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曾掀起一场"弗洛姆热",但国内的弗洛姆研究早已开始且至今仍在继续,其历史以"弗洛姆热"为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弗洛姆被当作政治批判对象,其学说被认为是否定的人道主义。到了第二阶段弗洛姆成为思想的偶像,其译著大量出版,其学说仍被认定为人道主义,但研究者的自身局限却导致他们对其学说不加取舍地全盘肯定。进入第三阶段国内开始以理性反思的方法和辨证批判的态度扬弃弗洛姆的人道主义学说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对弗洛姆学说的定性仍停留在40多年前的水平而难以对其研究产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关注健全的人性既是马克思主义,也是弗洛伊德主义关注的问题;力求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相结合的弗洛姆,同样关注健全的人性问题。弗洛姆拷问人性,从询问什么是人性开始,并由此展开对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质询。而弗洛姆对人性善与恶的讨论,是建立在对基督教信仰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这是弗洛姆哲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道主义和异化”为基础的人学。基于以上认识,弗洛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本质”、“人的个性”、“人的自我实现”等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社会过滤器”等新范畴,并力图以此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弗洛姆还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了当代西方人的异化生存境遇和解放的可能途径。弗洛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既包括真理性成分和创造性成果,但同时也夹杂着若干错误。  相似文献   

4.
埃里希·弗洛姆批判的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丰富了马克思人与社会的思想,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人的社会性格进行研究,开拓了研究人性的新思维。弗洛姆注重分析人性的发展及人的价值,形成其独特的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人性理论在实现个体的人格健全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两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性、异化和爱是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三个基本问题,而爱的理论则是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归宿。弗洛姆把“爱”看成是消除和克服人的异化,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的“灵丹妙药”。考察和分析弗洛姆关于爱的根源、爱的本质、爱的要素和爱的能力等思想,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弗洛姆“爱”的理论中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其中有可资借鉴的价值;另一方面,这一理论又是不切实际的,具有抽象性和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一、无意识理论无意识理论在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尤其是早期理论中占着核心地位,是整个精神分析学的基础,弗洛姆首先充分肯定并极力推崇这一概念,认为“在弗洛伊德的发现中,确实没有比无意识这个发现更为重要的了。”从而,弗洛姆在基本层次上接受并继承了先师的无意识概念,主要包括:第一,人的心理活动不仅有意识的部分,还有大量的无意识,而所谓无意识,便是指没有被意识所觉察,在意识阈限下活动的东西,它是意识活动背后的一种最底层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因此,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不包括无意识,那就不能成为完整的系统”。弗洛姆也打  相似文献   

7.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及其对文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格”理论是弗洛姆思想理论的中心概念,本文较为系统地讨论了弗洛姆的性格研究及社会性格理论的结构层次,追索这一理论在弗洛姆全部理论中的基础作用,并结合文学艺术,探讨其对于文学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弗洛姆生于1900年,自1932年起生活在美国,开始是一个正统的弗洛依德主义者,但主要是以心理分析的文化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而闻名的。这个学派跟弗洛依德的传统几乎是背道而驰,所以这个学派在人类学、文化理论乃至精神病理论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弗洛伊德学说的基础。弗洛姆可以被认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亲属,不仅因为他属于法兰克福研究院,而且从他所写的著作中来看也是这样的。他跟法兰  相似文献   

9.
弗洛姆的自由观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特征。对现代人而言,自由意味着双重含义:一是摆脱自然外界和中世纪权威的束缚而成为"独立的个人",弗洛姆称之为获得"消极自由";二是人自觉主动地改造社会、健全自我而达到"自为的人",弗洛姆称之为建立"积极性自由状态"。逃避自由是消极自由片面发展的结果。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实现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弗洛姆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揭示"人的异化"的根源在于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问题。他认为以往社会都奉行的是权威主义伦理学。弗洛姆要求在人性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人道主义伦理学。正确认识人性、人的本质,以便知道什么对人来说是善或不善,是他整个理论体系的前提与关键所在。而要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不能从"社会的人"出发,只能在无意识领域中去寻找,因为作为"社会的人"不是"普遍的人"、"完整的人"。由于这种"普遍的人"、"完整的人"只是弗洛姆从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假想的人,因此弗洛姆的人道主义伦理体系也难脱乌托邦的窠臼。  相似文献   

