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哲学基本问题贯穿整个哲学史 ,古代本体论哲学并没有自觉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近代认识论哲学由于自觉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因而使哲学基本问题获得了“完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全面论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并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二者真正的统一。只有历史地考察哲学基本问题 ,才能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才能在实践中坚持唯物主义 ,反对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存在两种全然相对的哲学传统,出于不同的原因,两者均反对物理学和哲学的本体论应相互结合。其中一个划界认为,对客观存在的“存在的结构”应该通过先验的纯思辨形式去考察,这与任何具体科学结论是无关的;另一条划界传统认为,本体论仅仅关系到物理学和经验科学。只有具体科学才有权力去论述基本实体的客观存在及他们的不可还原性特征。对于维特根斯坦和卡尔那普等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哲学旨在分析语言和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对哲学是无任何意义的,形而上学所关注的仅仅是基于对语言的逻辑结构误解而产生的虚假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我们当前在哲学理论研究上之所以缺乏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误解而引起的。本文引入类型理论,把哲学与哲学的具体类型区分开来。哲学是唯一的,与它对应的问题是哲学的元问题,即“什么是哲学”?哲学有许许多多的具体类型,所谓“哲学基本问题”不是对应于哲学而言的,而是对应于具体的哲学类型而言的,有一种哲学类型,就有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它不是唯一的。实际上不应提“哲学基本问题”,而应提“某某类型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为代表的知识论哲学类型的基本问题。现代西方哲学从根本上超越了知识论哲学传统,所以它与近代西方哲学(知识论哲学的典型形式)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马克思哲学是从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它不是知识论哲学,而是实践唯物主义,所以它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这一基本问题也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认识“哲学基本问题”,将使我们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获得许多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以“仁”为核心,以如何做人为主题,其哲学思想消溶在对“仁”的论述当中,但“仁者,人也”、“人怎样实现人的本质”并不是孔子“仁学”的哲学基本问题。“仁”本身并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仁”的本体论依据、根本标准和实现的根本方法,都需要到“天”、“道”、“理”那里寻找。只有探讨“天”、“道”、“理”的实质,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解决“仁”的本原问题。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孔子“仁学”的哲学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哲学正象任何科学都有其基本问题一样,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由恩格斯首先提出并由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所极力强调和深刻论述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是人类关于宇宙认识的普天之下两个最高的极度抽象的概念,因而正是把二者的关系问题确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才使“哲学”获得了自己的性质而成为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检验各种哲学派别的试金石,是理解哲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然而,现在这一不成问题的问题居然又受到了挑战——似乎是列宁当年(91年前)批判过的现象又重新出现。有人认为,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已经过时”,再讲哲学的党性原则,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已“失去意义”,“有必要打破这个僵化的模式”等等。这一问题决非枝节之论,而是关系到哲学命运的大问题,是哲学上的大是大非,不可不分辨清楚。笔者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未过时,它永远不会陈腐,哲学如果否认了这一基本问题,就等于哲学的自杀,那将后患无穷。近20年来社会现实中渗透于气功阐释中唯心主义思潮、“灵魂不死说”的流传以及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宗教世界观扩大的趋势,特别是邪教“法轮功”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国内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以下两种看法很有影响。第一种是比较流行的,几乎写进了每一本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看法。它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认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第二种看法则试图对哲学基本问题做“一元化”的理解,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我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未揭示出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质内容,只有思维和存在的统一问题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有这种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能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概括。理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在哲学史上是已经确定了的唯心主义命题,用它来概括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会抹煞认识领域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而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应该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如果只用“同一性”来概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方面,就会抛弃斗争性,违反对立统一规律。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应该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是这样表述的: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外有许多哲学家都谈到“不可说的东西”,特别是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开列了一系列“不可说的东西”的清单 :逻辑形式、主体、世界总体、人生伦理、客观存在 ,等等。其实 ,从哲学基本问题和语言层次的观点来分析 ,这些“不可说的东西”并不神秘 ,我们的语言有相对地表达这些东西的方式 ,同时又有其局限性。理解语言的逻辑机制是解决许多哲学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关于人类认识的科学,是一门主体性的科学。哲学的科学性质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致的、吻合的,正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人类认识的基本理论,规定了哲学作为认识科学的性质,也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体系,应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以充分发挥哲学作为认识科学的功能,达到提高国民理论思维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哲学问题教学是哲学本性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哲学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本时代人民大众的生活和命运问题,“应有”与“现有”的矛盾是探索时代问题的基本视角。从学理上来讲,哲学问题的提问方式是“认识如何可能”,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维度。哲学问题具有根本性、前提性和思辨性的特点。伽达默尔的“问答逻辑”可以视为哲学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哲学“名象观”和西方现象学意义观的启发下 ,说明在语际转换中保证译文语符中在场意义出现的同时 ,也要开通通往不在场意义的道路 ,才能在译文中保持原文意义的丰富性和生成性 ;翻译中的“直译”、“意译”和“化境说”的命名方式也分别类同于中国文论中“赋”、“比”、“兴”的命名方式 ;译者进入的是“神思”状态 ,还原的是原文的“第一自然” ,而不似西方文论的“想象”那样打造一个有别于原文“第一自然”的第二自然 ,这样译文取得了对原文的有机“化通”。  相似文献   

12.
