杨顺湘 《西部论坛》2012,(4):1-10,61
分户转城住村的农转城空巢老人,是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特有现象。农转城空巢老人是居住乡村的"城镇居民",农转城并未给其生活来实际的改变,经济状况、生活状况、健康状况、闲暇状况都不容乐观。农村老人分户转城是为了留住土地这个"根",转城住村是为了守住"一亩三分地","土地财富"是农转城空巢老人问题的关节点。因此,必须通过土地市场化改革,确保农民的土地财富,才能引导农转城空巢老人走出困境,才能实现农民"转户进城"成为新市民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14.
杨文会 《河北学刊》2006,26(4):152-156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越来越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环境艺术教育尚属新兴学科,环境艺术大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绿化、公共空间、城市雕塑、壁画等环境艺术品以及室内空间、公益性设施等。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整合体,不仅协调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引导和设计着社会和人类的行为。今天,人类希望在绿色环境中生活,向往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为此,应当加强环境艺术理论的探讨和设计水准的提高,使环境艺术与高科技相结合,与人类文化相结合,在总结中国传统的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有益的设计意识和技巧,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杨亮  盛邦跃 《阴山学刊》2005,18(6):97-99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在我国老龄人口中占绝大多数是农村老人,农村老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从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水平、医疗保障等方面来看,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解决农村老人老有所养问题、加大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成立农村老人协会鼓励老年人自助、深入贯彻《老年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成为当前农村老年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 ,现代化是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重在落实 ,优化精神文明的载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人类物质丰富,但没有给人带来健康的精神生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这样的现状,需要把马克思与弗洛姆的异化理论进行分析与比较。本文通过分析两者的共性与差异,在此基础上探究异化理论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如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问题己成为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首要问题之一。而人的发展是由多种动力推进的:人的需要的发展是引起人不断发展的自身内在的精神性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是促使人不断发展的自身外在的物质性动力,社会环境的发展则是实现人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在我国当前形式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促进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并在一定意义上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来阐释王安忆小说文本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现状,以及对人的精神状况的回眸与重建,亦及通过对其文本的解读来探索王安忆小说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意识、社会生态意识、精神生态意识。由此而体现出的当代作家对社会以及人类生存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投注的人文关怀。从而积极地引导人们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层面上的文化,是指由社会传承下来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实践活动与思想意识。健康是人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的康乐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现代人的心理素质,增进其心理健康,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