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妙悟的美学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妙悟”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极富价值和生命力的美学命题。从历时性的角度来说,“妙悟”一说,以南宋的严羽为界,可分为三个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代可称为“妙悟”说的发展期;严羽的理论可称为“妙悟”说的成熟期;严羽以后的元明清可称为“妙悟”说的深化期。而且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妙悟这个美学范畴,已经跟现代哲学、心理学中的直觉、体验、想象,灵感、敏感、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等有关,包孕了相当丰富的内涵。因此,它是东方思维中开出的一朵奇特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智慧之花。  相似文献   

2.
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是个体在清醒状态下同时存在的两种心理活动。有意识是指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自觉认识和内心体验的统一。无意识则是指主体对客体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不自觉认识和内心体验的统一。有意识活动是人们注意力集中中心的心理活动;而无意识活动则是注意力集中中心的外围心理活动,是一种非理智的、不在进行集中的思维,无特定思维目标的心理活动,是对某种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认识,如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人的情绪色彩,如心情愉快、心旷神怡、抑郁不欢、蒌糜不振等即属无意识活动。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有意识活动是大脑皮层上形成的一个优势兴奋(?)的反射过程,无意识活动则  相似文献   

3.
试论科学创造中的无意识思维谈新敏大量事实表明,无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思维现象,在科学创造中不仅是科学创造过程中酝酿和产生顿悟或灵感的契机,而且具有不同于有意识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本文试就科学创造过程中无意识与意识的转化机制、无意识思维的特点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无意识理论无意识理论在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尤其是早期理论中占着核心地位,是整个精神分析学的基础,弗洛姆首先充分肯定并极力推崇这一概念,认为“在弗洛伊德的发现中,确实没有比无意识这个发现更为重要的了。”从而,弗洛姆在基本层次上接受并继承了先师的无意识概念,主要包括:第一,人的心理活动不仅有意识的部分,还有大量的无意识,而所谓无意识,便是指没有被意识所觉察,在意识阈限下活动的东西,它是意识活动背后的一种最底层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因此,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不包括无意识,那就不能成为完整的系统”。弗洛姆也打  相似文献   

