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明了"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分析了现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准确、教材规划缺乏统一性、实践课和选修课所占的比重不足等问题。并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规划、课程实施、教学和课程评价体系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2.
课程的设置是一个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学校培养目标、教师具有的课程理念、以及专科层次的幼儿师范课程设置和课程的构建,来是探讨专科层次的学校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与综合性重点高校、知名财经类高校和理工类重点高校对比,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不足;社会实践与技能培训欠缺等。因此,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应着重于:明确培养目标,注重综合能力;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理工类特色;依托理工科优势,强化实践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4.
根据全日制兽医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以及目前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指出了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实践课程比重偏小、选修课局限性太强和课程设置过于死板等问题,并结合兽医专业硕士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原则从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三方面提出了课程体系的理论性与专业性、广泛性与实用性、技术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等优化原则,以及如何实现兽医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合理化、多元化和专业化的三大途径。  相似文献   

5.
农林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三所农林高校进行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现行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只能满足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需要,还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与本科课程重复现象普遍存在;课程选择余地不大,不能满研究生多种学习需求;研究方法类与数理统计分析类课程设置不全、文化素质类课程普遍欠缺;学科前沿内容、跨学科内容在专业课中的比重偏低;课程在形成研究兴趣、结合实际应用、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与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农林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幼儿园进行生活课程、环境课程、学科课程相结合的素质教育综合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目的是通过以构建和实施新课程体系为突破口 ,把素质教育的要求、任务和内容 ,内化为幼儿的知识和能力 ,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的身心素质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实践能力是幼儿教师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职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教育质量。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目标中未明确教育实践能力达到的要求、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与整合性、“全程实践”缺少实质性、教学方式忽视实践性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培养目标明确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体现实践性和整合性;与地方幼儿园建立教育实践共同体,采用“合作教学”指导;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等。  相似文献   

8.
优化师范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整改提高阶段的重要内容.首先就是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思考和系统设计,调整好课程体系的结构;接下来才是对各类课程的设置进行巧妙构思,重点在重构教师教育课程、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等.澄清“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的比例”“课程设置的技术路线”等问题是调整好课程体系的结构的基础.重构教师教育课程关键是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有全面的理解和认知.持续改进实践教学,引导其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增进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促进实践教学与各类别课程的深度融合;再次是在课程实施层面上强化对实践教学的学术管理.  相似文献   

9.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为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教改的核心问题是理论课教学的改造问题,即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造问题。通过改革形成与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紧密相关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地方综合性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存在的缺乏明确的理念和完整的目标、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体系缺乏科学的架构以及管理与监控不到位等问题,提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基本框架和实施的管理措施,并从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强化通识教育意识、设立课程管理机构,完善课程管理机制、加强课程体系研究,丰富课程资源建设、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加强课程质量监控等方面阐述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目标体系、课程体系与实施体系的改革。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着眼于科学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健全人和合格教师、卓越师范生出发,分层次探讨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要求;创新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从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改善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12.
"实践导向"的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是以"实践"为线索连接人才培养各要素,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源于当前幼儿教师实践能力缺乏、学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实践导向人才培养必须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构建全程化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3.
课程问题在学校教学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规格。长期以来,师专的课程模式相对稳定不变,这与过去为培养普通教育师资是基本适应的。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师范院校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师专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比重逐渐扩大,以及中等教育结构和课程改革加大力度,对中等教育师资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对师专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师专现行的课程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难以做到培养社会需要和合符中学实际的人才,因此对其进行改革也就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4.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重点探讨了本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设置特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了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优化进行了探讨,提出通过设置课程类群,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实施“三三”实践体系培养复合型环境工程高级专门人才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目的教学时数,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学科化痕迹较为严重,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缺乏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职业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印证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两大基本属性;职业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要从明确课程设置目标、构建符合系统培养职业能力要求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分块化教学等方面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7.
农业院校食品商品学课程,是以培养复合型食品管理人才为目标,是教学存在培养目标滞后、教材陈旧、课程体系松散、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因此,农业院校结合自己的特色和条件,构建新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在教学组织上,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灵活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实物演示和课外阅读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学习成绩考核方面,改革课程综合成绩评定模式。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地突出食品专业的方向特色,促进了食品商品学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课程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开发质量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开发与构建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的课程体系,遵循职业针对性、岗位实用性、实践可操行原则,优化实训课程结构和内容,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工学结合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是促进教师行为成熟、实现师范专业目标的关键,也是高等师范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与突破口.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由于历史、制度等原因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课程结构失衡、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对师范生专业信念与责任的训练、教育实践课程单薄等.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在树立教师教育新理念的基础上,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师范专科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师范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教师。师专的这个培养目标,鲜明地体现在国家教委制定的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学计划里。为了保证把师专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初中教师,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了公共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课程几大类共20门左右,这些课程共同承担实现师专培养目标的重任;其中,学科教材教法课程则象一个总装车间,学生从其它课程学得的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