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书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3 年7 月首次出版,由郁贤皓主编,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 “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此书制作严谨,内容充实,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或者文学爱好者都是一本十分有益的教材。 书中对于一些难懂的字、词、句以及古人的特殊用词等都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注释。但不可否认的是,此书的注释中也存在着一 些错误。在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元明部分中的注释进行了研究,并参考了诸多选本以及其他资料后,作者认为其中存在 着几处错误。本文主要针对这几处注释,论证其错误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了订正。精益求精,方能取得进步,这也是每一个研 究者应有的学术态度,也希望能够给读者在阅读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罗敷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特别完美的女性形象之一。对于罗敷的身份问题,历来争论不休。事实上,结合罗敷故事的演变、作品的内容、艺术表现手法等来综合分析,罗敷既不是贵族妇女,也不是一般的平民女子,而是寄托了广大民众愿望的被高度美化的理想化的下层劳动妇女。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书刊注释的几种不同版式进行了分析比较,择优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注释版式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全集·女神》注释,校考了《女神》中一些诗的写作时间,注明了每一首诗初载的报刊卷期,还把初版本中与现行版本中有几处重要的异文录出,又在过去已有注释基础上改动和增加了一些注释,成绩应该充分肯定。鉴于现在正陆续编注出版的这套郭氏《全集》,可以说是当前最具权威性的版本,在国内外都会发生大的影响,为使《全集》力臻完善,本文愿对其《女神》注释提出四点商兑意见,以就教于专家前辈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5.
读过汉乐府《陌上桑》者,无不为罗敷生动而美好的形象所吸引。人们喜爱罗敷的形象美,更喜爱罗敷那白玉无瑕的品质。因为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形象,历来都会受到善良的人们的喜爱。迄今为止,有关教材和资料大都把罗敷这一形象的性格归结为:勤劳、机智、勇敢、反抗强暴、蔑视权贵。但,笔者对此深有疑惑,不敢苟同。现就罗敷这一形象的性格,谈一些浅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献艰深晦涩,目前的道教文献语言研究非常薄弱.训诂学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释读古典文献,是治中国古代学问的根柢之学.2010年齐鲁书社出版的日本麦谷邦夫、吉川忠夫编,刘雄峰译《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但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在某些注释翻译方面尚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张家山汉墓竹简 (二四七号墓 )》释文和注释中存在的若干处字词问题 ,并对这些字词进行了新的考释。  相似文献   

8.
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学论是教育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的《大教学论》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第一部含有系统教学理论的教育专著.一些夸美纽斯教学论的研究者曾有一种偏向,即摘引夸美纽斯的若干定理、规则或佳言名句,套入现代教学论的体系之中,而不见夸美纽斯教学论的本来面目.质言之,这种做法忽略了教学论概念本身的历史发展,从而混淆了夸美纽斯教学论和现代教学理论的体系上的差别.毫无疑问,研究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是要古为今用的;但只有实事求是地弄清夸美纽斯教学论的原有涵义,探本求源地论述其在历史上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对其现实意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本文试图就此作些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诗词近年来出版了多种注释本,其中《毛泽东诗词笺析》是发行量与影响面较大的一种,注释详明,简析多心得之语,然亦有待完善处。本文对12首诗词的原注及笺析或提出异议,或纠其注释典故之谬,或补充其未尽之意,言皆有据,或有利于更准确理解毛泽东诗词精义,俾重版更臻完美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二语伴随性词汇习得研究的蓬勃发展,注释对二语词汇习得和阅读理解的影响作用也逐渐引起该领域研究者的研究兴趣.本文简单回顾了注释的起源、概念和分类,着重探讨了国外当前注释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方法和应用,以期大致勾画出二语词汇习得中注释的实证研究之概貌.  相似文献   

11.
杜诗《洗兵马》系年有多种说法,文章针对史料的选用及对文本意指理解的多歧性,比较诸说得失,将该诗放在同期杜诗及其整体语境中重新审视,主张该诗或当作于乾元年春。  相似文献   

12.
清代前期钱谦益的<钱注杜诗>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运用传统阐释观念对杜诗进行阐释.前者力图考辨史实,批驳旧注,后者力图阐发杜甫的"蔼然忠厚之本心";前者侧重"知人论世",后者侧重"以意逆志".两者各有特色而又互补,共同丰富和发展了杜诗学.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三首“望岳诗” ,是杜诗登览诗作的精品。其中 ,东岳诗偏于表现青年杜甫的豪情志向 ,西岳诗则偏于表现中年杜甫忧谗畏讥 ,遭贬以后重新济身朝班参与政治的希望 ,而南岳诗则偏于表现老年杜甫冀望统治者修明政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句中有眼”是杜甫诗歌鲜明的艺术特色之一,但一直未见深入的研究。杜诗“句中有眼”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或条件:一是南朝以下诗歌的语言格局,为“句眼”的炼制提供了形式上的准备;二是诗到盛唐,诗歌意象的大量积累、沿袭、老化,严重阻碍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句中有眼”是诗歌艺术破旧创新的必然选择;三是杜甫个人的主观努力。杜诗“句中有眼”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杜甫的同题《望岳》诗中 ,同是五古的望南岳衡山诗比望东岳泰山诗 ,气势更加雄阔 ,笔法更加奇崛 ,结构更为复杂 ,内容更为丰富。它在礼赞南岳的同时 ,突出了高昂不屈的人格精神 ,融入了国仇家恨之思 ,展现了杜甫精神世界里信奉道教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杜诗喜用虚词,不仅具有以文为诗的特色,尤能取肖性情神理。其中"自"字,最能见杜诗"沉郁顿挫"风格,但因其表义丰富,颇难索解,亦多误解。因而从学科交叉角度,双向把握,或许可化解其义。  相似文献   

17.
选本批评是赋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出于帝王的提倡,赋学表现出重视律体的倾向,同时由于创作主体的身份认同和对元明赋学的继承,又表现出以情力为主,古律兼综的赋论趋向,这在当时的赋选中有十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张綖是明代嘉靖时期著名的杜诗研究专家,著有三种杜诗学著作。其中《杜律本义》受到当时社会风气和诗学思潮的影响,以元代张性的《杜律演义》为底本,同时参考明代张孚敬的《杜律训解》,对杜甫的151首七言律诗进行注解。《杜律本义》在注释体例上虽沿袭前人注本,但其融通的杜诗编年、畅达的诗意疏通,亦具有一定价值和特色。张綖还对《杜律本义》和《杜工部诗通》中部分相同诗歌的注解进行了增补、删改,使《杜工部诗通》更趋完善,从中也可见张綖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9.
洛夫诗中的兽性意象和黑色性意象,在对理性与道德秩序的冲击中,反证了现代文明人生命力的萎弱,显示了诗人对超现实主义者推崇的生命的自然性和再生性的认同。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审美心理等过滤机制的制约,从一开始,洛夫对超现实主义采取的就是一种修正性的接受态度。正是这种修正性的态度,催生了洛夫诗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史学与诗歌注释学兴盛的年代,史学对诗歌注释的重要影响表现为“以史证诗”方法的确立。南宋施宿的《注东坡诗》题注与《东坡年谱》,采纳了陆游的观点,运用“以史证诗”的方法,从题中人物与事件出发,引用大量翔实准确的材料,展现苏诗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揭示苏诗产生的事因,从而诠释了整首诗意,并附带解释了关键诗句的意义。施宿的题注,在诗歌注释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