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提出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他为这一命题立论的心路历程是:(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是心灵的自由创造;(3)美是自由与无限。但是,自然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的尺度和追寻的目标。所以,不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而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中心思想生发出来的,他关于自然美的论述当然也毫不例外。尽管他把自然美排除在他的美学范围之外,但他毕竟对自然美作了一些具体论述;尽管他轻视自然美,为了论证艺术美取代自然美的必要性而分析自然美,但是,因为他的中心出发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强调理性  相似文献   

3.
以"心"为美——中国古代美学的表现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心”为美,是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当然状态的价值界定。这种表现主义的美学观念,存在于中国古代美学的“比兴”说、“神韵”说、“意味”说中。它认为,自然美的本质在人格化、心灵化,人物美的本质在心灵精神,艺术美的本质在心灵意蕴的表现。这种美本质观,渊源于古代宗法社会“内重外轻”的向心文化。  相似文献   

4.
希腊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统一,是美的、和谐的艺术,充分深刻地表现了一种真正无限的绝对精神———"自由"。黑格尔把"自由"作为"理念"的本质,认为艺术美就是"理念"追求"自由"、达到"自由"的产物。希腊艺术的"自由"精神,折射了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希腊艺术成为黑格尔美学发展的土壤。  相似文献   

5.
在美的三种形态-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中,“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149页),次之是社会美,再次之是艺术美.但在人类的美学观中,社会美学观却是出现得最早的.  相似文献   

6.
自然观从康德、谢林到黑格尔 ,完成了由外而内的过程 ,精神的主体性终于克服了自然的生疏感 ,把自然统摄于理念之中 ,成为理念自身的外化 ,也是理念运动必然扬弃的中间阶段。相应地 ,自然美的发生条件也逐渐更强调主体的因素。人的自由取代了自然真实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 ,从而导致了“模仿说”地位的动摇。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论断和对主体性的关注体现出德国古典美学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在黑格尔的芙学体系中,自然美是作为理念感性显现的艺术美的低级基础条件而存在的,因为它是绝少受到生气灌注.他的自然美不仅包括自然物、人的生物体,还包括社会生活的直接现实的存在.由于作为绝对精神的理念.只能浅近地存在于某些自然物的表面,而对多数自然存在却不能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中.见出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和社会事物中作为依存性的人不能见出独立完整的生命和自由,所以它的美是低级的、有限的,它由此推及到一切自然形态的自然和社会存在.借以达到对于"人类生存的全篇枯燥散文"的批判否定.黑格尔的自然美论不仅是美论,也是一种社会现实批判论.  相似文献   

