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综合运用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中的剧本是戏剧艺术的文学因素,它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因为剧本供舞台演出用,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犬性,所以剧本又称为戏剧文学。  相似文献   

2.
戏剧的本质特征是演员表演 ,是属于剧场的艺术 ,只有舞台演出方可让剧本创作具有生命活力。一个剧本既要有文学性 ,也要有剧场性 ,两者须相辅相成 ,才能相得益彰 ;戏剧的两个重要元素———台词与动作 ,是相互为用、相互支持的。然而 ,动作比台词更有表现力、形象性和直观性。台词也是一种动作 ,要求它富于动作性 ,是为了强化表现能力。剧作家的流派、风格以及剧本的体裁样式各异 ,动作的表现手法必然随之不一 ,但动作永远不会消失 ,永远是戏剧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冯叔鸾是处于中国新旧戏剧更替的大背景下具有过渡性质的戏剧理论家。《啸虹轩剧话》和《戏学讲义》是其戏剧理论的代表作。他在这两篇文章中主要探讨了以下戏剧关学思想:剧本中心论与以美为标准和目的;舞台表演:“我即非我”;艺术性与思想性:戏剧艺术与美育的关系。对冯叔鸾的戏剧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对于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的研究工作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明刊本《香山记》是古代敷演妙善传说的一个重要剧本.原本已不存,现存明刊本是明代万历年间富春堂根据当时流行的剧本形式刊刻而成.从整体来说,富春堂刻本是一个舞台演出本,刊印者只是把舞台演出本改为当时流行剧本样式,而没有改变其内容.其演出具有很强的祭祀仪式功能,是一个典型的仪式剧.《香山记》剧本反映了妙善故事传播中一个无文字记录的民间系统特点.  相似文献   

5.
国内学术界迄今认为,犹太古典文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即适合舞台演出的戏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本文首次对一部犹太古典戏剧《领出去》予以评介,认为这是一部雄浑、悲壮、自豪而充满自信的历史剧,它艺术地展现了以色列人出埃及事件的历史意义;其戏剧艺术主要得益于典范的古希腊戏剧,尤其是雅典的悲剧,剧作家以西结有意识地遵循舞台演出原则,把《出埃及记》中一些无法搬上舞台的叙述性语言转换成人物独白或对话,在幕、场的设置,诗韵的运用等方面对古希腊戏剧既极力模仿又有所突破,大体做到了“犹太躯体与希腊服饰”的合一。  相似文献   

6.
“先生,我对你的演出很不满意。”当尤金·奥尼尔在他父亲的剧团里扮演一个跑龙套的角色下场以后,他父亲抱怨道。尤金·奥尼尔回答:“先生,我对你的剧本很不满意。在尤金·奥尼尔的剧本问世以前,美国几乎可以说没有戏剧。充塞百老汇商业剧场的,  相似文献   

7.
论戏剧翻译的原则和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剧本是戏剧翻译的主体,它既是舞台演出的蓝本,又可作为文学作品单独阅读。但剧本的阅读与上演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因此,戏剧翻译只遵循文学翻译一种途径是不现实的,应根据不同目标群而形成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戏剧人物语言的动作性徐忠明在现实生活中,语言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之一。戏剧是反映生活的综合艺术。为了适于舞台演出,戏剧中不能有叙述人的语言,而只有人物的语言。人物语言(即台词,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主要是对话)是剧作家揭示剧本思想、展现...  相似文献   

9.
孟京辉戏剧创作具有实验性、探索性、先锋性,在我国当代戏剧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地位.他的戏剧表演艺术的导演意识、表演文本、舞台表演理念和手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其小剧场戏剧表演艺术特色表现为:即兴表演和集体创作的表演文本,使传统文化各种元素成为导演意志的素材;戏剧表演和舞台时空的自由,使戏剧增强了抽象性和普遍性;运用假定性、戏仿、讲述、拼贴等手段,拓展了戏剧的表演天地,强化了表现效果.孟京辉一直以实验的姿态活跃在小剧场戏剧舞台上,颠覆了写实戏剧的传统观念和艺术手段,<思凡>、<我爱XXX>、<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一系列代表作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伟大的资产阶级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早期悲剧作品。它一上演,就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近四百年过去了,它一直是莎士比亚最负盛誉的戏剧之一,也是欧洲舞台上演出次数最多的戏剧之一。本文试图结合这个剧本产生的时代,就它的思想和艺术谈一点粗浅体会,不当之处,望予指正。  相似文献   

