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和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理论是新诗史上最重要的两种格律理论。前者奠定了新诗格律的基本框架。后者在批判地继承前者的基础上创造出更科学、更自由、更成熟的格律规则。从形成原因、具体规则和历史得失三个角度比较两种理论是本文的归旨。  相似文献   

2.
“绘画美”是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三个原则之一。文章通过对“绘画美”和“格律”两个概念的剖析,从两个方面对这一原则提出质疑:一是质疑“词藻”作为“绘画美”特征的合理性;二是质疑“绘画美”作为新诗格律的可能性。在质疑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绘画美”原则从概念的定义上是不科学的,从范畴的归属上是不属于新诗格律的范畴的。  相似文献   

3.
论闻一多“格式”论的贡献和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月派格律理论的核心是“格式”论 ,其中闻一多的“格式”论是代表。其主要贡献是 :肯定并强调字句整齐的格律体新诗形式 ;阐明字句整齐这种格式的构成原则 ;提出创造新诗格式的一般原则是“相体裁衣” ;指出新诗格式具有“建筑美”的特点。其主要局限是 :忽视了字句对称的格式 ;强调格式中字数的整齐而不是顿数的整齐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最早发现并在新诗创作中成功地运用了基于情绪消长起伏的内在律以代替旧体诗的固定的外在格律,这是他对新诗艺术的重大贡献。内在律一端联着情绪内容,一端联着语言形式,居于新诗各项艺术成就的核心,也是新诗区别于旧体诗的基本艺术特征。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自由诗人如艾青、戴望舒等以创作和诗学探索丰富了内在律体系,现代格律诗的提倡者如闻一多、何其芳等也注意把新诗格律和情绪内在律联系起来。自由诗和现代格律诗既双水分流又彼此渗透,有逐渐融合之势。在新诗的诗体建设中,如果忽视、拒斥内在律,就可能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5.
学海鳞爪     
一.“戴着脚镣跳舞”并非闻一多首倡留意中国现代文学的人,几乎都知道所谓“戴着脚镣跳舞”一说.五四文学革命后,一些新诗作者过于倾心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以致产生不少味同嚼蜡随意走笔之作,从内容到形式均明显丧失了诗歌应有的审美特质.为此,著名诗人闻一多撰文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新诗“不当废除格律”的主张,并详尽阐述了他所认为新诗格律应该有的“三美”要求.即必须讲究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戴着脚镣跳舞”就是闻一多在阐述他的新诗理论时所提到的一个形象比喻.  相似文献   

6.
百年新诗诗体建设滞后,诗体危机是目前新诗自身的首要危机。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反对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出现格律化倾向,追求音乐性。新诗应当加强音乐性,适当规范自由诗,克服其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大力发展现代格律诗,创建诗坛合理生态。这是艾青的诗歌探索历程给新诗诗体建设课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清华新月诗人群的定义,前后期新月诗人对中国现代新诗格律发展作出的贡献,朱湘、闻一多、陈梦家、林徽回诗的特点;探讨了为什么在那个时代清华出现那么多有影响的诗人。  相似文献   

8.
孙大雨对新诗格律的探索在时间上仅仅稍晚于新诗史上最早进行格律试验的陆志韦,是新诗史上最早认真考虑新诗格律问题的少数几个诗人之一。孙大雨新诗格律理论的核心是他的“音组”说。孙大雨的新诗格律理论为中国新诗提供了一种既符合诗歌普遍的格律原则,同时又适应现代汉语自身特性的格律设计方案。同时,他又将自己的格律理论应用于创作与翻译实践,留下了相当数量可谓圆熟的新格律诗文本。  相似文献   

