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浅论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是其大学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17年间,他大力倡导并努力实践通才教育思想,创造出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撂寻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形成的文化取向,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梅胎琦通才教育思想的精神和实质,为教育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试析梅贻琦的大学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梅贻琦先生生平与教育实践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他的大学教育理念。认为梅 贻琦的大学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自由地开展学术研究;第二,主张通才教育;第三,提出了网 络天下人才的"大师论";第四,确立了"教授治校"制度。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在南京政府初期短短几年间崛起为世界级学府,其高速近代化进程始于罗家伦而成于梅贻琦。梅贻琦洞悉中国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发展潮流,对接世界杰出大学的办学思路和水准,整合各种资源,完成了办学体制的重大创新,建成了多科型综合性大学,迅速实现了各界期待的"建设杰出大学"的夙愿。作为后起的新兴大学,清华不仅在国内遥遥领先,而且超过了一些欧美名校。这是中国学人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4.
清华的人文传统--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人文基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创立于1911年,名清华学堂。1925年成立大学部,随之改名清华大学,其中有三部: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研究院。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被聘为研究院讲师(即导师)。研究院存在的时间不长,1929年停办,但其影响深远,探讨清华的人文传统,不能不从国学研究院开始。梁启超与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结不解之缘,是清华人文传统的奠基者之一。他于1911年到清华讲演,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清华学子,后来成为清华的校训。他最早在清华提出将传统与当代、中学与西学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2003年1月由清华大学出版出版,第一次全面地揭示了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的盛况。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华学堂时期。1911年清华学堂创办后,即在教务内设图书馆经理员,负责图书工作。1916年4月,修建了独立的馆舍(现旧馆东部),相应地也引进了西方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健全了组织机构,业务走上了正规。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相应地也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此后,经费骤  相似文献   

6.
山东籍人士周自齐是齐鲁大地较早远赴西方、接受西学教化的成员,在中西文化交流和近代新式教育的创建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清华学堂作为由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兴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是清华大学的前身,而周自齐则是清华学堂的奠基者、开创者,可以说是创办清华大学第一人,在争取美方退款、考选三批直接赴美留学生、筹建游美肄业馆、负责清华学堂的筹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月10日,"人文清华"讲坛在新清华讲堂开启,到2017年春季学期结束,已经完成10场大型演讲活动和深度访谈。"人文清华"讲坛由清华大学主办,每两个月举行一次,邀请清华大学优秀的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和独特思考,呈现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8.
吴景超(1901~1968),安徽歙县人。1953年至1968年任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教授,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总部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国人民大学区分部委员。 他幼年聪颖,1914年就读于南京金陵中学。翌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1923年夏于清华学  相似文献   

9.
以西方科学谋求利国利民叶企孙,又名鸿眷,1898年生于上海。其曾祖蔼臣公曾于清朝道光年间为官,晚年精修礼学,分纂《同治上海县志》;其祖父叶佳镇曾得国子监簿街,官至五品;其父叶景澐1984年甲午江南乡试第十五名举人,曾任敬业学堂校长、清华学堂国文教员、上海教育会会长等  相似文献   

10.
《清华事典》词条选录吴宗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吴宗济清华自“学堂”而“学校”而“大学”,历时将近一个世纪,人杰物华,可记者何止百千,自己腹稿中之《事典》条目,亦仅限于1928—1935年。在校学习与工作的七年期间所亲历之一鳞片羽,兹掇录...  相似文献   

11.
饶孟侃(1902.3.24——1967.4.2),江西南昌人,别名子离。幼年在家乡读私熟时,即对古典诗词发生兴趣。1916年至1924年,先后在北京清华学堂和清华大学读书,专习英语,参加清华文学社。当时有所谓的“清华四子”,就是子离(饶孟侃)、子沅(朱湘),子潜(孙大雨),子惠(杨世恩)。“四子”是四个活跃于文坛的文学青年,不仅在清华,就是在当时的诗坛,也被许多读者所知。1919年“五四”,他们上街游行,到天安门集会,是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热血青年。1926年3月18日,北京民众在天安门举行“反  相似文献   

12.
一个大学必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有较长历史的大学,必有其传统和精神。一个大学在其历史上曾提出或出现的学术理念,是这个大学重要的精神资源,注意开发这些资源,诠释、宣传这些理念,对大学文化的建设来说是一件具有根本性的工作。早在清华学堂建立的前几年,王国维就在其《人间词》中发出了"殷勤唤起,大地清华"的召唤,预  相似文献   

