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如何培养与评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问题,事关学科的独立性与科学性.鉴于专业伦理关注对公众的责任,教育范式聚焦能力为本,以及社会工作服务走向标准化,笔者在生态系统理论与行动研究方法的指引下,基于证据为本的实践理念和社会表演理论,试图建立以标准化案主为核心,以能力为本的"证据-表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与评估的生态系统模式,从而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系统性改革.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属性是"助人"。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就应以培养学生的助人能力为根本,而实践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笔者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课《社会行政》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实践为基础,系统总结"服务学习"模式运用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中的设计思路以及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能力提升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了"服务学习"模式运用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相关的探索和探讨,藉以促进"服务学习"模式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更加全面地契合。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能否被称为一门科学和一种职业?它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功能是什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作出阐释和科学定位: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社会工作科学/理论属于反思理论,有别于常规的科学理论.基于这一科学理解,反思性社会工作认为,处于社会工作职业核心地位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专业行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只能通过专业行动得以体现.而专业行动受制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结构条件,构建专业行动质量的决定性核心要素是反思性专业性,它强调一种辩证性、结构性、系统性、互动性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比如,相对看待知识与能力、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互动、辩证理解理论与实践关系、在社会环境框架下理解案例工作的反思视角.由此反思能力成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思想对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扩展理论视角、提高实践质量、促进职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威 《社会工作》2016,(2):50-64
本文对社会工作职业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华仁家庭教育咨询案例进行了实践分析,分析显示:在社会工作核心领域"社会工作咨询"中,因其核心工作触及"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层面,对咨询员相应的个人特质和能力提出一定要求.分析结论表明:真诚、自然、温暖的个人特质,以及善于与人交往、善于情感交流、具有较强感受力、较高悟性和反思能力、对人性充满好奇的特征和能力,对咨询工作尤为重要,这些特质和能力有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咨询效果的出现.这一结论也验证了:反思能力和这些个人特质是社会工作者所需具备能力和特征中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刘风 《社会工作》2014,(3):128-135
社会工作专业复合能力是社会工作理念内化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核心专业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服务能力、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认知能力是基础,服务能力是核心,交往能力是关键,创新能力是动力。四种能力全面协调发展能够带动社会工作学生的认知意识、服务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社会工作的理解与实践中,存在着片面而错误地强调专业性而缺失社会性的偏向.也有一些论者在对社会工作之社会性的认识上有偏颇,从而将其与专业性对立起来.本文力求从社会学、社会理论及社会心理学等关于社会性的论述出发,辨析确认社会性的全面准确意涵;进而寻求更好地理解把握社会工作的社会性含义.本文提出,社会性最基本的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性,而社会工作之社会性即是贯注这种人与人交往联系的视角,以之为目的和手段.同时,社会工作的社会性也正是其专业性之所在,其专业性与社会性之间并无矛盾,而恰恰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卢玮 《社会工作》2017,(6):12-22
近期学术界关于社会工作的社会性探讨成果颇丰.本文尝试在关于社会性功能的回归,以及社会性与专业性孰轻孰重的讨论中,回到社区实践的行动逻辑探讨中来,在"社会"(指其社会性的发挥)与"工作"(指其专业性能力的体现)之间找到实际参考路径.根据广州L区H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为"H街家综")在协调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已有的经验和做法为例,通过观察与访谈中心主任、领域主管与社工,分析家综与居委会双方关系理解期的误差、沟通模式行政管理磨合、沟通主体积极性和态度等内容."先社会","再工作",并不仅仅是先后次序上的逻辑.这背后,是把社会工作的社会性与专业性功能放在基层治理主体的合作平台上去讨论.从社会性和专业性相互依存的角度,正确理解和建立与居委会的合作关系,是家综顺利开展服务的便利捷径,也是达到优质服务及双赢目标的必然选择.希望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分析,能为现在的家综和更多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加强社工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与方案设计成为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普遍关注的焦点。在能力建设的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基础性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更要以专业化的"核心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差异竞争力。必须坚持高校社工专业能力建设的"差异化"原则,努力建构"本地化"的社工专业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国内社会工作教育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能力及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证探索尚未有深入研究。通过对某高校341名社工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五项核心能力因子:问题建构、资源链接、伦理反思、建立关系、嵌入服务,并据此提出对现行社会工作核心主干课程体系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与理论之间的“断裂”制约着社会工作站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功能与定位有助于实现社会工作站实践效能最大化。F镇社会工作站的实践表明:乡镇社会工作站的核心功能目标应为推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参与型治理格局;核心行动策略为“参与式增能”,将传统的社会工作专业关系拓展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间的多重关系;实践架构为通过个体、人际、组织和社区参与四个维度实现参与式增能的总量递增,以达致服务与治理的双向融合。“参与式增能”为当前乡镇社会工作站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行动策略,增能的实现程度还有赖于基层社会治理多主体合力助推。  相似文献   

11.
