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谪仙记》作为白先勇短篇小说集《纽约客》的开篇之作,用白先勇自己的话说,李彤的沉默与悲怆,正是《纽约客》的主题。白先勇小说的主题总是围绕人的生老病死这些人类永恒的主题,来表达他对历史和人生底蕴的认识和把握。而他对这些抽象主题的表现又常常采用隐喻的艺术手法,隐喻是构成白先勇小说艺术风格的重要特质。他尤其善于摄取和描绘意象来营造环境、烘托小说氛围或暗示人物性格、心理,这种隐喻的艺术在《谪仙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细节处再现了纽约客的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2.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所关注的"现实"范畴,还是思索小说所关注的"可能"范畴,都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艺术真实。本文从三方面进行论述:文学能穿透现实观念的束缚;艺术真实之真在于给现实生活以启示;文学艺术中的虚构,是生活真实的完善者,而非对立者。  相似文献   

3.
伍尔夫《到灯塔去》以“灯塔”取代传统小说的情节,让人物围绕这一道具展开感知、流动意识,不同人物的感知相互错位、对比,从而刻画出不同心理逻辑、塑造出不同人物形象。这些相互差异的心理逻辑,又因道具的统一,而在小说主题上实现深化统一。这部小说围绕灯塔还派生出窗口等众多次要道具,使人物心理错位进一步细腻、人物情感逻辑更加饱满充分,小说主题得到深化。小说中道具同时参与表层及深层文本的建构,这种道具手法近乎完美的运用,开辟了小说形式新的可能性,极大地拓宽了现代小说的审美域度。但这种意识流文本的优势对普通读者来说,却是一种阅读挑战。普通读者难以解读出人物意识逻辑的自洽性。伍尔夫的后期创作,在传统小说手法与道具手法间摇摆,也表明了意识流文本结构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爱情不仅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永恒的主题。本文以普契尼的著名歌剧作品《艺术家的生涯》等为基点,借助咏叹调的艺术特色,对普契尼歌剧作品中演绎的爱情进行赏析,阐释"爱情是艺术永恒的主题"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品钦的后现代小说《万有引力之虹》中包含"火箭"、"性"、"彩虹"三个主要隐喻,其构成的隐喻结构成为小说主题要素的依托和潜结构,三个隐喻背后的神秘本体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映衬、相互影响,喻示着作者对后现代美国社会的深刻分析和冷静思考.通过对小说进行结构性分析的方法,可以透视品钦在"冷冰冰的叙述"中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在剖析美国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赋予我们一个审视当代世界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着用关系象似性解读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的框架结构,用隐喻象似性解读小说主题内涵和人物性格,用数量象似性解读小说的语言风格。并通过这种象似性解读,一方面帮助读者理解文学语言符号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深层意图,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比较的方法,从总体上简略地分析、比较了泰国、菲律宾、印尼三国华文小说的差异:泰华作家多注重现实的苦难和人生的多艰;菲华作家似乎有意与现实保持一段谨慎的距离;而印(尼)华作家由于所在国处境的特殊,则只能借言情和身边琐事去承续华文文学的香火。与之相适应,在艺术表现方面,泰华小说显示出它们对传统的叙述"故事"方式的偏爱;菲华小说则通过"返回内心"的方式去获取艺术表现的更大自由和灵活性;而印(尼)华小说显然的是以"非故事"的叙述方法去演绎更富于个人情感色彩的生活感受。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喜福会》隐喻意象的分析,根据隐喻主题建构功能,提出在小说叙述结构中贯穿了由一个中心隐喻和大量衍生的次要隐喻支撑的"失散"———"回归"主题。这一主题是身处东西文化夹缝中美国华人群体文化处境的一种隐喻,同时也表征了普通人的生命轨迹。它代表了美国华裔从与母语母国的疏离和由此引发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失散",到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逐渐被唤醒和"回归"的历程,也象征了普通人的人生轨迹,使本文具有了广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人性探索一直是村上春树致力的文学主题之一。他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一出版问世,便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褒贬不一的评价。在这部充满幻想与隐喻的神化式小说中,作者在解读了现代社会暴力及人的主体命运的同时,再次暗示了"另一世界"的存在。面对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主体性迷失,以及应以何种姿态应对生存,作者却试图以"另一世界"的形式来逃避。  相似文献   

10.
以《红楼梦》原著及英文译著为语料,围绕"心"的思维隐喻及汉文化特质,进行了汉英语料的分析、对比和求证。结果表明,汉语中习惯将人脑思维的各种概念图式映射到"心"上;"心"的思维隐喻包括"心"为思官和"心"为知官;"心"的思维隐喻在英语译文中无一例使用对应词heart。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思维之"心"是汉文化的哲学体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在英语文化里,"心"并非思官与知官。  相似文献   

