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对高健翻译思想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总结,从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对高健翻译思想的理论构建进行探讨,提出高健翻译思想根植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译学一脉相承,体系完整,自成一家,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就王东风先生<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一文中的几个观点提出商榷,指出中国译学只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对待西方译学应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翻译理论必须与翻译实践相结合;中国翻译学的特色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持.  相似文献   

3.
翻译质量评价研究在我国译学研究中已经走过了相当一段路程,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论文围绕我国翻译质量评价之歧路、西方翻译评价理论在中国之引介、翻译质量评价新动向等方面对国内翻译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的翻译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作为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语言学为翻译质量评价提供了强大理论基础,语料库研究为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证研究路径,将这二者结合或可使翻译评价研究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地影响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只不过有时这种影响很间接,尼达的译学思想在中国翻译界一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这位大师最近宣布其观点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尼达学术观点的变化无疑会给目前译学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着重从翻译理论的作用、翻译标准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尼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加以分析;重新阐述理论在译学框架中的地位及作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及翻译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译学理论对比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化千差万别,中西方分别形成其特有的翻译理论指导实践。本文针对中国传统译学理论与西方当代译论的特点进行归纳阐述,对比中西译学理论差异,探讨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继承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支撑,构建了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中国译学宏观理论.但该理论在对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译者如何实现"主导作用"、以及译品评介标准和"最佳翻译"的论述上,还有值得探讨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译学界在理论建设中存在着"执古"与"骛外"、"空谈理论"、"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等诸种不良现象.翻译理论工作者应立足本国翻译理论,紧密联系翻译实践,使理论对实践真正产生明确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要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译学理论体系进程.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不仅是近代中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翻译家。他在20世纪初的有关译论,涉及译学概念等重要问题,并提出“横译”、“纵译”与“一译”、“再译”等极有价值的观点,见解独到,但较少涉及有关译学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他还翻译过多部外国哲学、伦理学著作,如《哲学要领》、《妖怪学讲义》、《伦理学原理》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译学标准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就不同历史时期国内主要译学标准进行了简要回顾 ,并探讨了其流变规律。文章还进一步将译学标准置于民族文化语境中 ,细致分析了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语言对其影响。最后 ,在分析国内译学标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对未来研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翻译等值理论是颇有争议但又极具生命力的理论。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客观存在的巨大差异,翻译中的完全等值只是一种理想,但等值理论在使翻译信息的量化方面较其他翻译标准有更大的优势,因而在当今仍是翻译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等效翻译理论在现代翻译理论中占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等效翻译理论强调原作对读者的影响,注重语言思想 的倾向性,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达到原文的效果。本文以等效翻译理论为切入点,研究等效翻译理论下英汉互译的可译 性限度,最后探讨可译性限度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3.
生态翻译学是用生态学的视角,借以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理论,对翻译实践中的实质、方法、技巧、标准等加以解释,从而建构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新途径。生态翻译学作为新兴的翻译视角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文章将模因翻译论与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即适应选择论进行比较,进一步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说。  相似文献   

14.
语篇分析方法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认为应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对整个语篇进行重写。文章通过分析翻译基本单位和语篇信息性,引出语篇分析理论,通过英汉语篇对比,进行语篇翻译相关内容研究,并把语篇分析理论和语篇翻译研究成果应用于翻译教学和翻译教材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从翻译研究前沿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谈起,在认识皮尔士哲学思想、溯因理论发展过程、溯因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从皮尔士认识论角度探讨皮尔士溯因本能的假设生成过程和溯因推理的假设评估过程在翻译研究中的体现:翻译单位的动态变化,同一译者、同一文本使用的不同的主客观翻译单位,翻译策略使用中去桎化策略与心理词汇提取过程体现溯因猜想和溯因推理的相融、交互的动态过程。同时对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哲学严谨性、确定性真理观进行探讨,呼吁用皮尔士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反思,以促成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是现代阐释学理论的主要代表,其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效果历史"这三个原则中。他的思想对翻译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思想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并就其思想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语篇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学中的移植为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从语篇视角诠释翻译的本质,拓展翻译的意义,使翻译学的研究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文章针对我国现有的高校外语翻译教学,分析了语篇翻译理论对高校翻译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作用,提出语篇意识的建立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和合翻译学是译学理论研究的新方向,而外宣翻译亦为翻译学的年轻分支,将二者合璧,无疑具有双赢意义:既拓展了和合翻译观的研究视野,又为外宣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合外宣翻译研究以和合翻译思想为理论基础,分别从本体观、认识观、伦理观、审美观和文化观五个维度论证了外宣翻译的和合过程,即各种主客观因素融突、创生的过程,跳出了探讨译法的窠臼,转而关注语言外的因素,更有利于揭示外宣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季羡林不仅是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家,同时也是成就卓越的翻译家,但目前他的翻译思想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探究了季羡林的翻译实践活动,总结了季羡林翻译观的五个主要方面。最后指出,季羡林的翻译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译论,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他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20.
玛丽·斯奈尔一霍恩比提出翻译研究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是一门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的学科,实际上是在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其理论对现代翻译研究的发展及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回顾并阐述综合法的理论精髓,探讨了综合法视角下英汉翻译实践中语境分析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