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著名美国社会学家科泽的理论主要是在他的《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年)和《再论社会冲突》(1957年)两书中阐述的。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把冲突排除在社会学分析范围之外,把冲突看作是某种与社会体系格格不入的事物。与结构功能主义的典型理论相反,科泽则试图证实,冲突是社会内部生活、社会现存秩序、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排斥到融入——对民工社会融合研究范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民工的社会融人问题,国内学者多倾向于“同化论”,强调外来人员对当地主流文化的认同,对原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习。臻的抛弃。民工的社会融合过程是一个以城市居民为参照群体的再社会化、市民化的过程。文章认为功能主义范式的“同化论”所假设的开放的社会条件并不存在,社会排斥与对外来人员的歧视普遍存在,使得冲突论的视角对研究民工等外来人员的社会融合更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冲突理论与功能主义我们已经知道,功能主义者认为,教育发展的动力就是高度工业化的现代社会要求发展同不断变化的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相适应的技能和态度。象德里本(Dreeden)那样的功能主义者认为,现代学校促进在按成绩和天资的基础上对个人进行挑选,这样就阻碍了按家庭背景、种族、性别或宗教所进行的收入、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分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形态层面的矛盾与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遇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矛盾和冲突。从文化形态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文化形态之间及其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主动调适和化解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促进文化体系自身的繁荣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成功转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冲突升级对干预机制的内在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社会冲突干预机制建设偏重于干涉规则的专门化和干涉机构的正规化,这显示了制度设计者强烈的功能主义理论倾向。分析格拉斯尔冲突升级理论对社会冲突干预机制建设的影响,就是要从功能主义的理论盲区中选点观察功能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机制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为我国社会冲突干预机制建设及其评价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6.
当盛行一时的结构功能主义由于其忽视了社会冲突、变迁的一面而遭到来自冲突学派的强烈攻击时,冲突学派又由于过于强调冲突的破坏性后果而存在一定的局限。同时具有功能论与冲突论两种理论背景的科塞,承担起了调和功能论和冲突论的任务。他对冲突的功能主义分析,尤其是对冲突所具有的正功能的分析,使功能论与冲突论最终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补充和整合。  相似文献   

7.
拥有18万畲族人口的闽东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畲族村落遍布闽东各县市。但城镇里几乎没有畲族社区。尽管家族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仍然存在,但家族行动已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施展,家族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地处偏僻的畲村,经济总体上欠发达。尚未融入城市化,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虽然家族文化的某些外显象征符号模糊或消失,但与家族文化相联系的家族观念与网络也仍或隐蔽或显现地存在着。家族文化在适应畲村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自我调整与功能演化。本研究在对闽东畲族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借鉴功能主义的文化分析理论,从社会关系这一视角入手,考察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畲民家族文化在畲民两性关系、代际关系、族群关系等社会关系中的功能演化。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个人价值选择多样性与社会要求统一性的冲突、此岸肉体价值和彼岸精神价值的冲突。对待这种冲突,一是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引导和整合;二是要切实建构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转型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复杂性系统,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必须深入到治理体系的要素构成上,这就使得结构功能主义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历史维度来看,虽然有社会力量的介入,但国家(政府)始终是传统治理体系的“主力军”。而面对一个现代转型社会,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应该更加多元化,行为边界更加清晰化,并且在要素行动的同时形塑国家治理的价值观念,为治理体系提供稳定的文化支撑。但在治理要素的耦合过程中要正视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张力,通过要素调节实现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西方社会推崇个体权利优先的价值观,儒家社会却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推崇个体责任优先的价值观;由此,儒家社会往往也被视为缺乏个人自由,儒家规范被视为是对个人自由的严重制约。但实际上,儒家的社会规范建立在“尽其在我”的责任观之上,它不是对个人权利的剥夺和对个人自由的损害,相反,它有助于自律性自由的培养和发展,有助于克服权利至上的个人自由主义之间的冲突和困境。因此,要真正发展实质性自由,还需要从儒家社会的责任文化及其相应的社会规范体系中汲取丰富营养,这也是有为政府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女勇士》是美籍华人汤婷婷的自传体小说,描述了在成长过程中她与美国社会和中国移民群体之间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相互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当对立的一方在精神和观念上威胁到另一方,或者打破了对方传统社会习俗的法规和准则,以至于伤害到对方的感情并引发精神上的羞辱感和恐惧感,那么在对方的眼里,这一方就是“鬼”。因此“鬼”的本质是对立面———个人或群体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文学象征。  相似文献   