11.
一、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艺术反映与艺术再现文学创作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它除了反映现实外,还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反映了原作者在创作中对被反映现实所持的态度和感情,以及对现实所作的评价。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另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同样反映现实生活,但这种现实不是未经加工的生活现实,而是对原作者创作作品的艺术再现。作为译者,不允许在译文中表现自己对原作这一现实艺术反映的主观态度,或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原作者的观点、情感进行评价或修改,而应该如实地向读者艺术再现原作者的立场与情感。文学创作用形象这种方式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题,探讨这部小说的表现艺术.福克纳是以时空跳跃的叙事模式、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和丰富多彩的象征隐喻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的.  相似文献   

13.
犹太性是犹太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性,它强调犹太文化的传统含义和价值,而流浪是犹太人生活中永恒的特征也是犹太文化的标志之一。索尔.贝娄的"流浪汉"小说与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不同,小说的人物大多数经历是精神上的流浪。小说中的人物通过精神的流浪,展现其内心世界的流浪意识,在现实社会中寻找自我,以期找到心灵的归宿,实现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简·爱》和《呼啸山庄》都是以第一人称进行追述的小说,都是在讲述爱情"寻求"的主题,遵循"失而复得"的模式。简.爱和罗切斯特在相识相恋历经重重磨难之后,最终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希克厉在尘世虽然没能和凯瑟琳在一起,但当死亡降临后,他在死亡这种永恒中和凯瑟琳得到了同一。虽然两位作家作为生活在一起的亲姐妹所处的环境相同,作品里爱情主题模式也相同,但两部小说的情节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两位作家在处理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安排上大不相同,而这种不同的安排是由于文本的情节复杂程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从语法隐喻视角来分析英汉法律互译,认为语法隐喻在法律语体的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法律汉语英译过程中,对隐喻式的选择代表着一种语义选择,经过语法隐喻化后的译文与一致式译文相比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更为客观、精确、简洁地传递法律信息,有效实现目的语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在法律英语汉译过程中,译者则需要将隐喻式表达"拆卸"为一致表达式以便充分理解原文中语法隐喻的深层意义,使译文不仅准确表达出原文语义而且也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颓废而又毫无出路,挣扎来去,摆脱不了道德与金钱的双重枷锁,难以避免情感的悲剧.张爱玲小说的主题也是女性文学的永恒主题--无非金钱与爱情.张爱玲与当代女性作家都没有解决女性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万寿寺》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小说本体的理解,其中着力营造的"长安城"既是与现实生活相比照的艺术空间,也是小说本体的隐喻;而湘西凤凰寨的构建则充分践行了作者在小说叙事、伦理等方面的思想;作品中种种人物塑造除了寄寓了作者的生存理想外,更是涉及小说功用、主题等本体观念。深入解读《万寿寺》,对把握王小波的文艺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人名隐喻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小说的人名同时投射到人物形象、性格及作品的主题等较抽象的概念上,使人名在一定语境中兼而实现了称谓功能以及表现人物与主题的文学功能,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学隐喻.一部作品的主题、人物等文学因素是人名隐喻赖以生成的环境因素,也是其存在的依据,和文化语境一样,制约着人名的文学解读与翻译.文化和文学语境交织存在,有时会发生冲突.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上述观点为霍译本的人名意译策略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并赋予文学作品的人名翻译评价以新标准.  相似文献   

19.
雷蒙德·卡佛创作前期最具代表性的“讲述”式小说《肥》,运用讲述的方式间接表现了美国底层平民的艰难生活.在《肥》所构建的叙事世界中,文本双层结构的对比显现出叙述者“我”是作为不可靠叙述者而出现的.外视角与内视角间的视角转换则隐含着叙述者讲述故事的心路历程,暗含了叙述者“我”对第二层结构的虚构.而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相互作用又阐发小说文本意蕴与卡佛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由此还原出第二层结构中隐瞒和虚构的生活真实.卡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底层生活的清醒认识,用小说揭示了“美国梦”背后底层平民的生活真实.他在小说中建构的双层结构既是一种叙事的修辞,又是一种对底层生活的真实讲述.  相似文献   

20.
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一部唯美主义的小说。作品着意表现王尔德的艺术战胜生活,艺术和美是永恒无上的等唯美主义主题,但仍无法摆脱艺术反映自然与生活的自然法则的矛盾与困扰。王尔德提出了生活与自然都反映艺术的观点,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他所处的维多利亚时期,也显示出他对艺术的纯洁性与独立性的捍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