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对于宋初潘罗支及其建立的河西吐蕃政权,除本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学者岩崎力在《东方学》上发表西凉府《潘罗支政权始末考》和近年顾吉辰同志在《中国史研究》上发表《五代北宋初期西凉府族帐考》等几篇论文外,很少有人专门进行研究,笔者愿就学习所得,略陈管见,并对岩文的一些观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2.
凉州六谷蕃部联盟是五代宋初凉州嗢末势力与吐蕃部落为发展自身实力和抵御外敌入侵而联合建立的一个地方性政权.它萌芽于五代后汉隐帝乾佑年间,至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最终形成,在潘罗支执政时期进入鼎盛阶段,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被党项攻灭,历时60余年.起初,它的辖地仅限于凉州地区,后来安多其他地区反对党项的族部也加入进来,性质即成为安多各部抗击党项的大联盟.它的建立是中国西北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安多地区吐蕃部落的第一次大联合,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西交通的畅通,影响着宋朝与党项战争的胜负.其解体后大量部族成员投归河湟吐蕃,而对安多吐蕃第二次大联合——宗哥青唐政权的发展壮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蒙古军入藏前西藏地区态势 西藏,古称吐蕃或土蕃。吐蕃是藏族人在今西藏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性奴隶制政权,公元9世纪时。吐蕃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导致吐蕃政权的崩溃。吐蕃地区的统治者们为争权夺利不断混战,使得吐蕃地区“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十家,无复统一矣。”“大政权与小政权,众多部与微弱部,金技与玉叶,肉食者与谷食者各自为政,不相统属。”吐蕃地区进入各自称王,各霸一方的分裂时期。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史实考证的基础上,从民族政治学的视角出发,综合、分析不同的观点,指出吐蕃中央政权斗争的历史渊源,并以王统传承为线索,揭示了每个阶段中央政权斗争的特点及其表现,勾勒出吐蕃中央政权斗争演变的概况,以此来反思吐蕃政权兴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西夏王国是由党项贵族建立的,从夏州政权到西夏立国,经过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祖孙三代人的艰苦创业,政治经济文化均有所发展,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王辛同治"是吐蕃前期政权治理的基本模式,当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后,开始学习周边民族的治理模式,建构法治与引进佛教,强化赞普集权,限制本教对政权及社会事务的干预。本教是维系吐蕃政权的法理根基,佛教是顺应当时吐蕃社会发展方向的进步文化。随着时局的变迁,统治者对"两教"有不同的偏好。对统治者来讲,宗教与自身信仰无关,是维护统治与争权夺利的工具。厘清吐蕃时期的政教关系,有助于理解西藏历史上政教关系的本质与"政教合一"的演变逻辑,从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墀松德赞是藏族历史上一位有名的赞普,在许多藏文史籍中均称其为松赞干布之后吐蕃政权的“第二名王”。实际上,这些评价多半是出于墀松德赞倡行佛教事业的“功绩”。我们从墀松德赞时的内外政策和吐蕃的社会状况来看,在他统治的四十三年间(755年至797年),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吐蕃奴隶制的统治制度,加重了对本部和属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而且对外扩张战争进一步升级,从而使吐蕃社会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剧,使唐朝的河西、陇右、剑南等地长期处于战乱和吐蕃奴隶主阶级的掠夺和控制之下。因此,墀松德赞时期是吐蕃政权以及整个吐蕃奴隶制社会由强盛走上衰落的过渡时期,对藏族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朗达玛①继任时②,吐蕃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积重难返,尤其是宗教问题更为突出,它直接威胁到吐蕃政权的根基。因此,朗达玛遣散了僧迦集团,关闭了寺庙,终止了僧侣的寄生生活,但对佛教本身未加限制。由此,招来了杀身之祸,吐蕃政权也随之解体。吐蕃政权解体后,社会上出现了宗教派别纷争的混乱局面,朗达玛的后人益希奥等人担起了整顿与复兴佛教的任务,也就是藏传佛教的后弘期。以早期史书、敦煌文献、伏藏、木简、碑刻铭文为研究依据,从新的视角,历史客观地分析,再现当时吐蕃社会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9.
西夏政权起源于古羌族属的一支即党项部落。尽管这个部落早在公元四世纪末就已经存在了,但在中国与内陆亚洲诸国的交往活动中发生作用,却直到九世纪末才表现了出来,这是由于部落聚居区域和政治实力等发生了转变的结果。公元十世纪初,内亚与中国之间的商路联系,已受到党项的严重干扰;十世纪末,李继迁领导的大夏政权的勃兴,对周围地区及邻族邻国的政权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以后,直到蒙元帝国的兴起,西夏政权都始终控制了中国一内亚的交通路线,使原本密切的彼此联系,沦入了孤立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唐末吐蕃王朝解体后 ,历五代至宋初 ,我国西北地区的吐蕃经历了一个由极端分散 ,各自为政 ,又逐渐走上局部统一的历程。西北地区的吐蕃各部先后建立了凉州六谷部联盟和河湟地区的厮两个地方政权 ,出于抵御西夏的需要 ,这两个政权先后依附于北宋王朝 ,主动与之接纳关系。文章从北宋与西北吐蕃部落间政治、经济交往的过程入手 ,对双方间的关系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1.
