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一两年来,由于从外地传进一部新编的《揭氏族谱》,而在揭阳掀起一阵“揭氏文化热”。《揭氏族谱》让揭阳文史学者大感兴趣的原因是,它“揭示”了揭氏一姓来源于西汉人史定曾任揭阳县令,这让揭阳人感到光荣与欣喜,于是“当仁不让”,热烈反应。对此我以为可以理解。如果经过调查能证明“情况属实”,我以为本土人士还应举行更大的仪式来予以庆祝。诚然,“揭阳”一姓来源于史定之令揭阳,早在南宋初期福建籍史学家郑樵《通志》就已经写到了,只是过去没有被揭阳人“发现”。当然,这也还不是郑樵的“发明”,早在郑樵著书1000年前出版的《史记》、《前汉书》等,就都已经闪烁其词,有所“暗示”。郑樵可能正是据此而断定史定之改姓“揭阳”,是以其曾治该邑之故。  相似文献   

2.
一、王惠忠:唐楚州盐城县令王惠忠,字子廉,初、盛唐间盐城县令。其人其事,唐史未载。《太原县志》、《江都县志》、《盐城县志》亦未载,唯见于《故楚州盐城县令太原王公墓志并序》。王惠忠墓志,河南洛阳出土。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其拓片。原件长宽各四十六厘米。又见于福建师范学院编《石刻拓片草目》、北京大学图书馆编《金石草目》。字迹,大多清晰,少数漶漫。全文约略如下:故楚州盐城县令太原王公墓志并序  相似文献   

3.
《史记》、《汉书》失载西南夷若干史实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元鼎六年,司马迁奉使巴、蜀以南,亲履今四川西昌、汉源一带,以后根据见闻在《史记》中记载了西南夷。《汉书》大量抄录《史记》相关记载并有所补充。综合汉代及稍后史籍相关零散记载,对武帝时期、昆明的迁徙活动,、昆明被西汉、滇国打败,以及武帝开通博南山道路及经营哀牢地区的史实做了细致考证,可知《史记》遗漏了发生在元鼎六年之后西南夷的若干史实,原因是事件发展过程尚未结束,司马迁对情况了解有限;而《汉书》则失载武帝中后期西南夷的若干史实,主要原因是沿袭《史记》的说法,对相关史实疏于考证。  相似文献   

4.
"南越侵盗长沙"是西汉高后七年九月(公元前181年9月)发生影响深远的军事、政治事件,波及南越国、长沙国和西汉帝国。本文基于《史记》、《汉书》、《南越五主传及其它七种》和散见于其他史书记载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这一事件做深入考究和辨析,理清了战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经过,对战争爆发原因和战果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并对《史记·南越列传》和《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关于"南越侵盗长沙"的个别记载进行辨析,提出新的观点和补正依据。  相似文献   

5.
1 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县西)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三八一年。“其少时家累千金”(《史记》),“尝学于曾子”(《史记》)。学习期间,因未归家奔丧,被持儒家观点的曾申视为大逆不孝,师生反目。  相似文献   

6.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汉武帝开西南夷,于元鼎六年(前111年)(以邛都为越郡。据《汉书·地理志》,越郡辖邛都遂久、灵关道、台登、定筰、会无、筰秦、大筰、姑复、三绛、苏示、阑、卑水、街、青蛉等十五县、辖境略相当于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渡口市及云南省祥云、大姚县以北、丽江县以东一带地区,治邛都县,令凉山州西昌市。近世学者有以“越”之名  相似文献   

7.
包拯字希文,公元九九九年生于庐州合肥县,公元一零六二年死于北宋首都开封府,终年六十四岁。包拯墓葬,有文字可考的两处: 一处座落在安徽合肥市。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庐州》载:“包拯墓在府城东十八里,地名双阙”。明崇祯《庐州府志·合肥县》载:“参政包孝肃公拯墓,在县东十五里,自子繶以下皆附葬”。嘉庆八年《合肥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包氏宗谱》包拯墓图上注:“墓在庐州府  相似文献   

8.
汉武帝时征讨南越国,《史记》记载三路主力都是循岭北南下进军.照此实战经验,秦代征南越,当无《淮南子》所讲“分五军”之理.史学前辈吕思勉已经指出淮南说法的荒谬.据各可能的进军线路的地理、水文状况和地上考古的发现,驳正淮南的旧说,重新检讨秦征南越的线路和军事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9.
冉求研究     
一、家世简历 冉求,孔子门下名弟子之一。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春秋末年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2年(比孔子少二十九岁)。卒年不详。 关于他的家世,史书没有明文记录。据《孔子家语》载:“冉求……仲弓之宗族。”又《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下贱之意)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得更明确:“仲弓父,贱人。”仲弓是“贱人”出身,而冉求和仲弓是同族,那么冉求也同样是出身于微贱的家族了。  相似文献   

