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界一般认为孟子之学源于子思,思孟之学出自曾子或子游,但并无确证。本文在对《论语》、《孟子》、《荀子》、《上博简.仲弓》及郭店楚简相关文献解读和考辨的基础上,认同孟子师从子思门人的说法,进而提出,子思师从子弓。子弓的德政思想是从孔子的"仁"到孟子"仁政"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冉求研究     
一、家世简历 冉求,孔子门下名弟子之一。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春秋末年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2年(比孔子少二十九岁)。卒年不详。 关于他的家世,史书没有明文记录。据《孔子家语》载:“冉求……仲弓之宗族。”又《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下贱之意)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得更明确:“仲弓父,贱人。”仲弓是“贱人”出身,而冉求和仲弓是同族,那么冉求也同样是出身于微贱的家族了。  相似文献   

3.
郭店简与上博简的发现与研究使《礼记》有关篇章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我们认为《礼记》一些有关思想方面的重要篇章成书于战国中前期的儒家七十子及后学之手,他们在战国时代社会环境的要求之下,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儒学。  相似文献   

4.
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见"礼"不多,总共只出现四次,分别用在《清庙》、《大田》和《关雎》的评论中。笔者在考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礼"在这几处评论中分别被赋予了"礼仪"、"礼制"、"礼制思想"、"礼治"、"礼俗"和"中和思想"等含义。《孔子诗论》通过用"礼"论诗,表达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但在具体论述时,不是断章取义,而是就诗论诗,较好地揭示了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篇第22简二见"吾子",从目前所见释读意见来看,"吾子"所指为何有待商榷。"吾子"在先秦文献中较少用于对话双方互称;该篇别简季桓子称呼孔子为"子",孔子称呼季桓子为"吾子",判然有别;且从对几个关键疑难字的释读,全简的重新句读和理解来看,此简二处"吾子"当皆为孔子称呼季桓子之语。简文孔子阐述了在位者不当使民"迷言",体现了孔子的"知言"观。  相似文献   

6.
为了重新认识孔子诗学理论,将出土文献上博简《孔子诗论》与传世文献《说苑》对比分析。分析认为,《说苑》引《诗》内容与传统理解中的孔子诗学理论相和,而从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的解读虽然有其实用性、功利性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从诗本身的意旨出发,揭示诗的文学艺术特质和诗人自身的情感抒发。从《孔子诗论》到《说苑》引《诗》,诗的教育功能与诗的艺术功能并重发展为偏重于对诗的教育功能阐发,对《诗》解释路径的发展趋势是清晰的。  相似文献   

7.
上博简《孔子诗论》有对《汤(扬)之水》的相关评论。然而《扬之水》在《诗经》中有三首,分别属《王风》、《郑风》以及《唐风》。《诗论》所论的究竟属于何篇,聚讼良多。通过仔细梳理历代学者对三篇诗作主旨的分析,并根据诗本身意旨,只有《唐风·扬之水》主旨是有关妇悡。《孔子诗论》中所提到的《扬之水》应属《唐风》。  相似文献   

8.
《诗经·郑风·将仲子》篇的诗旨历来多有争论,汉儒谓之为“刺庄公”之作,宋儒以“淫诗”视之,当代学者则多以“人民性”解读此诗。上博简《诗论》17号简对于此诗的评析,证实了《将仲子》篇关于“郑伯克段于鄢”史事的影射,简文中的“言”即指庄公之言,“不可不畏”表明孔子对于庄公这种心口不一的“巧言”的畏惧。《诗论》所评代表了孔子时代的道德评判取向,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成为汉学家探究其诗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刘若愚、海伦娜、雷蒙德·道森认为孔子对《诗经》的评论具有很强的实用目的;费威廉认为孔子提出的"文质"问题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范佐伦动态地梳理了孔子论《诗经》的三个阶段;柯马丁探析了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与讨论;格雷厄姆·桑德斯认为孔子论《诗经》体现出儒家的"诗歌能力"观。汉学家们大都认为孔子所重视的是诗歌的实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界大多数学者仍倾向于将上博简《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看作是一个系统的东西。本文将上博简《诗论·总论》与《诗大序》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二者论诗旨归不同,具体阐释也有诸多的差异,因此将二者等同起来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1.
上博简《鲁邦大旱》记载了孔子为鲁哀公抵御旱灾所献"正刑与德"对策的言论,体现了孔子的刑德观与宗教观。其精神实质是神道设教、德刑并重而以德为主,赞同用圭璧币帛祭祀山川的宗教仪式等。作为首见史料,《鲁邦大旱》中的孔子言论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上博简《孔子诗论》分别以"不可不畏""其绝"肯定被宋儒列为"淫诗"的"郑风"《将仲子》和《褰裳》两诗,坐实了传世文献《论语》中孔子对全部《诗经》作品所作"思无邪"的肯定性评价,说明其"放郑声"应该不包括郑国诗歌。《孔子诗论》中孔子提出"诗亡隐志(诗言志),乐亡隐情(乐抒情),文亡隐意(文表意)"系统文艺本质论,与传世文献《诗经》"作诗言志"观念、《左传》"(赋)诗以言志"说法相印证,说明《尚书·尧典》提出我国诗歌理论开山纲领"诗言志"说的时间,当在孔子六岁至孔子提出如上诗、乐、文系统文艺本质理论时间段之内。  相似文献   

