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曾在《领导科学论坛》(1999年第3期)发表《孔子的人本思想一瞥》一文,从重“人”与重“仁”两个角度评述了孔子的思想,今犹觉未尽,再从重“任”与重“忍”两个视角加以补充,可视为续。  相似文献   

2.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哲学之父。“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领导的工作,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在有形层面“无为”,在无形层面必“有为”;高层管理者的“无为”是基于中层和基层的“有为”。“有为”蕴含在“无为”之中,“无为”驾驭在“有为”之上。领导较长时间不在组织中,组织的工作正常开展,按照领导的话说,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确理解中庸思想 孔子的管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思想体系,其中“中庸之道”是一种调和的理论,具有东方文明的精髓。许多人把中庸理解成“平庸、折中、调和”,这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曲解。中庸虽有这些含意,但绝不是它的全部。“中庸者,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相似文献   

4.
王立 《领导科学》2024,(1):152-155
自私行为对“层层加码”的出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卸责任、偏好导向、任人唯亲。领导者推卸工作责任的行为,为“层层加码”的产生提供了上行下效的参照对象;领导者以偏好设定工作内容的行为,为“层层加码”增加了“码”的来源;领导者任人唯亲来评价工作结果的行为,为“层层加码”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领导者应修正和调整自身行为,履职担责、广开言路、正直求实,这是治理“层层加码”现象的一种可供选择的策略方向。  相似文献   

5.
周晗鹭 《经营管理者》2009,(15):274-275
道家领导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领导思想形态。道家提倡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要求领导者乘时顺势而动,不违背自然和社会法则去恣意妄为。它为领导者提供了一种“安时处顺”、“不将不迎”的态度,使领导者有抗拒逆境的韧性精神力量和消融苦闷的理想途径。在当前世界经济竞争的情况下,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一种有利于应付激荡的社会巨变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因此,道家“无为”的领导风格对当代企业管理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一、老子“无为而治”的领导思想根据老子的理解,领导者分为四等:“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是说,最好的领导者,人们根本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即无形领导;次一等的,人们亲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地进步发展,“80”“90”后已逐步步入大学校园,成为最新一代的大学生。伴随着时代的变革,这些新时代的新青年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状态也都赋上了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文章分析了这些新时代大学生的新思想,提出了高校教师如何正确认识这些思想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论语·子罕》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说人生立世要杜绝四种不良习气,即主观臆测、绝对肯定、固执己见和自以为是。即使在今天,孔子的教诲对我们立德修身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秉福 《决策》2006,(1):54-55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对老子领导思想的探讨,为老子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也为当代领导者的领导实践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老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楚国若县人,著有《道德经》,“天人和一”‘无为而治”,“用人之力”和“圣人无私”的领导思想,是《道德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道德经》,探索老子的领导思想,对于提高各级各类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刁增苏 《科学咨询》2008,(17):16-16
前言:孔子在中国乃至亚洲,其文化地位的显赫是众所周知的,他被世人敬奉为先师先圣。孔子为中华文化的承袭传播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孔孟之道博大精深,为人类叹服,尤其是孔子的“道德”观,规范了炎黄子孙的行为与言谈举止,教化炎黄子孙温和谦让,知书识礼,知荣辱,讲求公平,公正,正义,正直善良,讲诚信友爱,行忠孝,他的“道德”理念,造就了我们这个“礼仪之邦”。  相似文献   

11.
党办是服务党委、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重要部门,高校党办如何结合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四最一中枢”的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以持续践行“五个坚持”为主线,以“三服务”工作为主体,着力谈谈党办如何围绕“三服务”工作建立“五型”机关,打造“四个表率”,为高校党办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小忠”非忠,不仅为“大忠”之贼,还是害身、误国者的邪诈之术。领导者要远离“小忠”诱惑,就要讲政治,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忠诚观;知镜鉴,善于“以史为镜,以人为镜”;重修炼,树立高尚的政治品格。领导者要运用领导艺术,促使“小忠”型下属发挥应有作用的同时,抑制其自私、易冲动等负面行为。要通过改进选人、用人制度体系,来改造“小忠”型下属。  相似文献   