13.
陈衡哲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历史学家、作家、诗人和散文家,她的求学经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幼年时代陈衡哲深受亲人的文化熏陶,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少年时代陈衡哲进入上海的学堂接受医学教育;1914年,她考入清华学堂留学生班,成为清华选送公费留美的女大学生之一。作为中国第一位官派留美女学生以及现代大学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在美国所接受的教育超越了时代多数女性所接受的教育。以陈衡哲的早年自传为载体,探讨陈衡哲在这三段重要教育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和学习内容,可以折射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大师夏鼐 ,1 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 ,后考取公费出国留学 ,1 935年9月进入英国伦敦大学。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 ,他感到“中国将来之考古学 ,必须以埃及考古学之规模为先范”,于是知难而进 ,决心专攻埃及考古学。为此 ,夏鼐于 1 936年 4月 1 1日写了致梅贻琦校长的这封长信 ,详细陈述自己准备选读埃及考古学的理由 ,恳请准予延长留学年限一年。信中表示遵照校方精神 :“公费生在外研究 ,不必以读得学位为目的”,自己原不拟读学位 ,“极欲早日返国 ,为祖国服务。但欲求有益于社会 ,必须在此间打定相当的基础”。夏鼐获准延长留学年限后 ,刻苦钻研有成 ,获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 ,是中国第一位埃及学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夏鼐主持国家考古研究机构 30余年 ,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 ,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本人的多方面学术成就享誉中外 ,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荣获英国学术院、美国全国科学院等外国最高学术机构授予的荣誉称号。这是清华大学的光荣与骄傲。夏鼐在 66年前写给梅校长的信 ,字里行间充满着爱国热情 ,现在读来仍使我们受到许多启迪。据了解 ,这封信是在夏鼐先生当年的日记中发现的。夏鼐先生数十年间的日  相似文献   

15.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二十四岁 在上海,时与高旭(天梅)、刘师培(甲叔)来往。 曼殊1907年1月5日自上海致刘三信:“曼寓法界鼎吉里,剑公先生常来,昨曾问及长者。少甫先生谓:“国粹学堂明春能否开办,现尚未决。……”  相似文献   

16.
旧中国鼎革之际,胡适的去留颇费周折,蒋介石下野前邀他去台湾看看,并宽慰他不要他再做什么大使之类的了。当时可以代表半官方意见的先前胡适弟子的吴晗在清华同学会上说:“梅可以留在清华,胡是走了好”(林从敏《追忆校长梅贻琦先生》)胡适只好六赴美国做寓公去了。  相似文献   

17.
<正> 张嘉谋是近代我省著名的教育家和修志家。张嘉谋,字中孚,自号梅溪钓徒。南阳人。生于1874年5月14日(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逝于1941年8月5日。他早年曾就学于开封明道书院,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中选拔贡生,接着又中河南乡试举人。后曾主讲于陕州三门书院及淅川之丹江书院。继之主修南阳县志。后在故乡创办新学堂,任宛南中学堂总教习。光绪末年,在开封任河南学务公所议绅,曾先后与李敏修、许子猷、段厚甫、王欢喜等在开封创办中  相似文献   

18.
吴宓作为 "学衡派 "的领袖 ,其学术思想观念的确立可以追溯到于清华学堂就学期间。性格的摇摆不定和政局的变幻莫测 ,一度使他的求学治学方向处于动荡之中。经历了思想的矛盾斗争和整理沉淀之后 ,吴宓最终选择了守卫并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赴美国留学之前 ,他已经形成了坚定的信仰并为之奋斗终生  相似文献   

19.
武汉大学最早的前身,是清末洋务派的著名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在武昌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湖北自强学堂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具有高等教育萌芽性质的学堂之一,1902年自强学堂更名为方言学堂。1911年方言学堂停办。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和师资为基础,创办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师与北京高师、南京高师、广州高师等一起,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四所国立高师。从自强学堂演变至武昌高师,一所近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20.
武汉大学最早的前身,是清末洋务派的著名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在武昌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湖北自强学堂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具有高等教育萌芽性质的学堂之一,1902年自强学堂更名为方言学堂。1911年方言学堂停办。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和师资为基础,创办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师与北京高师、南京高师、广州高师等一起,成为当时最著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