9.
在新诗的奠基期,作为一个较早具有理论自觉的诗人,闻一多的理论批评贡献不仅表现在他提出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还表现在他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力避新诗"非诗化"和"欧化"倾向,摒弃新诗批评的门户化,引领和推进新诗的艺术化、民族化和多样化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五四以来的中国新诗以自由诗为主流,但格律化的创作时起时伏,也从未真正中断,在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还分别形成了两个关于新诗格律化的讨论高潮. 20年代新月派倡导的格律化运动是新诗格律化的第一次尝试.当时不加限制的口语化创作充斥诗坛,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一文强调新诗格律化的必要,提出以格式、音尺、平仄、韵脚来作为诗歌格律的基本衡量尺度.除听觉方面的格律外,他还特别强调视觉方面的格律,即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突出音乐美以外的建筑美,试图为新诗发展确立严密的规范.[1]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经历了从诗人到学者的身份转换,其思想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研究闻一多前期思想的结构及其特点,可以透视闻一多思想的发展历程。前期闻一多的思想构成比较复杂,在他身上同时呈现出文化的民族主义、唯美主义和基督教信仰三种思想的强烈影响,互不融合,彼此冲突。这种奇特的思想结构,与闻一多本人把握西方文化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特点有关,同时也与20世纪中西文化冲突大背景有关。因此,分析和认识早期闻一多的思想结构,既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闻一多的研究,又有利于充分了解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某种特定的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早期曾一度亲近宗教文化并确立过基督教信仰,这是社会—文化原因与个人心理—事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督教的宗教意识参与了他人格精神的建构,并影响到他的性格、气质及文学艺术活动的诸多方面,是研究闻一多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和后现代的文化视野对闻一多的文艺思想和诗学理论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闻一多诗学在20世纪中国诗学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先驱者的意义,他在跨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对现代诗学作了全面的融会与打通,从形式美学、艺术人学、历史诗学三个方面完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建构,成为本世纪中国诗学的巨大丰碑。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诗人、学者、战士的闻一多,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始终。本文主要以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和《诗经》研究成果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本文解读的方式,寻找出诗人时期和学者时期在爱国情怀中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晚唐诗人温庭筠被誉为“花间鼻祖”,其“花间”词的艺术创作在文学史上取得了重要的艺术成就。从性别审美的维度探究温庭筠“花间”词的艺术创作,不仅探析温庭筠“花间”词女性的审美特征,并且揭示影响晚唐女性生存状况的文化因素,以及“花间”词女性的社会身份地位,而且进一步地分析温庭筠“男子作闺音”即以男儿身写女儿情的文化性别观,从而拓展“花间”词的审美视野。从性别审美的维度展开研究,以期为“花间鼻祖”温庭筠传统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切入点,为反思与重估古典诗歌研究提供一种契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发掘的郭店楚简对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 ,比如 ,其中的《缁衣》篇对正确把握《诗》的最初意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文章以《诗经》里的《召南·有梅》为例 ,并结合其他诗篇 ,试图通过比较闻一多等近代学者与汉代《毛传》、《毛序》以及郭店楚简《缁衣》篇等三者对《诗》的不同解释 ,来探讨郭店楚简《缁衣》篇对重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意义。根据研究结果 ,文章以为郭店楚简《缁衣》篇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正确理解《诗》的最初意义 ,还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以前各家对《诗》的解释中存在的误会。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现代爱国三诗人由于各自的出身、教养、生活经历不同 ,性情、气质、禀赋各异 ,因而在为祖国、民族和人民而奋斗中显示了很不相同的、鲜明的爱国主义特点 ,也决定了他们表现自己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和特点 ,如郭沫若是革命创造型 ,闻一多是文化建设型 ,艾青是人民解放型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清华大学人文的译学历史渊源进行了梳理,通过对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朱自清、闻一多、金岳霖、贺麟、钱钟书等8位清华代表性人物的开拓性翻译研究,论述了清华早期人文学科从各个不同方面对我国译学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徐陵诗歌在艺术层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的诗歌声律非常严谨,诗句的合律程度极高,超出了同时代其他诗人,并且出现了成熟的律诗。在用韵方面和谐细腻,达到了唐代诗人的用韵水准。俳偶艺术工整稳妥,精细巧妙,时常出现新颖奇特的对仗形式,甚至还用了不少“借对”和“流水对”。用典稳妥切当,多以熟典入诗,引用典故能融于诗境之中,密合无垠,不著痕迹,达到令人不易觉察的妙境。声情茂美,相得益彰,诗人以声情传达诗情,使格调美与意境美相互融合,韵味悠长。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外来文化的吸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因为它关涉到我们对其内涵的认识与对象的选择。闻一多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后来毕业于清华又在美国留学,在他身上显示了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与融会贯通。我们对闻一多新诗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涉及他与杜甫精神相通而关注民生疾苦,借鉴王维运画理入诗的创作方法,借鉴中国古典律诗的对仗艺术,以及他对西方诗艺的学习运用等诸方面。闻一多的经历对我们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极有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