13.
晁福林 《南都学坛》2003,23(5):19-25
上博简《诗论》多次提及《诗·甘棠》篇,说明孔子对于召公奭的重视。简文之论可以与《孔子家语》、《孔丛子》等的相关记载相互印证,表明了孔子对于宗庙祭典的看法。孔子认为只要有大功德于民于国,就可以在宗庙里面受到祭祀,嫡庶之别并不重要。召公奭是周文王的长庶子,他恭行文王之德,对周初政局影响很大。简文还启发我们重新考虑《尚书·召诰》篇的性质以及孔子的宗法观念的复杂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汉书·儒林传>记载的自孔子开始的传易系统,尽管前人对此有很多的争议,然而它们都提到了楚人馯臂子弓,因此易学之传入楚国,馯臂子弓是关键的人物.馯臂子弓就是<荀子>中提到而非常尊崇的子弓,子弓并不是仲弓,也应该不是朱张,但有待考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论语·为政》"有耻且格"、《礼记·缁衣》"民有格心"、"言有物而行有格"等处"格"字的词义作了重新探讨,通过与金文、《郭店楚墓竹简·缁衣》、《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才)衣》以及《易·家人》象辞中相应文字的仔细比对,得出结论:上述诸"格"字皆是"亘(恒)"的一音之转,上述内容与《论语》、《礼记》中孔门其他相关表述都体现了孔子对恒德的重视.根据郭店简和上博简的"格"字的字形,传世本《缁衣》"略而行之"之"略"同"格",本字亦当为"恒".  相似文献   

16.
先秦《诗》本与今传《诗经》文本是什么关系,今本《诗经》是否为先秦时孔子删定之旧本,这是学术界迄今仍有争论的问题。本文以上博简《孔子诗论》为主要依据,并结合传世文献及其他考古发现,得出先秦《诗》本与今本《诗经》不同,今本《诗经》成于汉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一、论孔子的仁与为“仁之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相为表里的是礼。从《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思想,仁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戴记·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从孔子全部思想来看,“爱人”,确是仁的最根本的意义。 孔子在答子贡和仲弓的问仁时,曾说到仁以及达到仁的“仁之方”,《论语·雍也》篇:  相似文献   

18.
要清晰了解《孔子诗论》在楚地的传播和发展状况,必须清楚《诗经》和儒家学说在楚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唯有两者同时在楚地得到传播和发展后,带有儒家思想倾向的《孔子诗论》才有在楚地得到接受并被传播的可能。文章认为,若《孔子诗论》成书于春秋时代,当为七十子后学所作,并经由任不齐或澹台灭明传入楚地,则其成书当为孔子卒后即前479年以后,传入楚地应为前465年之后;若成书于前376年以后,传入楚地应为荀子任兰陵令的前257年—前238年之间或之后。但《上博简》为战国晚期贵族墓陪葬,战国于前221年结束,故《孔子诗论》入楚当限定在前257年—前221年的范围内。综合《上博简》的整体情况来说,后一种推断更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在线性思维与进化史观的影响下,宗周文化中的巫术成分往往被遮蔽,从而导致对相关问题之探讨变成无的放矢。《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研究几成聚讼,原因亦在于此;重构宗周哲学语境成为解决问题之关键。宗周文化史当划分为两个阶段:周公制礼作乐,道德与巫术并存,人神关系与人人关系并重,此为第一阶段。孔子反思巫术,以"仁"求"礼"探究人情,专注人人关系,此为第二阶段。《诗小序》建构了"妇德无厌,志不可满,凡有情欲,莫不妬忌"的必然世界,此与上博简《孔子诗论》"民性固然"可构成互文关系。女子与小人难养,当指嫉妒而言。周公时代"巫医"不分,孔子则将疗妬之方法,从巫术思维转移到道德自修与制度约束之上;"礼缘人情",化宗教情感于日常伦理;借此孔子完成了对周公制作的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20.
《古今和歌集》序中"人麿既没,和歌不在斯哉"的表述,凸显了其编纂思想中的孔子意识,也是其编纂思想来源于儒家礼乐思想的体现。而先于《古今和歌集》成立的《续日本后纪》中关于和歌复兴的评论,是站在春秋时期诗书礼乐的崩坏和与之相关的孔子行动的历史上创作而成的,给《古今和歌集》的编纂指出了"儒家礼乐思想"的方向,是其孔子意识的先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