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我们党相继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与国家治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法治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目标、制度体系和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价值、制度与能力三个层面来说,法治为国家治理体系确定了善治、秩序与边界价值,也为国家治理体系确定了制度体系的法治化,同时,法律的实施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通过法治的相关建设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未来的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政治活动中,现代国家逐渐形成了日益复杂的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政府治理体系的内涵和形式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延展。民主与法治作为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权源价值和目标保障,为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政府治理文明提供了基本方式和路径选择。新形势下的政府治理体系改革需要形成法治政府、市场经济、社会三者相互约束和支撑的合作治理框架,以政府的职能转变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关于社会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的研究与探讨不同时期不同的思想者有不同的主张。哈耶克把追求"自由"的不同主张分为两种路径:建构理性主义与进化理性主义,不同的路径选择者是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和社会背景。古为今用,这两种路径对我们现今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也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文化面临着各种风险。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深层文化,也是大学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重点。发达国家在大学文化安全体系构建方面的经验主要包括:重视制度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之间的相容性、注重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之间的相容性、塑造独特性增强大学文化的生命力、坚持开放的理念等。未来我国大学应重视制度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的互动,让大学精神传承民族精神,突出大学文化的特殊性,培育开放的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6,(3):67-71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是依法而为的治理,国家治理体系体现为法治体系,国家治理能力意味着法治能力,相应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表现为法治体系和法治能力的现代化。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新时期,国家治理之法治图谱的描绘必然能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近代民法典充盈着理性的自负,但这种自负却因理性主义的相对化发展而得以缓和,有节制的理性不仅没有使民法典凝固成一套封闭的知识和规则体系,反而为其预留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又维持了民法典知识的、逻辑的和伦理的稳定架构。在我国民法法典化过程中,应摒弃反理性主义而坚持相对理性主义,维持民法典的既有知识和逻辑体系,制定出尽可能完善而又开放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7.
构建生态自治、生态法治、生态德治的“三治融合”乡村生态治理体系,既是推进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方法。当前广大乡村生态治理与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主体认同与协同困境、制度供给与融合困境、文化传承与发展困境,制约了“三治融合”乡村生态治理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相关部门应从培育主体认同、完善制度规则、重塑生态文化三个方面,夯实乡村生态自治基础、强化乡村生态法治保障、增强乡村生态德治支撑,进而提升乡村生态治理能力,推动生态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9.
建立地方法治进程评价体系是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工具。对地方法治进程评价存在主观评测与客观评价两种路径。通过综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并根据中国的法治实践,设计了一套测量我国地方法治进程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地方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建立地方法治进程评价体系是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地方法治进程评价存在主观评测与客观评价两种路径。综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并根据中国的法治实践,文中设计了一套测量我国地方法治进程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地方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已经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江泽民同志关于法治与德治相互结合的思想,则又进一步提出了制度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课题,因为法治与德治的统一机制,存在于制度文明中.法治与德治互补关系的思想,一方面,是对中国"礼治"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对现代西方社会"文明病"教训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又是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的解决思路.制度文明建设涉及广义文化三个层面的和谐协调和社会发展动力的耦合机制,包括制度创新和制度演进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了制度文明的法律道德基础及其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2.
信托制度在产生之时就具有规避税负的"天然血统"。从目前看来,分散信托收益、虚拟公益信托、擅用离岸信托是纳税人规避信托税收的常用方法,各国(地区)政府在与纳税人持续不断的博弈过程中也制定了相应的反避税制度。我国也应在借鉴经验和立足国情的前提下制定一般反避税规则和特殊反避税规则,而实质课税原则是构建信托税收反避税制度的基础和归宿。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中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立法、执法、司法、法制宣传以及农民诉讼难几个方面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从完善农村法律体系结构 ,建设高素质的执法、司法队伍、增强农村干部群众法律意识等方面 ,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丁燕 《东方论坛》2021,(4):12-20
预重整制度融合了庭外债务重组与庭内重整的优势,其核心内容之一为预重整融资,预重整融资债权的有效保障事关重整程序的成功与否.从立法价值维度分析,预重整融资法律制度旨在平衡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同时侧重保障预重整融资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使融资信贷市场更富有活力与弹性.剖析国外破产立法与司法实践,预重整融资法律制度适用的两大核心规则包括确认为预重整融资债权提供的新担保有效且不能被撤销;明确赋予预重整融资债权以优先性.为回应我国信贷市场对预重整融资法律制度的迫切需求,有必要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经验,适度移植国外立法例,以两大核心规则构建作为切入点,提出完善我国预重整融资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则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历时性视觉,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作为历史范畴,呈示出从家庭主义经由个人主义到国家主义的演进规律。在共时性视野,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作为社会范畴,表现出公法化、社会化时代走向。现代产业分工和社会保障事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代人的需要结构中精神需要的增强,文化结构中个人独立性意识提高,家庭结构中核心家庭的上升与主导作用,是影响未成年人监护法现代变革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未成年人监护的制度理念中,表现出明显的重家庭责任、轻国家责任,重亲属监护、轻社会监护,重私力自治、轻公力干预,重固有传统、轻继受文明,重扶养关系、轻监护体系,重身份伦理道德、轻法律规制调整,重单位基层义务、轻政府公益保障,重人身监护、轻财产监护的特点。中国民法典重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必须充分考量近40年的改革成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驱动,遵循六个规律、五项原则,把握五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治理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已具备融合的条件。“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和社会关系变革外部驱动、乡村治理结构内源优化和围绕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生成的新逻辑结构,其实践机制总体包括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治理结构整体优化和实现乡村治理目标系统转化三个维度,具体路径是推动政府联合社会力量在建构制度供给与内生秩序的联通机制、形成振兴乡村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设计治理民生化为导向的政策方面深入推进“三治融合”的基层建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体现出自我革新的制度特性、治理价值的全方位性以及实践布局的系统性,具有克服现代社区民主治理悖论的现实意蕴。  相似文献   

17.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事关国家总体安全,是依法治国高度关注的领域。聚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化的目标要求,深化现代环境治理的法治化,以法治方式保障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政治引领和法治原则,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现代环境体系特别是法治中国建设整体布局之中。坚持法治为民,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法律约束机制,强化战略思维,健全法治,创新制度措施,强化法律执行,用法治的力量确保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是建立在道德人假设上的一种德治模式,这种德治模式在法律制度的建构中由于理性缺失,主要表现为权力本位和对公民权利的漠视,在法律制度的运行中人情化和工具化现象严重,使法治停留在表面化、口号化层面。  相似文献   

19.
汉语社会面称语的语用选择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论述汉语中使用社会面称语的"得体"问题。分析了影响面称语选择的4个主要因素:交际双方各自的特征以及显性社会关系、隐性社会关系和交际场合;描写了社会面称语的语用选择机制的构成;并摹写出一份汉语社会面称语语用选择流程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