张威 《社会工作》2018,(1):29-51
社会问题是如何形成的?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是什么?澄清这些基础性问题,是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任务.本文尝试阐释西方现有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内容和分类,重点解析杰美因和吉特曼的"社会工作实践的生活模式"核心理论思想,并提出中国大陆构建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关系缺位"为特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约制和现代性蔓延的伴生物.借助"制度—关系—主体"分析框架,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对研究进行了综合性理论梳理,认为"关系为本"的治理实践是关系视角在社会工作中兴起的自然趋向.而"关系社会"的中国文化特质为社会工作的关系理论以及关系为本的实务方法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现实土壤.基于"关系社会"的本土语境,关系视角的核心理念,以及获取信任的"给面子"、"做人情"、"搭关系"概念,从生态学角度,以立体性方法介入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态性环境,即依托个案工作方法,促动留守家庭亲缘关系包容性发展;凭借小组工作策略,提高其集体融入意愿和社会交往能力;借助社区工作技巧,强化留守儿童非正式社区关系网络,进而使其在他助、互助与自助的生态关系建构中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接2012年第4期)第四,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制度"理论化偏爱与学院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社工专业服务能力主要因素,直接影响理论与实务、大学与福利机构之间的伙伴关系307。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时序的基本特点是"教育在前,实务在后",社工教育"异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范围内,社会工作的发展起源于众多宗教人士和爱心妇女的慈善救助活动,在实践基础上将不同的技巧和能力提升为系统的理论和知识结构.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社会工作是从实践中归纳和提升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通过全国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在通过考试的人员中,有相当数量无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的持证社工,缺乏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深度认同,也缺乏系统的社会工作能力提升,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评价。因此,通过多种继续教育形式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价值观教育与熏染,强化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课程培训,促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与街道、社区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项目策划与实施方面的深度合作,对于促进持证社工发展和有效确立社会工作专业权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背景下,社会工作高职教育继本科教育之后,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但其人才培养多以技能为导向,忽视社会工作的教育特点.在对广东省A高职社会工作三二分段的人才培养的调研得到印证: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断裂、专业教育缺失及忽视人格发展等问题.为此,构建全人教育的"身心灵"高职社会工作育人模型,能够促使高职学生在社会工作技能技巧,专业认同、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感,价值伦理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康渝生 《学术交流》2005,23(4):5-10
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真正内涵,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论境界.中国共产党人在自身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谛,并紧密结合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底蕴正是对小康社会内在本质的深刻揭示,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只能通过"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目标不仅展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向,而且也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郑鹏 《社会工作》2021,(6):21-35
言心哲是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学家.他将社会工作视为一种在既定政治体制之下以和缓、改良的方式补救社会病态的科学手段.他构建了以社会服务为体,科学研究与人才教育为车之两轮、相辅为用的中国社会工作体系.据此,言心哲一方面着手创建社会工作教育方案,以求造就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使社会工作为民族国家建设发生"宏大的效果".另一方面,他提出本土社会工作构建之路的三个维度:在本体论上,将社会有机体的功能视角与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情境相嵌合,提出引入国家力量介入社会病态补救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在方法论上,调和社会问题研究的实证范式与行动导向,以科学的社会工作研究保证社会问题的科学解决;在实践论上,通过社会工作研究与社会工作实务的实践,发掘社会工作本土要素、优化社会工作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专业教育超前本土化的专业实践既是新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大特点,又是影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如何突破这一因素的制约,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发展,提高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成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主题之一.项目化运作下的"校、政、社"三方协同培养社工人才模式,强调以项目为媒介和桥梁,将学校、政府和社会三者连接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共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样做,既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协调发展,又有利于提升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这一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不仅较适合中国的本土情形,而且还可以取得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多方效益,是值得而且可以被推广运用的.  相似文献   

20.
吴帆 《社会工作》2023,(6):13-16+98
当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集中于发展核心能力时,才能有效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学生。目前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能力的研究多数局限于对专业素养、学科知识、研究能力和实务经验的概括性评价,往往忽视了对核心能力的精准判断和针对性的改进策略。研究针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核心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提升这些能力的具体途径。研究指出,应重点在强化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人文情怀、理论与实务的融合、研究与实务的互动转化,以及教学与学生指导能力的提升这四个方面,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核心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