11.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人群中的人》表达了现代人的悲哀:逃避孤独———即便跻身于人群之中,却仍被隔离在人群之外。本文结合弗洛姆的相关理论,通过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层层揭示,强调了坡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前瞻性关注。  相似文献   

12.
Ⅰ哀立克·弗洛姆(Erich Fromm)1.弗洛姆的主题思想:弗洛姆全部著作的中心思想是,因为人已经逐渐同自然界以及同其他人们相隔离,因此他便有寂寞与孤立之感。这种孤立的情况在任何其他种类的动物中是看不到的;这是人所特有的情境。例如,儿童从父母的束缚中脱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弗洛姆的思想。在弗洛姆看来 ,个人与社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传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成方式 ,其根源深植于人类个体与社会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造成了传播的不合理性 ,即人们不得不以放弃或逃避自由的方式来实现与世界的联系。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 ,弗洛姆勾画出“健全的社会”的理想蓝图 ,提出以“爱”为基础的“健全的传播”思想。文章认为 ,当弗洛姆对西方社会病态的传播现象诊断时 ,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其思想表现出一定的深刻性 ;而当他根据自己设定的人本主义规范去描画理想社会的传播蓝图时 ,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甚至是空想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埃利希·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是构建在弗洛伊德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的。本文通过分析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思想内容 ,指出了其学说的可供借鉴之处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弗洛姆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在《爱的艺术》一书中,他论述了爱不仅是情感,也是一种能力和一门艺术的思想.弗洛姆以独特的视角对爱进行了情感和原则的分析,认为爱是人存在的根本.他提出了爱的“五要素”: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对我们更好的认识人的存在和爱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弗洛姆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具有着重要的伦理与政治意义。其自由概念的实质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来反对外在权威,提倡通过人自身发展与社会条件的改善实现真正的自由,孜孜以求人的自由发展。伯林的自由概念的实质则是阻止权威的入侵,摆脱任何形式的束缚,体现对最低限度的个人自由不可侵犯的神圣信仰。伯林在《自由论》中对弗洛姆的“积极自由”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积极自由”最终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人自由的丧失,而只有“消极自由”才能确保人的自由和权利。弗洛姆从人的发展与潜能实现的角度认为,“积极自由”在逻辑上已包含了“消极自由”,“消极自由”是实现“积极自由”的必要条件,但只有“积极自由”才能保障人之自由的全面实现。这是弗洛姆对伯林等西方自由主义的最好回应。弗洛姆的“积极自由”更符合人的本性,更能代表人类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弗洛姆是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以哲学的视域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进行考察,从人性异化的基础得出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的结论,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此就弗洛姆对人性、社会以及健全社会与人三方面的思考进行简述,以期对中国当下的社会建设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与弗洛伊德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理论整合合理性的论证,弗洛姆对两种学说进行了系统性整合。这种整合兼顾了历史、经济、社会、政治与心理等多个维度,而且融合了微观与宏观理论视野。弗洛姆不仅以此提出了社会人格理论,更开创了一支颇为独特的政治心理学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消费异化的社会:人所创造的世界反过来成为人的主宰者,商品的使用价值被遮蔽,消费从手段变成目的,人们对商品的原理日趋陌生,人们的闲暇时光也因为消费异化而失去了充满意义的、创造性的体验,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商品与商品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也处于具有"市场倾向"的异化状态;消费异化还带来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以及人类的真爱迷茫和幸福的丧失。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之资本增殖、价值缺位、生产延伸和欲望失控,是造成这种消费异化的主要原因。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可借鉴弗洛姆批判消费异化的相关意见,树立"重生存"的生存方式,建立生态消费的新模式,注重精神健康的实际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消费需求,真正做到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消费回归"为人"宗旨,以促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成员,对现代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进行过系统研究,旨在找寻正确的路径与方法来解决精神异化问题。弗洛姆以"人的生存方式"为主题回顾了人类文明历程,同时围绕"自由"的暧昧性及其引发的悖论选择,开展现代性批判实践。弗洛姆认为中世纪壁垒森严的社会结构虽然妨碍了个人的自由,但却赋予其安身立命的根基;文艺复兴萌芽以来,主体意识觉醒,无家可归的孤独情绪随之递增,导致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最终形成;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人生无所希冀,其塑造的健全的人又为人类后续发展带来了光明。文章以"中世纪的人"、"现代人"、"健全的人"三个术语为关键词,旨在深入发掘弗洛姆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