10.
敦煌是历史上著名的甘肃河西四郡之一,又名“沙州”。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现属酒泉地区。东邻安西,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依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北傍罗布泊南戈壁荒漠。曾经是以“雪山为城,青海为池,鸣沙为环,党河为带”的戈壁绿州(清·道光《敦煌县志》)。境内水草繁茂,资源丰富,盛产粮棉瓜果,为甘肃富庶的县区之一。敦煌在历史上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郡后,便逐渐发展为中西国际交  相似文献   

11.
霸王别姬解     
虞姬、项羽故事原型出于《史记》,但《史记》及《汉书》中都没有记载今天流行之版本,甚至未提虞、项分别。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项羽《垓下歌》的虞姬和歌,辞曰:“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妄何聊生。”《楚汉春秋》为汉初陆贾所撰,现...  相似文献   

12.
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这部史学巨著记载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成书九百年来,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今传习之盛,与《史记》、《汉书》相埒”,被誉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相似文献   

13.
《东光》是一首汉乐府相和曲的古辞。其辞云: 东光平,苍梧何不平?(两平 字亦作乎)苍梧多腐粟,无益诸军 粮。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 这首歌诗是一首汉武帝征南越时,苍梧越人为了避免战祸,讽喻苍梧秦王赵光不要支持南越相吕嘉割据称雄的民歌。 公元前112年春天(汉元鼎5年春),南越相吕嘉杀了南越王、太后和汉官吏,擅立建德为南越王。这年秋天,汉发巴蜀罪人、楼船军、夜郎兵十余万人,分五路出兵会师番禺讨伐吕嘉。第二年冬天,汉平定了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称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是目前史学界的一般看法。不过由于子思的生卒年已不可考 ,若根据孔子 (公元前 5 5 1~前 4 79年 )和孟子 (公元前 3 72~前 2 89年 )的生卒年限 ,大致可以推断 ,子思离世时其十余岁的年轻弟子 ,在孟子 10岁时也已达到 90岁 ,难以直接向孟子传授知识。因此 ,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的观点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司马迁的生年,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争论、筛汰,形成了两种流行的意见。 其一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迁为太史令”句下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注引《博物志》:“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按照这条注释所示元封三年(公元前一○八年)上推二十八年即汉武帝建元六年(前一三五)乃司马迁的生年。 其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句下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迁年四十二岁”。按照这条注释,从武帝太初元年(前一○四)上推四十二年即汉景帝中  相似文献   

16.
北京至少有 3 0 0 0年以上的城建历史。古文化遗址证明 ,北京地区至少在商末周初时就已经有了城池。《史记·燕召公世家》记 :“周武王之于纣 ,封召公子北燕。”可见 ,从公元前1 1世纪起 ,北京地区就是中原华夏和北方各少数民族交往、融合之地。《史记》作者司马迁称赞说 :“燕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查《左传》中赵氏家族的活动,甄别《史记·赵世家》《史记·韩世家》下宫之难细节的真伪,论证屠岸贾发动下宫之难发生的可能,辨正赵武何时、何年加冠,解析《国语·晋语》赵武"少釁于难"所指何难,《左传》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1年)穆叔"赵武年未盈五十"中"未盈"之义,最终得出《史记》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屠岸贾发动下宫之难、赵武生于晋景公四年(公元前596年),以及程婴救孤相关记载并非无稽之谈结论。  相似文献   

18.
记.纪.誌(志).载都有记载、记录义。《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贞索隐解“本纪”曰:“纪者,记也。”《说文新附》:“誌,记誌也。”“誌”或作“志”。《左传·成公十四年》:“志而晦。”杜预注:“志,记  相似文献   

19.
钱塘江干流及其沿岸地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滔滔钱塘江是东南沿海著名的巨川,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流域内山丘、盆地和平原错综分布,土壤肥腴,气候温湿.很早以来,人们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经过长期辛勤地劳动,钱塘江流域已成为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物产富饶的地方.一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关浙江(今钱塘江)的记载颇多.《山海经·海内东经》;“浙江出三天子都.”《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01年到会稽(今绍兴),“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其它如《论  相似文献   

20.
据《史记》一书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有方士“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过去,中日两国学者大都把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同司马迁的记述混为一谈。其实,司马迁的这段记载是可信的。司马迁生于公元前一四五年,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