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红楼梦》中的人名或绰号具有鲜明的隐喻意义,即人名是人物,人名是主题。霍译本基本保留了原著人名的这一特征,体现了人名或绰号对人物身份的构建功能。具体表现为人名隐喻是人物身份的标识;人物绰号是人物性格的品评;下人名字是主人身份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即上下文语境,广义的语境即社会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共同作用于文学翻译--语境的诸多功能在文学翻译中对语义生成与演变起着重要作用。译者应当紧扣语境,创造出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红楼梦》中的爱情隐喻为例,应用概念隐喻理论,通过两种译文对比、例证分析与理论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汉语中爱情隐喻的翻译,探讨译者的文化、情感心理体验差异对爱情隐喻意象的转换以及翻译的潜在影响。结论认为,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共同制约着"水"、"月"、"窗"等爱情隐喻的翻译策略及翻译结果。  相似文献   

4.
西奥多·德莱赛通过《嘉莉妹妹》呈现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浮世绘。立足于欲望叙事,德莱赛以人物和场景为隐喻符号, 映射消费主义语境下人欲无穷、物欲横流和情欲满载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美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消费文化的谴责与批判。探析这些隐喻符号的深层意蕴、解读这部作品的文学隐喻功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中人名文化透视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中的人名是作者根据主题的需要精心设计的,用于表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等。它们大多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文化特点,其寓义已超出名字本身的字面意义,成为泛指或喻指一类人、一种状况或一种行为的词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名的命名原则、命名方式和文化寓意的分析透视,有助于探究文学作品中人名翻译的要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发展为例,从文学翻译作品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思想、推动文学和文化运动的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身份三方面阐述了文学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证明翻译与文化紧密联系,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对一国的文化建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英文学翻译承载着向世界介绍中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进而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有功能。中国译者是实现汉英文学翻译特有功能的主体力量,这在全球化语境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实践中,中国译者可以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策略来实现汉英文学翻译的特有功能。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被人类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隐喻是语言的一部分,是文化在言语中的集中表现,不同的文化语境下隐喻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不能离开文化语境而单独存在。本文主要介绍了隐喻的本质、定义和对文化语境的理解,分析了隐喻与文化语境的关系,并且在文化语境相同与不同的时候,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成语翻译一般分成两类:词典翻译和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成语的词典翻译往往是孤立静止的,文学语境下的翻译则必须服务于作品的"文学性"。英汉成语误译的原因主要在于:汉英两个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认知语境对同一文化意象的理解产生错位,以及独特的文化意象不为另一认知语境中的读者了解所致。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中颜色纷呈,构成文章风格迥异的主题基调。图形—背景理论作为基本的认知原则,对于译者把握篇章隐喻的凸显和翻译过程中的句式转换有一定的帮助。《鲁迅小说选》和英译本中的隐喻颇多且多带有色彩变换或重叠,因此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和莱尔两个英译本中天色、脸色两大主题颜色隐喻的译法进行探讨,可凸显作品中的篇章隐喻,有效避免翻译中图形背景的错位,进而构成主题凸显的句型,使译本达到和原作一样的篇章隐喻效果,以促进文学译本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论翻译单位的两个阶段——"句本位"和"篇本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单位经历了词层、句层和语篇层三个阶段,此过程体现了翻译研究从静态到动态、从形式到功能的发展趋势.笔者从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单位"句本位"的局限性及"篇本位"的合理性,指出只有从语篇的层面研究翻译,才能全面、忠实地传递原文信息.  相似文献   

12.
翻译美学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翻译理论,正逐渐运用到各种体裁的文章的翻译中.以往翻译美学更多地被运用到文学翻译中,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科技英语翻译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翻译美学.从准确美、简洁美和逻辑美三个方面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相似文献   

13.
翻译活动中,对细节的删减、遗漏或误译常导致译文语意不清、语意不全甚至语意错误,因此对细节的处理不可小视。本文以英汉翻译为例,论述翻译中细节处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 summer”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imagery)是诗歌的灵魂。“夏天”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英国读者对“summer”这个意象的感受与中国读者对“夏天”的感受并不相同。同一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译者需要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等效翻译理论,通过对德语新闻的翻译研究,总结出要使德语新闻实现其等效性,就应采取变体翻译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以德国历史文化为背景,运用变译的手段,更好的翻译德语新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入手,说明不同文本类型有不同的翻译策略,同时指出三类文本有共同的翻译标准,即“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7.
幽默是我们日常话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幽默具有突显的语言技巧、修辞手段、文化背景等,幽默的翻译自然就是译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翻译补偿手段是英语幽默汉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翻译策略。从幽默的定义和分类,英语幽默的产生机制入手,以丰富的例证,从翻译补偿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英语幽默的汉译,以期为译者提供英语幽默的汉译补偿手段及方法,降低不可译性限度,更好的再现原作的幽默,以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8.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实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以及目的语交际文化环境中为接受者所理解的翻译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化缺省是指作品中作者与其意向读者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省。本文根据关联翻译理论,提出了应对文化缺省翻译的各种策略,并分析了这些策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国内对零翻译问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来考察零翻译这一日益普遍的现象,得出结论:尽管零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理据,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零翻译中蕴藏着翻译霸权的因素,带有文化侵略的倾向,应该慎用零翻译,尤其是政府机构和公共媒体。最后,笔者建议对于零翻译应该采取中文为体,西文为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