8.
自然美则是黑格尔美学体系的薄弱环节,他对自然美的态度是前后矛盾、摇摆不定的,对自然美本质的分析也存在明显的逻辑悖论。反思黑格尔的自然美观,无疑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他自然美论的缺失,也促使我们对自然美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谢林绝对同一性的思想,客观上使自然理论获得了新生的空间。黑格尔承接其后,客观上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自然美理论。然而,他在主观上是抑制自然美的,但即便如此,黑格尔在论证上却无法“除开自然美”,并主动将之融入美的定义,最终使之成为其美学系统链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黑格尔自然美论的缺陷在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混同、等级论的漏洞和形式研究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批判了忽视自然美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美从美学中消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人的自由和尊严概念占据统治地位的结果.正是对主体性的反思促使阿多诺重新思考自然美,他对自然美的提倡同时是对主体性的一种批判.阿多诺对自然美概念的重新思考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基础上,把美学的各种主要范畴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组织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把美和艺术的发展设计为一个内在包含的对立面的矛盾所形成的否定之否定(扬弃)的过程。因此,在他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等是相互关联和矛盾转化的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了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这个美学范畴体系,不仅是德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集大成,而且也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普遍认为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颠倒是失败的,实质上不过是用物质的绝对取代了精神的绝对而已。在重新考察了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之后,认为列宁在解读黑格尔逻辑学的过程中是有一个思想上的跃迁的,读书伊始的列宁确实试图简单的将黑格尔的逻辑学进行一个形式上的颠倒,但列宁在真正理解了黑格尔的思想之后,转而在实践基础上对黑格尔进行一个体系上的颠倒。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重点批判了黑格尔国家学说的“头足倒置”与“首尾不一”,前者指黑格尔忽视了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而非相反;后者指黑格尔未能贯彻自己的原则,既无创见更充满妥协。实际上,“头足倒置”并非直接批判黑格尔国家学说,其主要目标是近代政治哲学,在批判近代政治哲学方面,马克思与黑格尔共享了同一个逻辑。“首尾不一”则沿用黑格尔的逻辑框架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非批判性”之缺陷,这一批判指出了黑格尔法哲学存在的问题,但不是以往研究关注的重点。因此,对于马克思的批判,我们不应简单定论,既要认识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关系,也要认识到马克思批判的错位之处,更要认识到他们各自政治哲学自身发展路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承认思想是霍耐特承认理论得以形成的重要资源。解读黑格尔的承认思想,对于准确把握霍耐特在《为承认而斗争》中如何继承了黑格尔的承认思想,又是如何超越了黑格尔,并进而建构起他自己的承认理论至为重要,从三方面对此加以了论证和说明:一是对黑格尔承认思想的解读;二是对霍耐特在黑格尔承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方面所作贡献的认识和把握;三是对霍耐特承认理论创新的批判反思。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黑格尔哲学史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历史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相统一,并且把这一思想运用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体系中去加以解读,从历史学自身发展的哲学反思角度说明了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思想出现的必然性。对于"现实"、"历史"、"逻辑"这些基本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具体含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在解读"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的过程中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法哲学》的“秘传文本”隐藏着黑格尔的激进本色,黑格尔对理性与现实、君主权力等问题的关注,不是其政治保守立场的反映,而是其革命情绪的表达。马克思在接触了政治经济学后,悄然淡化了对黑格尔保守倾向的不成熟的批判,却在黑格尔法哲学的影响下将哲学研究的关注点转向了经济领域。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对革命的赞扬以及在法哲学中对生命权优异性的肯定,潜存着通过革命实现历史进步、穷人为保存生命而必然造反的观点,这成为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提前预演。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有关革命与财产权的观点,并最终将其发展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争取生存权的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17.
"现实性"范式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之争的关键.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将"现实性"与"普通经验世界的定在"相区别,从而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哲学的"现实性"概念.其内涵是,以实体的抽象形式去先行规定现实世界的丰富内容,并由此演绎出以国家的普遍目的去预设市民社会本质的先验法哲学.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因为颠倒了"本质"领域与"现实性"领域的真正关系,而他辩证法的"交互-中介"特性却又无法调和两极间的根本对立,这就造成了黑格尔"现实性"概念的本质缺陷.恩格斯虽然把握了黑格尔"现实性"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但他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错误理解为某类线性知识发展观和自然科学式的渐进真理.实际上,黑格尔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自近代笛卡尔以来的自然科学和几何学式线性认知论的真理观--圆圈式的认识论.真理的理念作为一个在历史中让精神不断自我显现的过程,构成了历史与认识之间的螺旋上升和循环.黑格尔的本体论虽然加入辩证法的否定性因素,但是其内涵依然是本质决定论,但他的知识论却以反向运动的过程来揭示本体论的能动性,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结合了自己本体论与知识论正反运动的双向进程,黑格尔已经不再是马克思所批判的那种意义上的实体决定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探索黑格尔理性宪政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黑格尔宪政思想的基本框架,接着考查了黑格尔对理性国家的设置,对市民社会存在理由、基本缺陷和克服途径的论证,然后揭示了黑格尔宪政思想的实质,即个体自主自由与国家制度正义的和解;最后,本文对黑格尔宪政思想作出了重新评价,认为黑格尔理性宪政思想为我们依法治国尤其是依宪治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启示,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忠告。  相似文献   

19.
感性确定性是《精神现象学》的开端。马克思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那么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辩证分析则是黑格尔哲学“开端的开端”和“秘密的秘密”。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考察,以近代意识哲学的内在性为其隐性立场,用思维的辨证法清洗掉感性丰富性及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这是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根源。黑格尔哲学解体后哲学走向两个不同的发展路向,重新肯定感性在人的存在中的基础地位,是黑格尔哲学以后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