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九龙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东南部、藏彝走廊的核心地带.境内民族以藏、汉、彝族为主,藏族又分为"鲁汝"、"木雅"、"批米"、"北蕃"、"纳木依"五个支系.多元的民族或族群之间的互动造就了许多复合、兼容的文化现象,"烧老鹰窝窝"即是其中一例.本文通过对"烧老鹰窝窝"这一民俗的人类学田野考察,揭示了该习俗背后隐含的文化信息,指出在藏彝走廊地区由于民族或族群历史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会造成文化选择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考古材料为依据,对藏彝走廊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大量存在的来自黄河上游地区的文化因素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藏彝走廊新石器文化乃直接渊源于甘青地区,是甘青地区新石器文化向南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约6000年前因气候急剧趋向干燥寒冷,甘青地区人群中的一支开始南下向藏彝走廊迁徙,由此产生了汉语语族和藏缅语族人群的分化.这些由黄河上游南迁的人群不仅是藏彝走廊新石器文明的主要开拓者和创造者.也是藏缅语族最早的祖先人群.  相似文献   

3.
面对藏彝走廊地区复杂多样的民族与文化,如何从整体上认识与把握其内部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这是藏彝走廊研究中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宏观上对藏彝走廊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进行了探讨,指出藏彝走廊除"北藏"、"南彝"这一基本格局外,尚需要从文化区的角度来加以区分和认识.本文在综合考虑民族、文化、地理空间三要素的基础上,着重以自称、语言、历史记忆和宗教信仰为标志,将藏彝走廊从整体上划分为七个文化区,即羌(尔玛)文化区、嘉绒文化区、康巴文化区、彝文化区、纳系文化区、雅砻江流域及以东保留"地脚话"的藏族支系文化区和滇西怒江-高黎贡山怒、傈僳、独龙族文化区.本文还分别对各文化区的主要面貌与特点进行了初步归纳与描述.  相似文献   

4.
[摘要]藏彝走廊,地理范围涉及甘、青、川、滇四省及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学术界对藏彝走廊民族问题的研究日益活跃,产生了许多成果,但对回藏和谐民族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走廊内回族与藏族都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广泛、人口众多、具有独特文化和宗教、影响较大的民族,回藏关系是我国西部地区历史悠久、交往密切和具有代表性与独特性的重要族际关系。本文通过对藏彝走廊中回族与藏族和谐民族关系研究状况的介绍,指出其研究特点与不足,提出研究该问题的内容设想和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族际经济交流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近代白族商人在藏彝走廊地区的商贸活动是历史上维系居住于高山峡谷山区居民基本生活的主要形式,也是如今民族地区居民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和主体功能区区划的发展战略中,通过政府加强各民族间经济交流及互动发展,充分调动民众自主力量,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多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6.
藏彝走廊是我国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沟通联系的通道,东西方向则是藏族与中华各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地区,是民族交汇接触的关键区域和枢纽,在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价值。藏彝走廊的民族格局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透过藏彝走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发现一个明显事实,我国各民族之间有很深的渊源联系,这既体现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也体现于各少数民族之间。藏彝走廊各民族的长期交往接触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智慧,是一笔珍贵财富。藏彝走廊的各民族交往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藏彝走廊研究时下为国际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一门热门学问,国际化的研究趋势日益突显,彰显中国学者研究藏彝走廊的学术成就与理念尤须加强.李绍明先生终其一生奔走于藏彝走廊各民族间,参与民主改革、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识别,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理会深刻,先后亲自领导组织了"六江流域"、"南方丝绸之路"综合考察,从田野中逐步育成其藏彝走廊研究观,见解独到,领袖当下,推阐其藏彝走廊研究观的内涵和所指,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8.
1978年9月,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藏彝走廊"概念。在此基础上,近年学界又提出"藏羌彝走廊"、"藏羌彝文化走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分属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经济学领域的相关概念,并在有关著述、公文、媒体中得到广泛使用。为了避免在概念理解上产生分歧,促使人们准确使用"藏羌彝走廊"及其相关概念,文章对"藏羌彝走廊"及其相关概念提出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藏羌彝走廊"及其相关概念的范畴进行了界定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约6000年前因气候急剧趋向干燥寒冷,甘青地区人群中的一支开始南下向藏彝走廊迁徙,由此产生了汉语语族和藏缅语族人群的分化.本文以考古材料为依据,对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人群向藏彝走廊迁徙的主要路线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由于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人群的南迁路线各不相同,不仅造成了藏彝走廊不同区域人群之间的分化,也导致并形成了藏彝走廊地区文化面貌各异的人群支系与区域类型.  相似文献   