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具备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和素质。这样的能力和素质是需要培养才能形成的。文章从分析逻辑与语言的关系以及逻辑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由“客观世界→思维→语言”这一人类认知过程顺序推出了它的逆向过程“语言→思维→客观世界”的逻辑合理性。同时,还论述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可能性与可靠性,与此同时倡导:为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应尽可能地使用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式。因为唯有如此,正确认识和反映客观规律才成为可能,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才拥有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的一个重新考察。本文指出,对Be动词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对于无论汉语思维还是西方思维来说都成立的哲学的问题。本文首先针对西方哲学史中作为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提出者的巴门尼德的相关思想,结合它的重要的研究者基尔克、拉文、肖费尔德的研究,做了具体的文本分析,表明"是"和"存在"的用法对于巴门尼德是同时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指出,这个问题在根本上不是基于哲学家的个人理解和个人认识,而是基于我们的语言和实在、思维和对象的特殊关系,Be动词除了表达一种属于语言和思维的逻辑判断关系之外,还由此表达一种确定的对象存在的所指,从而,对于Be动词来说,"是"和"存在"都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因此对主张单一地从系词"是"的角度来理解Be动词的哲学内涵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一元化的哲学理论思维的影响,自古以来哲学一直陷入在一元论的困境之中,哲学史变成了一元论的批判史、变革史、替代史、转向史,哲学也不可避免地给人呈现的是其言语不真、不实、不定的面貌。哲学研究必须转变理论思维方式才能改善哲学研究的难为处境。在确定服务于人的生活为理论研究目的的前提下,哲学理论思维应该超越一元化思维而采取三元化思维的路径,从而建立“个体、家庭、群体”的三元生命观、三元人观和三元价值观。三元价值观的建立,为价值论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可以避免人们在一元价值观和二元价值观面前的迷制,为理论联通生活开辟了较为切实可行的道路,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价值论研究所迫切需要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5.
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意义,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两个方面把哲学家及其哲学分别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从而试图完成对全部哲学的说明,但怀疑论独立存在的事实表明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意义错误理解了怀疑论本身,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把怀疑论看成不可知论,从而并不能图示哲学的全部图景,这就要求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必须进行新认识,这种新认识以对怀疑论独立存在事实的认真分析为基础而成为怀疑论之存在合理性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及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本文就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个体思维和整体思维、线性思维和螺旋式思维这四方面通过实例进行粗浅的比较。以其对英汉学习和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康德对"出现"和"自在之物"的二分,预设了"自在之物"的存在,但由于我们理性的局限性却又不能形成关于它的任何知识,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知道它的存在,也就是怎样从"此岸到达彼岸",因此,有人就批判康德说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哲学中超验实体这一教条主义的让步,是与他的批判哲学精神不一致的。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其实康德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并不是独立于思维的实体领域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思维工具,是我们人类思维在思考日常经验时必定要做的一种假定,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运行我们的概念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客观化倾向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原问题是人类不断思考和追问的问题,而文学的本原问题也一直被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纳入到讨论和研究视野中.文学在联系的前提之上,凸现出自我本质,即文学的多重话语性,同时它必然含概了多种声音和多重话语,因此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文学不会简单地依赖某个具体时代的评价体系和价值判断.对于文学自我规律的把握必须建立在文学于多种关系中蕴涵了多种话语的本质特性的基础之上,决定文学本原具有多重话语性的本质特征的重要原因是文化整体的多样性和文化主题的差异性,同时也是人类认知能力和想像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