12.
社会冲突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的种种社会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它批判结构功能主义所宣扬的社会均衡、稳定、和谐.社会冲突理论强调冲突的"正"功能,认为冲突虽然导致了社会不和谐,但它更具有对社会的维持与整合的积极作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分析和研究社会冲突理论,对于正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我国来说,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共管理主体职责义务及其冲突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分工体系及社会期待与主体承诺 ,是认识公共管理主体职责义务的钥匙。个人义务与公共管理者义务冲突、本位职责与社会职责冲突、组织职责与职业职责冲突 ,是公共管理主体职责义务冲突的三种基本样式  相似文献   

14.
功能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功能主义研究的极端表现形式,通常与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捆绑在一起,将媒介与文化研究看作是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强调其社会维持功能,并在此过程中遮蔽与忽视了文化研究的多元性与反思性。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功能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受经济利益驱使、受政治权力控制与学科内部的自我规训3个层面。在思想越来越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媒介与文化研究要避免成为单纯的社会管制工具和经济增值途径,在研究范畴上要更广泛地干预现实,关注公共利益,拷问社会的不公和隐蔽问题,提供更为理想和公平的解决方案。而在研究路径上,则要回归文化意义建构与多元互动,并重拾其应有的反思与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问题实质是社会矛盾及其表现与展开过程。问题在哪儿?谁的问题?有多少问题?如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批判论和后现代理论、行动理论、社会建构论等不同理论范式,展现了对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多维理论视角的分析有助于获得对社会问题基本性质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涂尔干认为,宗教意识产生的真实根源是社会环境,神不过是社会力量的象征。宗教的本质就是集体意识,是对集体力量、对社会的崇拜,也就是说宗教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非个人的理论。宗教活动是集体意识的表征。而宗教的信仰和仪式的存在和延续又加强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维系了社会的存在。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对当下中国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整合与重建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文的功能和写作语境决定了它对公文撰稿人个性的约束和限制。个性与公文写作之间的冲突在内容上表现为情感冲突、认识冲突和表达方式冲突;在形式上有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冲突。其成因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公文撰稿人的个人素质相关。公文撰稿人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角色,可以通过一定的心理调整与学养的养成来缓和、消解这些冲突。  相似文献   

18.
教育作为促进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和代际流动的重要因素,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功能主义认为教育是提高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实现代际阶层流动的重要因素,而冲突主义认为教育是优势阶层社会地位再生产的工具。教育代际流动的内在逻辑表明,先赋性因素、自致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不仅为个人代际流动奠定了基础条件,而且为社会的群体流动提供了可能的实现路径。通过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选拨功能和社会功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向上流动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推动形成群体流动的美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涂尔干认为,宗教意识产生的真实根源是社会环境,神不过是社会力量的象征。宗教的本质就是集体意识,是对集体力量、对社会的崇拜,也就是说宗教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非个人的理论。宗教活动是集体意识的表征。而宗教的信仰和仪式的存在和延续又加强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维系了社会的存在。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对当下中国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整合与重建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结构"与"能动性"是人类学理论中一直探讨的焦点之一,体现了人类学对社会、文化与个人关系的探索。以杜尔干、拉德克利夫-布朗及曼切斯特学派等为代表的社会决定论和文化与人格学派、象征人类学等为代表的文化决定论强调结构,代表了社会、文化对个体行为制约的结构决定论观点;相反,利奇对个体能动性的关注及巴特等人以分析个体为出发点的能动性理论,则强调个人及其能动性对社会、文化的形塑。当然,"结构"与"能动性"并不是一条线的两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