11.
戏曲艺术是以传播的方式存在和繁衍的。戏曲以舞台演出形式所进行的传播与借助媒介的传播始终处于同一进程中,二者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约束关系:戏曲舞台演出传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媒介传播的内容,媒介对戏曲的宣传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戏曲舞台演出传播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戏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一些少数民族剧作家的作品,超时空、死、美、坚忍、命运、英雄主义、信仰与爱等主题,风格化的舞台演出,诗化的语言,这些可以说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一般特征.在剧作中,它们和谐地融为了一体,创造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尤其是剧作中的反理性、反情节与反传统的戏剧艺术,更多的运用直觉、直感和象征的方法逼视人的潜意识深处,并尽力使其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与民族传统迥异的艺术表现,使得中国当代民族戏剧艺术走向了一个更为自觉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演员的表演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部影片有好的剧本、导演,而演员表演不成功的话,就会“砸锅”。反过来说,剧本某些不足之处,导演有的地方处理不当,可以通过演员出色的表演来弥补。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差别的呢?这就涉及到电影表演的一些美学特征。本文想对此作些探讨。一、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电影和戏剧同属表演艺术,然而两者表演的方式、特点、要求是不同的。著名的艺术理论家G·居易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多表演,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之间的相互交流,积极参与具有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的剧情发展,这是戏剧表现根本不同于电影表现的三个优越  相似文献   

14.
在茅盾的全部创作生涯中,写剧本只有一次。这唯一的一次,便是写作话剧《清明前后》。 写小说多年的茅盾,为什么会在抗战胜利前夕突然写起剧本来呢?他自己说过,使枪多年,换把刀来试试。就促动他写这个剧本的直接原因说,他在《〈清明前后〉后记》中说道:“学写剧本,这还是第一次,主要是受了朋友们的鼓励。”这里所说的“朋友们”,指的是“中国艺术剧社”的主持人及剧社的其他几位同志。 中国艺术剧社成立于一九四二年,是在党和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组建起来的,是当时占领重庆戏剧舞台的主要演出团体,差不多包括了战斗在重庆的大部分著名话剧艺术工作者。主持剧社工作的,有于伶、金山、宋之的等活跃在当时剧坛上的几位干将。他们组成一个有五位成员的执委会,轮  相似文献   

15.
李渔剧论的观众立场及其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为李渔戏剧理论的中心是观众 ,围绕观众来探讨剧本的创作、演出、戏剧的功能及其发展等是李渔剧论的最大特色。文章指出 :李渔从观众立场出发提出了“机趣”的戏剧功能观 ,并揭示了观众对戏剧艺术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陈大悲是中国现代戏剧界集演员、导演、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戏剧教育家于一身的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戏剧最大的贡献是其对戏剧艺术和戏剧理论的研究态度,他一方面创办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做一些普及戏剧常识的工作;一方面彻底批判旧戏、文明戏,为倡导爱美的戏剧理论扫清道路。陈大悲的《爱美的戏剧》是第一部关于研究戏剧艺术的书,填补了中国现代戏剧研究专著的空白。在该专著里,陈大悲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剧本、导演、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的系列理论,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丁玲是小说家,但她对戏剧也很内行。她从小就喜欢看戏,也演过戏,后来她写剧本,写戏评,还当过业余导演。(见丁玲:《我与戏剧》)丁玲留下来的剧本只有四个,即《重逢》(独幕话剧)、《河内一郎》(三幕话剧)、《窑工》(三幕话剧)以及《战斗的人们》(电影短片文学剧本)。一九八三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丁玲戏剧集》,收了这四个剧本和她的部分剧评。丁玲的剧本虽然不多,但有她自己的特色,有成功之作,象《重逢》,演出效果很好,并很快被译成英文在印度上演;她所写的剧评也很有见地。但是人们在称道她的杰出创作业绩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小说,不提或很少提及剧本。诚然,她的剧作成就不能与她的小说嫓美,但也不容忽视,而应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地位。本文不想全面论述丁玲戏剧创作的成就,只就剧本的人物刻划谈点感受,做些评述,并以此做为对她的菲薄纪念。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以来我一直立足于戏画的探索与研究,在对历史上的名家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关于戏曲戏剧演出的艺术作品,探索出一些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创立了自己的语言方式。 中国戏画是绘画艺术与戏曲艺术共同繁衍出的艺术之花,是绘画艺术与舞台艺术的集合,它既有戏剧舞台的动态美,又有绘画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19.
诗是一切纯文学应有的特质,是作者与作品中人物情感物化和心灵的活雕塑。戏剧艺术除了要有"戏"外,还必须有"诗",这样就构成了戏剧的两个艺术眼点:"戏眼"与"诗眼"。为了挖掘出"戏"与"诗",作家一方面根据戏剧艺术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文体特点,遵循着"永远的追问"和"永远的情感"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又以某种精神探索的意味,把舞台变成灵魂的自白与拷问场,迫使观众和剧中人,连同作者自己一起接受精神的审判。曹禺因此而创作出大师级作品《雷雨》。  相似文献   

20.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路德维希·蒂克于1798年创作的五幕喜剧《颠倒的世界》是一部旨在研究戏剧演出本身的"元戏剧"。本剧因其三重嵌套的"戏中戏"结构,极大增强了作品的丰富性与张力,但同时也产生了极度的混乱与无序。演员、观众、编剧等集聚在舞台上,演员变成了观众,观众变成了演员,戏中有戏,戏中还有戏,蒂克以这样一种方式阐述了自己对当时戏剧演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