5.
论无意识思维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通常的有意识思维方式相反,无意识思维方式,是大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意识(主要是自我意识)的调节或干预,按照其固有规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主体对这种思维活动意识不到,但其结果能被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所利用。无意识思维方式已被人发现和提出,并有过一些论述,但较少从神经心理机制方面加以论证,以致很难从实质上理解无意识思维方式。因此,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只承认有意识思维方式,认为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在意识的调节或干预下实现的,而对无意识思维方式则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某些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德育工作的无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工作的无意识教育,实质是“无意识接受教育”。其手段的依附性、过程的隐蔽性、情感的愉悦性等特征,能充分发挥有意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优势:有效消除逆反心理、激发参与意识、覆盖德育工作全程。应恰到好处地使用主体人格感召、有益活动引导、优美环境熏陶、群体文化影响等形式,坚持有意性、方向性、开放性、综合性的辩证原则,坚持发挥有意识教育主体地位与无意识教育的互补、配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通过教育而形成的,包括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无意识教育有着有意识 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特点和优势,它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充分发 挥无意识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在神话原型批评中意义重大。文章以英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拜厄特代表作《占有》中的一则童话《水晶棺》为例,以集体无意识为理论基础,通过与其他文本的对比以及对《水晶棺》新视角的探讨,分析集体无意识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可以看出,作家在作品中有意识地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集体无意识使经典得以延续;另一方面,个人有意识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合目的性”是合行为的根本特征 ,是有机体无意识地为了什么的属性。合行为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反应 ,是有机体无意识地为了什么所发生的反应。反之 ,目的性是行为的根本特征 ,是有机体有意识地为了什么的属性。行为仅为具有大脑的动物所有 ,是有机体有意识地为了什么所进行的活动。现代生物学、心理学、控制论把行为界说为一切有机体和机器的反应活动 ,是由于把“为了什么”与“目的”等同起来 ,把“合目的”都当作“目的” ,从而把“合行为”都当作“行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文学著作尤其是小说中夹杂方言词语,是为了表现"自然流露"的活人,这是作家在小说创作中的有意识行为。其实作家在有意识运用方言创作的时候,也在无意识地传达人物心理、地域文化、以及历史的元素。作为具有浓郁武汉风情的汉味小说,其一大特征便是运用武汉方言进行创作。在汉味小说中,作家运用方言的本意是活灵活现地摹人状物。但是,方言是有意识的能指,所指是其背后的无意识。方言词语在摹人状物之余,还传达了人物的心理无意识、地域文化无意识和历史文化无意识,是具有文化性质的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简要探讨了无意识教育的内涵,着重分析了无意识教育与有意识教育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并从现实角度,根据心理接受机制和时代环境的变化对无意识教育的必要性从理论上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2.
无意识与创作动机有着密切联系.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为创作动机提供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创作动机萌发后作家内心积淀的无意识在文学审美特质吁求下跃进为显意识.审美意识的不断积累构成创作内驱力的真正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3.
严羽提出的系列诗学观念影响深远,但这并非全是他的独创。文章以“妙悟”作为个案,管中窥豹,透视他如何以通达的眼光对历代理论资源兼容并蓄,为我所用地“拿来”,在广泛吸收和精心改造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巧妙地创造,纳入其独特的诗学体系中,使之具有深刻的辩证性和独立的美学品格。从“妙悟”可见,《沧浪诗话》中的许多诗学思想是严羽继承前人与推进更新的统一,显示出文化积淀和理论家敏锐眼光及创造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集体无意识与民族审美活动程国安海力波集体无意识是民族审美心理的深层积淀,不同的民族,由于深层心理的集体无意识的差异,以及制约和形成审美心理特征的群体规范的不同,其审美心理也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作为民族共性的审美心理特征,只能存在于个性心理特征之中,是...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中的性别差异一直为女性主义学者所关注。性别差异影响翻译家在进行翻译活动中翻译策略选择。此外,性别差异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翻译家的意识形态及文化标准。本文从性别差异角度分析、对比《飘》中的女性人物的外貌翻译,说明译者的性别身份影响其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6.
文章提出了在科学创造中,“有意识自我”──“无意识自我”──“有意识自我”的工作模式,并探讨了“两种自我”在科学创造中,由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而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女强男弱”现象成因的原型批评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爱情类叙事文学中,有这样一类现象女主人公的形象总比男主人公的形象丰满、突出、动人,而且这是普遍的,我们称之为"女强男弱"现象,这与中国古代社会男权中心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评价这一现象,就会看出这是由于中华民族在远古时代就有一种对神秘力量的化身--女性的崇拜,经过千万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随着文化的传承被继承了下来.当这种"女性崇拜"的集体无意识处于深深的压抑中时,它就会通过梦或艺术来体现,表现在文学中,就出现了许多比男子形象强的女性形象,当然,这要通过置换变形而来,才能符合现实中的真善关的要求,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18.
1.人类社会从混沌走向有序,从蒙昧走向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验和行为心理,最初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承传。当群体创造的文明需要作为经验和社会思想行为规范加以综合规定时,无意识的自然承传再也无法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社会历史地呼唤文明的物化者及承载形态。编辑活动正是在这一历史的呼唤下产生并逐渐走向自觉的。可见,有意识的编辑活动作为社会文化活动中的一个部分是随大众传播事业的兴起而诞生的,编辑活动的内容、范围和规模也是随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没有大众传播,就不会出现编辑;当然没有编辑,大众传播事业也兴盛不起来。大众传播事业本身的发展,又与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9.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07,27(2):64-66
“妙悟”是在中外文化因子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富有世界意义的民族诗学话语。妙悟思维是不凭借理性思考而对表现对象的直觉把握和瞬间顿悟;妙悟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妙悟实现了由“观物”到“照物”的转变,是天人合一、物我冥合的整体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20.
大学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能,不能仅仅注重于道德知识的教育,更应该关注他们在践履道德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无意识道德经验,以及他们对于道德经验的有意识反思与建构。基于此,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经验形成的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