唃厮啰政权是北宋时期由甘青吐蕃部族建立起来的地方民族政权,在青海地方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唃厮国政权兴起与发展,认为唃厮银政权的兴起与当时甘青地区吐蕃部族发展的历史、地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赋税制度对于任何政府都是极为重要的,作为青藏高原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吐蕃王朝的赋税制度是颇具特色的并且应该受到学者重视的.本文通过对《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所记录的吐蕃王朝赋税方面的史料进行分析,对吐蕃王朝赋税制度的一些特征作出简单论述.同时,对吐蕃赋税制度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旨在为吐蕃王朝赋税制度的研究做出初步探讨,对相关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代,吐蕃境内盐业资源有限和制盐技术落后成为吐蕃政权东扩的原因之一,这可以从吐蕃、唐王朝和南诏国三者在"昆明池"不断发生争夺盐池的持久性军事博弈中得到证实。这一时期,吐蕃主要采用的是相对落后的"炭取法"制盐技术,而南诏国在其境内已多采用更为复杂有效的煎盐法制盐。通过对唐时期吐蕃和南诏国两个政权不同制盐技术的分析,不但可以了解到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族群掌握的制盐技术是不同的,而且围绕盐的争夺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以此形成的新的文化因子,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和交融,促进了藏彝民族走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噶尔·东赞宇松及其子孙是吐蕃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辅佐两代吐蕃赞普,对吐蕃王朝的统一、疆域的划定、法律的健全、社会的安定以及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等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是,到了吐蕃赞普赤都松芒布杰时期噶尔家族遭到被灭门的悲惨遭遇。文章依据敦煌文献资料和古代汉文史料对噶尔家族被灭门之缘由做一客观的探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就佛教与吐蕃政权制度的演变关系作了深入考察。认为在吐蕃王朝政权体制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中 ,佛教一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是北宋西北军事重镇。它的西面是河西走廊,宋初这一带主要散居着回鹘族部落;西南则是吐蕃诸部的分部区;东面越过早海(今毛乌素沙漠南部)便是党项四川旧地,是汉、党项、回鹘、吐蕃各族势力间的连接点,因而也就成了宋夏间的必争之地。至道、成平之时,李继迁围攻灵州,宋政府内部就灵州弃守问题,展开过一场争论,即灵州弃守之争。灵州一战,实为宋夏百年战争的开端,而灵州弃守之争便确定了北宋政府对夏战争的基本策略,在宋夏关系史上,有它不容忽视的地位,对灵州弃守之争的剖析,将有助于整个宋夏关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西藏的称谓     
在中国历史的各阶段,对西藏这一地区曾有过不同的称谓。唐时称吐蕃,那时吐蕃既是地区名称,也是民族、政权的名称。元、明时代称乌思藏,清代初年称唐古特。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改称西藏。  相似文献   

18.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杰出的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揭旗反宋,志图恢复其祖先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割据的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相当于今陕北地区的定边、靖边、横山、米脂、榆林、绥德、子州等市县,以及内蒙古与审旗南部、宁夏东部部分地区),即所谓“祖宗故土”。但在与宋屡经战争较量之后,李继迁又主动把攻取的目标转向偏在西北的灵州(今宁夏灵武),从而使灵州成为宋夏激烈争战之地,直至灵州为李继迁攻取。是什么原因促使李继迁作此选择呢?李继迁夺取灵州,对西夏建国又起了什么作用呢?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宋史·吐蕃传》记载唃厮啰政权的宗教是"尊释氏"。由于史料的缺乏,现代研究一般认为唃厮啰政权时期河湟地区的佛教属于藏传佛教的范畴,或者认为受到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影响。笔者不揣浅陋,通过对史料、资料的梳理,比较了吐蕃佛教和汉传佛教在河湟地区的影响,认为宋代河湟地区佛教发展进程中汉传佛教仍然在传播;同时在河湟吐蕃部落中佛教徒使用的语言是藏语,因此可将河湟地区的佛教归为历史上的藏语系佛教。  相似文献   

20.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这古代中外交通的陆路大道上,商旅如流。驿使频传,各族人民纷纷荟萃到这里。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汉族人民从汉代起大量迁来这一带屯垦,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开发了沙碛边上一块块绿洲。汉朝设立敦煌郡;以后又改名沙州,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稳定在河西地区的统治地位,除了要保障丝路的畅通外,还对这个多民族杂居地区实行了森严的民族统治。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敦煌及河西地区,势力最强大的,起先是吐蕃,然后是回鹘,曾在这里建立了政权或间接实行统治。沙州在建中二年(781年)落入吐蕃之手。沙州陷蕃之后,吐蕃贵族强迫当地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