13.
周振林 《决策》2005,(5):50-51
有的领导者一谈到吸引人才,就立刻想到一些所谓的“重奖”措施:给多少万的年薪,奖励什么样的住房,配备什么样的轿车,等等。在本质上这还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其实,人才更看重的往往是发挥才能的条件和机会,物质上的需要则在其次。  相似文献   

14.
老子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由于他(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终不自为大",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人.对于"终不自为大",老子还有进一步的分析,就是"四不":"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笔者认为,老子的这"四不"可以给领导干部在提升自己的素养方面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企业治理模式下,“领导者”变更是企业的重大事件之一,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及组织绩效。基于组织人际关系的角度,采用我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企业“领导者”变更是否会引发下属管理层团队联动效应以及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研究发现:(1)整体而言,企业“领导者”变更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顺推”与自下而上的“倒逼”两种路径,引发显著的下属管理层人事调整,管理层团队结构发生明显的联动“重构”效应。(2)在企业“领导者”变更情形下,下属管理层团队重构程度越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负面影响越大,表现为研发投入减少、专利申请与授予数量下降;在考虑“领导者”界定标准、企业管理层人事制度、创新产出专利质量、排除替代性解释及缓解内生性问题等一系列稳健性测试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3)在进一步的分析中,考虑前任“领导者”离任预期、继任“领导者”来源类型及下属管理层人力资本结构三个角度的调节作用机制,发现前任“领导者”离任的可预期性越小、继任“领导者”属于内部晋升、下属管理层团队人力资本存量越差时,“领导者”变更引发的下属管理层团队重构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更强,负面效应越明显。综上,本文基于企业“领导者...  相似文献   

16.
《领导决策信息》2011,(15):16-I0001
20世纪80年代起,中华大地的祭拜、恳亲和寻根问祖活动渐趋热络,黄帝、孔子、老子、大禹、大槐树等这些民间、历史、神话中的形象不断丰富,成为许多地区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联结海内外人士以及铸造旅游精品、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在这场“寻根”热潮中,河南省依托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和建都地这一人文资源,重点打造“寻根经济”。  相似文献   

17.
肖金岑  程豹  罗文豪 《管理评论》2023,(10):205-217
基于“涓滴”效应框架和社会学习理论,本文构建一个“高层领导者—中层领导者—基层员工”逐级影响的多层次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不道德行为的“涓滴”效应。针对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企业,收集了87个团队共450名员工的多时点上下级追踪配对数据。研究表明:高层领导者不道德行为对中层领导者不道德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层领导者不道德行为对基层员工工作场所偏离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层领导者不道德行为在高层领导者不道德行为影响基层员工工作场所偏离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上下级社会交换正向调节了下属的学习效果。本文丰富了不道德行为在组织中的传播机制研究,同时也启示领导者“以身作则”式管理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贡献、局限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谢学 《领导科学》2021,(5):57-59
单位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员工,有能人、君子,也有小人、庸人和仇人。相对来说,后者的管理难度是更大的,为此领导者要坚持“用人如器”的领导理念,充分开发和运用“没用的人”的价值。对于小人,可以使其充当领导者的耳目、口舌、替身;对于庸人,可以给其安排恰当岗位,发挥其示范和缓冲作用;对于仇人,可以通过任用展现领导者的高尚道德,同时通过矛盾化解增强其追随力。总之,领导者要将不同的员工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到专才专用,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生力军"是"主力军"的基础,两者在功能定位、经验实力、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领导者着力推动"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对夯实人才基础、强化集体行动和优化人才培育具有积极意义。为此,领导者需从找准定位养思想、严于律己重务实、取经学习练本领等方面着力,推动"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  相似文献   

20.
老子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由于他(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终不自为大”,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人。对于“终不自为大”,老子还有进一步的分析,就是“四不”:“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自我表现,所以才名扬天下;不自以为是,所以才名声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成为众人之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