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环境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人对自然改造、认识和价值的关系 ,是人如何对待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即发展观的问题。环境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认识自然能力 ,特别是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变化。环境问题“古就有之 ,于今为烈”。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传统发展观 ,及其在环境观念上的一系列误区 ,是现代环境问题产生的最深刻根源。以人为中心综合协调发展观的确立是当代人类走出环境困惑的关键 ,用新的发展观重新审视环境价值、正确认识环境问题、合理改造环境 ,将把人类未来引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2.
探讨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观底蕴,既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发展价值观思想框架的确立主要有三个方面: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确立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的整体发展价值观;确立以人为中心的主体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误区与环境保护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应澄清以下理论误区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论争 ,不应过分强调自然或人的客观、主观立场 ,应将两方面统一起来。只有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 ,由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时 ,价值才显现出来 ;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均停留在一般意义上抽象谈“人”。在人的存在形态不变 ,人自身不改变 ,仅依赖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 ,而不在实践中改变人自身 ,是不可能走出“人的困境”的误区 ;同时 ,应把“事实”与“价值”区分起来 ,避免陷入混淆“是”与“应当”的逻辑悖论。环保实践应以“生命价值”为其伦理基础 ,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中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调整好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涉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是指导当代生态创作的思想基础。刘亮程作品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共生的整体观,人与万物生命的动态交融及人与自然繁荣的存在观三个层次。人与万物平等、感知、亲和的生命交融中,指向了一个人与万物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生态整体,实现从认识论层面生态整体的探讨和存在论层面人与自然繁荣的生态建构。对现代人生态自我的塑造和社会生态文明的反思与助力,彰显了作家面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和问题意识。其作品既发展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有利因素,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契合当代生态存在论中“人—自然—社会”系统整体繁荣的生态思想,有着独特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5.
张兴然 《南都学坛》1999,19(2):81-82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人类的主题,是我们中华民族振兴的唯一可行之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础上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民素质势必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国民素质教育理应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一、可持续发展:一种全新的伦理道德观念纵观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即人受制于自然的顺从阶段,人与自然矛盾对立的征服阶段和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和谐发展阶段,并由此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农业…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人的文化态度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并进行调整:人对自然的部分“复魅”与工业革命时代人对自然的“祛魅”相对;人与自然的“共生”是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构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理念;确立适度消费的生活原则,否定无度消费的生活原则;确立“绿色”的有机建设原则,否定“灰色”的、无机非生命建设原则;确立天地境界论生态审美观,否定“自然的人化”的功利主义自然审美观;确立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自信与自觉,走出欧洲中心主义。这是我们生态文明时代应有的文化态度和生态审美观。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传统经济思想和传统政治思想之间具有批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表现在哲学思想上: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石有三,一是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二是以“特色论”、“两点论”和“重点论”三位一体的矛盾论学说;三是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唯物史观。表现在经济思想方面:邓小平理论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崭新观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上浓重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变革;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他的“富民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崇尚小而全的自然经济思维定势的变革,也是对平均主义思想的否定。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邓小平的系统改革论,是对中国传统的改革变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的国家统一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他的民主与法治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政在人”的人治观念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具有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其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亟需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为指导重构当代大学生消费观。一是要扬弃消费主义物质至上的观念,确立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相平衡的全面消费观;二要抛弃消费主义消费至上的观念,确立“生产确立人的本质”的人本消费观;三要摒弃消费主义个人利益至上观念,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消费观。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面对全球问题 ,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其实质是对实践主体———人的行为的规范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人文观念 ,本质上是人类对自身的终极关切 ,是在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中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建立新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内容 ,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 ,树立人类整体利益观  相似文献   

10.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强化全面发展的观念,历史地、辩证地、理性地看待GDP,不“唯GDP论”,但又突出重点,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必须强化协调发展的观念,不“唯中心论”,但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不唯“速胜论”,又不放松现阶段工作,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唯“物”论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1.
构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是构建当代中国价值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我国当前令人堪忧的道德问题的紧迫需要。构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的现实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它的历史资源。当代中国道德规范体系是一种以和谐主义为价值取向和核心内容,以共赢、公正、负责为基本原则,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敬畏、永续为基本规范,以“义”、“忠”、“孝”为基本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构建这种道德体系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道德观念,特别是破除国家是道德立法者、人民是道德守法者的观念,确立所有道德主体都既是道德立法者又是道德守法者的观念;破除道德意味着自我牺牲的观念,确立道德是有利于人更好生存的生存智慧的观念;破除个人与他人、个体与整体在价值上相互对立的观念,确立他们可以实现价值共赢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内涵。儒家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荀子也专门写了《天人论》,其中蕴含了“天、地、人相参”等生态伦理意识,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和现代文化转生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德育弱化与认识上的观念误区相关,后者主要表现为“无能论”、“无为论”、“消除论”和“代替论”,这些认识问题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改变研究生德育弱化状况的关键是完善“导师负责制”,战略出路在于积极从整体上营造高校良好的人文精神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学习心理学的七大误区是:“学习心理学无用论”、“学不学无所谓论”、“班主任有用论”、“必然知道论”、“神通论”、“神经质论”、“提防论”等。只有走出误区,才能正确掌握心理学知识,树立起科学的心理学观。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人们付出了百年漫长探索的历史代价之后,才逐步走出传统市场经济观的误区而最终确立起来的科学认识。邓小平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跨越了市场经济认识的百年误区,完成了划时代的理论变革,使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国而影响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超出了当代而影响到未来世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强调要有整体观念、持续观念和道德观念,用整体观点和整体战略把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和利益加以综合,使之持续发展,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发展的前提来看待。它要求尊重自然规律,以宽阔的胸襟关怀大自然,担负起爱护大自然的道德责任,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自然平等观,它要求建立实现全球共同利益的代内平等和实现社会未来利益的代际平等的人类平等观。人类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掠夺自然,也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侵夺后代的权益。既要“瞻前”又要“顾后”,不  相似文献   

17.
从哲学层面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为“核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核心论是对中心论的发展和超越。中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天人关系及人我关系的日益紧张。核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发展的结果是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更加和谐的状态。因此,就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言,用核心论统领中心论,用人的全面发展统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唯一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经济走“否定自然”、“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使当代人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解决危机必须站在“人—自然”这个系统的高度上,重新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管理应该是“伙伴加朋友”式的管理,利用科技,以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和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经历了工业化文明、面临环境与发展的重大挑战所出 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其核心是探求人与自然的互为调适、协同进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共济、当代与后代的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和 谐观。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自己身心内外和谐,追求“天人合 一”的境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中国传统的和谐观进行了历史继承,又以现代实践为基 础,在内涵、外延、实现手段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理性超越。  相似文献   

20.
人类要解决当代的全球性问题,走出人类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离不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在价值取向上与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中心”是一致的,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大力培养和践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