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旨在建立一种现代突厥语的语言内部分类模式.该模式基于共时资料,但像以前的模式,它试图整合历时资料.除语音资料外,这一模式还利用了形态学、词汇学和句法学方面的资料.根据历时和地理因素,对这些特征的分布模式进行了相互比较.由此,我们可以划分出突厥语不同层级的内部语组.而且,这些子语组可以有不同的来源.其中的一些语组是由共同的语言特征维系在一起的,在这个群的语言内部它们似乎具有可从一个时间层面传递到另一个时间层面,并构成他们共同的发生学遗传的语言特征.笔者将这类群称为发生学的(子)分支,如乌古斯语支、克普恰克语语支、布尔加尔突厥语支等.显然,其他突厥语的子语群是由不同分支的语言组成,它们已经形成了新的区域单位,进入区域互动.诸如此类的区域群有西伯利亚突厥语.在文中第二部分,笔者从历史事实和发展的时序关系方面,对发生学分支进入子分支的内部分类过程和区域群的形成及分解过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伟大语言学家玛赫穆德喀什噶尔在《突厥语辞典》里将其所依据的书面语言称为《哈卡尼亚语》,并指出这种语言最具表达力。我们知道,喀喇汗时期,以喀什为中心的广大区域称“哈卡尼亚”,“哈卡尼亚语”一词盖源于此。后来的作家如艾·尤格纳克把这种语言改称“喀什语”。因此,在十一、十二世纪“哈卡尼亚语”与“喀什语”一直作为同义词而使用。 为了回答“哈卡尼亚语”在突厥语历史尤其是在维吾尔语发展史上所据有的地位,需要回溯一下突厥语发展史。纵观发展的进程,我们立即会想到如下一些重要时期: 1、阿尔泰语时期,即突厥语、蒙古语和通古斯一满语(甚至也有朝鲜语)尚未从共同的阿尔泰语整体中分离出来。这个时期的共同母语可笼统称为“阿尔泰语”。朝鲜语首先从共同的母语中分离出来,然后是突厥—蒙古语跟通古斯—满语相分离。这些语言的相互分离发生在公元前较早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一、探寻日本文化之根——北道和南道日本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复合文化。日本文化的许多特色,是由来自亚洲大陆北部和南部的几个文化之流带到日本列岛来的。例如,以我们所说的日本语为例,一般认为其语法结构具有阿尔泰语的特征。所谓阿尔泰系语言,是由广泛分布于从中国东北部(旧满州)至中亚并延及亚洲大陆北部这一广阔地带的通古斯语、蒙古语以及突厥语等组成的大语言群。朝鲜语也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汉藏诸语应有发生学关系。藏缅语与新石器中期距今50个世纪前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关系密切。商代江汉上游地区开始出现的巴蜀文化与藏缅人南下有关,藏羌语支和彝缅语支的分化当始于此。鲁中南和胶东距今六十个世纪前曾是两个大岛,这一地区的古代居民人种上与波里尼西亚人接近。原始汉语当与这一地区的古东夷文化有渊源。淮河以南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侗台语的源头,长江下游和黄河下游的文化联系密切,侗台语自古越的分化可能始于龙山文化时期,化佬语群大约是在30多个世纪前从侗台语中分离出去。古濮语可能是苗瑶语的前身,与屈家岭文化关系密切。这一语言的一些分支已消失,大约在不到20个世纪以前时苗瑶语才分化为不同的语言。南岛诸支与汉藏诸语有早晚不同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家对匈奴语言的归属见解不一.我们认为,语言属性和体质类型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研究表明,在体质特征上,外贝加尔的匈奴人属于西伯利亚类型的人群;天山地区、阿尔泰地区的匈奴人群属欧罗巴人种的中亚--两河类型并混杂着部分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中国先秦时期非匈奴人群显示出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蒙古东部地区和外贝加尔湖地区的匈奴组群与阿尔泰地区的匈奴组群之间相对聚合,但彼此间仍旧存在明显的形态上的差异性.这种复杂性暗示匈奴在民族语言形成的过程的不同的阶段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语言融合现象,外贝加尔地区为中心的匈奴主体可能在语言上更加接近蒙古语,而中亚地区的匈奴人群可能操以蒙古语为主,夹杂其他语言特别是突厥语的混合语言.  相似文献   

8.
土族语出自基础蒙古语,后又发展成为独立语言.其长元音的形成与蒙古语有着共同的性质,只是土族语中还没有完成长元音形成的全过程,很多现象则表现为YFY音组向长元音过渡时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根呷翁姆 《民族学刊》2016,7(2):14-20,95-97
道孚藏族是康巴藏族的族群之一.在同各个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化接触过程中,道孚藏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语言接触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呈现出由“母语道孚语”到“母语—汉语”的双语文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通过对道孚县域内道孚藏族的母语道孚语与汉语语言接触的类型模式、接触历程、不同区域语言使用情况等因素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地探讨和分析了道孚藏族双语文化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其调适等现实问题.力求通过这—特殊文化现象揭示出康巴藏区双语文化现象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嘉绒语是藏语支乃至藏缅语族语言中的一种极富特点的语言,较完整地保留了汉藏语言的一些古老的特征。由于嘉绒语的方言分歧较大,加上复杂的语音和历史文化背景因素,其借词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来自于藏语和汉语,此外,还有少量来自彝语、羌语、纳西语或其他临近语言的借词,反映了历史上的嘉绒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