10.
藏彝走廊古代通道的几个基本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彝走廓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有史以来一直是藏缅语族各民族的活动空间之一.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古代民族的活动,藏彝走廊古代通道具有数量较多、南北向通道更显重要和通道形成后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三个基本特点.分析这些基本特点,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藏彝走廊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纳西语中古今的汉语、藏语、白语借词,从东巴文化、民俗礼仪文化、语言文字文化三个方面对东巴教的藏族钵教影响,纳西族、汉族传统节日民俗的融合,汉族年画、对联文化对纳西族的影响,纳西族语言文字中含蓄的中华多元一体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了纳西族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现象以及她以中华文化为文化的内向凝聚力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纳西族图画象形文字由于处于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过渡的阶段,因此,很多文字的象征涵义相当直观而丰富。诸多反映在东巴图画象形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如纳西族有些重要的传统观念与特定神祇的关系、象形文中很多肇源于宗教的伦理观念、东巴象形文与特定社会组织间相关的象征意义等,都是极其富于文化意义的。纳西族图画象形文字中有与甲骨文象征意义相近而又微妙不同的字词,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13.
近代潮商在其商业经营活动中把儒家文化观渗透其中,形成了地域商帮经营理念,这种理念是在汲取区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近代潮商成功的保证。回顾近代经营理念的形成过程,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特征的原因,并论述其经营理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鄂西鹤峰白族的来源及其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鹤峰是湖北省白族最为集中分布的县,随着铁炉白族乡的成立,人们对鹤峰白族的关注日益增加。鹤峰白族更多地受到了桑植白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周围其他民族的影响,鹤峰白族与桑植白族、大理白族在文化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政治制度变迁与纳西族的殉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殉情在世界上备民族中都发生过,但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的纳西族那样惨烈和严重.本文认为,政治制度变革引发的文化变迁是导致纳西族殉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清王朝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丽江实施"改土归流",推行大规模的"以夏变夷"强权政治和强制性的风俗变革,纳西族传统性爱观、婚姻观与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冲突,儒家文化的封建礼教与纳西族传统习俗的冲突,导致了众多的殉情悲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白、纳西、藏、傈僳、普米、怒、独龙等多个民族世居的滇西北地区为研究中心,试图展现民族间商贸活动与近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生活变迁间的具体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族际经济互动是促进近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生活转型的内在动力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的纳西、白、傈僳、普米、彝、汉等民族世代生活交融的历史 ,是一个既单一又复杂的文化现象。保护区的建立冲击着古老的文化 ,一方面它能有效地改变传统文化对自然的严重依赖 ,保护已经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也能为当地乡民更好地解决生存问题。如果加以合理的引导 ,当地有价值的的文化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从所处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类型、政府作用、风格气质等方面考察,越商是浙商的重要构成部分。越商的文化内涵特征展现并丰富了浙商文化。与曾经辉煌一时的晋商、徽商相比,越商在产业类型、民众的参与度、政府作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显示出越商文化源远流长。今后,通过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民营企业管理模式,提高越商主体科技知识水平,以及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着力,越商将进一步焕发活力,创造更多的财富。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江右商人广泛地活跃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也成为进入沅水流域较早的商帮之一。位于沅水中游地区的湘西自治州境内存在着大量的万寿宫遗址,展现了该地区江右商人的活动印记。而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沅水中游地区是江右商人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沅水流域丰富的物产、水陆交通的改善吸引了大批江右商人来此行商,而江右商人在沅水流域的频繁商贸活动推动了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理邓川坝子“白回”族群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时期进入邓川坝子的回回人,由于长期与白族为主的世居民族共居生活,在以族际通婚为主要方式的族际文化交融中,逐渐采借和接受了许多白族文化的特质,导致其族群外部边界的改变;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坚守着伊斯兰信仰,从而有效地维系了族群的内部边界,即认为"自己是回族穆斯林"的族群认同和意识.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兼有明显白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特征的"白回"族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