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 学科世界性和学术本土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几乎一直伴随着中国民族学的成长.王建民教授着眼于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史,梳理了民族学学科在追求世界性学科规范与倡导本土学术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及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2.
[提要]从《严复研究》开始,林耀华始终将“科学”贯穿于学术工作与人才培养。在林耀华的学术生涯中,他以科学树立规范,以科学服务社会并以科学开拓新领域,履行了一位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先驱者的使命。林耀华的学术生命折射了整个中国百年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反映出社会科学学术生产的动力与价值。20世纪90年代之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学科建设的科学坚持造成冲击,实验式、感悟式、自省式的民族志写作和研究影响了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学术规范性,影响了学科公信度,也使学科的学术地位逐渐边缘化。回归科学的学科发展,坚持学术研究的规范性,践行联系实践的人才培养,才能让民族学人类学融入学术服务现实的主流道路。  相似文献   

3.
西方学术传入以后,对中国学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最重要的表现有三:一是造就了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文艺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学科,二是引进了较富逻辑思辨性的文本分析方法和较规范的田野工作方法,三是通过比较产生了许多新的学术问题.另一方面,中国本土的学术传统通过调整、充实、提高,也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不过,在来自不同传统的学术之间,尚缺少交流,缺少对话.本文作者拟弥合这一缺陷,通过一系列讨论以实现中学和西学的相互审视、相互补充.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史传统.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学的学术渊源、整合历程与当代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学是直承西方民族学而来,从学科特征上来说,它与西方民族学有着学科上的一致性,但中国民族学由于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本文在对中国民族学的学术渊源、整合历程与当代开展等三个时代或三个方面作详细考察的基础上指出,一个新兴的民族学派———中国学派,已经初具规模,并在中国的学术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学科角色。  相似文献   

5.
ethnohistory不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领域,它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本身的历史一样久远.作为一种学术现象,ethnohistory逐现端倪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学界,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民族学人类学尝试引入史学视角的发展倾向,时当时包括博阿斯学派在内的美国民族学人类学而言,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为二战后美国民族学人类学与历史学之间关系由疏离到日益密切及“历史人类学”在美国和西方学界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这一时期的ethnohistory,既不是美国史学界关注的重点,也不是美国民族学人类学界的主流,易为学界所忽视.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揭示,对全面理解ethnohistory的内涵、性质和作用,以及二战后西方“历史人类学”的兴起具有重要助益.  相似文献   

6.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活动为例,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做一个历史性的回顾与反思.目的不仅是为了反思学科发展的成败得失,而且更为了应对学科本身在21世纪发展的需要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对话的需求.全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以中山大学人类学研究的缘起,描述人类学、民族学传人中国及其传播、实践的过程;其次,以人类学系停办但其人类学研究在考古学和民族学掩护下仍继续进行,反映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转型情况;再次,以中山大学人类学目前的研究特色和学科探索,介绍中国人类学的重建与兴盛;最后,提出以中山大学人类学学科发展为经验的反思,讨论作为学科的人类学在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杨建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是兰州大学民族学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本文通过回顾他的学术人生历程和学术成就,探讨了他将历史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的独特的民族学思想和研究方法,阐明了他基于与西方人类学相比较而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界创造性地提出"重估大传统",重新反思文化"大传统",以求达到对现有文明历史框架的超越与拓展。四重证据法作为"重估大传统"的方法论之一,在叶舒宪等人的一系列学术探索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四重证据法作为本土的人文科学方法论,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学者为突破西方现代学科建制所作的努力,同时也在反思人文与科学之间对立的世界性思潮中,为弥补人文与科学的割裂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文章将结合实例,着重讨论多重证据法之第三重证据和第四重证据的性质及运用,透视其在方法论的维度上如何融合实证与阐释两种理路,从而有效地调和了人文阐释与科学实证之间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9.
文萃与信息     
中国民族学的基本特征 黄惠焜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著文认为,中国民族学具有以下八个特征:①它具有世界民族学的一般共性、一般理论和一般方法,是世界民族学的一部分;它并不是一门与世界民族学对立或脱离的特殊民族学。②它具有过去西方民族学家从来不具有的学科对象: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这一文化时间无比之长,空间无比之大,内涵无比之深,关系无比复杂,与西方民族学传统的个别性、零散性、小区域性的研究极不相似,更不等同。③它是中国国土上特定阶段的民族学,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未来高级阶段的民族学,亦即当代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学。④它特别重视民族关系、重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适应和心理协调,并以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为自  相似文献   

10.
本土性、民族性的关系属比较文学本体范畴。《大陆台港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从世界意识与本土意识关系的角度去梳理两岸三地学者在世界性和民族性双重追求中创建中国学派及其以跨异质文化/文明为核心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雏型的历程,填补了学术空白。但该论著以"系统、完善"称述中国学派学科理论,而对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论著中贡献的关于比较文学的真知灼见和珍贵资料却只字未提,评价上似有或过或不及之处。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世界性和本土性、民族性"正反交融的合题",尚须依靠合力,继续走一段系统创新的学术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