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脱贫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根据新疆统计年鉴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新疆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不合理,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困难,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择业观念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影响劳动力向全国范围转移,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较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政府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项惠民措施。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更重要地的是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使之脱贫致富。在转移培训中,云南省红河州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订单式技能培训、涉农工种技能培训、就地就近转移培训、扶贫帮困等培训,探索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矛盾、困难.要立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确立市场取向的目标模式.解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主要出路在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发展小城镇,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竞争力差、稳定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职业素质不高,进而提出职业素质教育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短期培训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关键的环节的观点,构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提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对于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农民工选择在城镇和农村之间流动是理性的,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预期收益是决定他们进城的重要因素。农民工流回到农村的根源在于城市就业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稳定而有秩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化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环境,降低其就业成本、增加其就业收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 ,伴随着这一社会转型出现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于深刻的历史根源和众多的社会因素 ,导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现 ;农村内部、乡镇企业和城市化运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以及城市自身就业压力巨大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应积极探索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景东县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新农村建设以来,少数民族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促进了少数民族村民生活便利化和丰富化,但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缺乏导致山区农户生产生活成本高的现状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因人际网络少,知识、技能缺乏和适应性弱等诸多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十分困难,从而抑制了农户靠劳动力转移改变生存困境的努力.由此可见,少数民族贫困是抑制型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应以消除抑制型贫困为重心进行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8.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目前,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实行向大中城市和乡镇工业发达地区异地转移为主的对策。因此,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原则,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制度创新,清除农民异地就业的制度壁垒,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最后,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9.
[提要]促进流动劳动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基于2018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测度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就业质量,采用多水平模型探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背景下教育对民族地区流动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民族地区流动劳动力就业质量总体偏低,教育对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显著促进效应;教育人力资本对省内流动劳动力的就业质量促进效应大于跨省流入劳动力;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能显著提高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质量,缩小不同民族群体的就业质量差异。民族地区要提高中等教育普及率和质量、激励少数民族人口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进而提升就业人口受教育水平,依靠“扶智”策略推动流动劳动力更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分别从地级市、县、乡(镇)、村四个行政层次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现象和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数据,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人均收入、农村人均耕地以及农村自然条件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流动与迁出地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之间遵循一定规律,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根据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迁出影响的分析,农村劳动力派出对农村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矛盾、困难。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根源主要是长期“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所致 ,其实质是“人资环”紧张与二元结构矛盾使农民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我国畸型经济社会结构的改变等方面具有很多重要作用和意义。要立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确立市场取向的目标模式 ,其主要出路在于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发展小城镇、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就业与全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要树立科学的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观、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的质量和效益、发挥云南境外输出的区位优势加大省外和境外输出力度、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措施、结合民族文化优势打造云南劳动力转移与劳务输出的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1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实质与核心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次原因是农民就业不充分、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中国农村1 5亿的富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安排就业。文章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十七大报告提出来的重要课题.我国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及其地域选择,是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路径相适应的.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表现为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转移途径是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的.过去的30年,我国八成以上的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导致城乡差别的扩大,城市外延型扩张.今后应把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心放在就地转移上,即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农村小城镇.与此同时,还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相似文献   

15.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引导其有序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回顾20多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程,制约其顺畅转移和合理流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现行的一些管理制度.本文从我国现行的户口管理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制约进行分析,阐述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目前全省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区域之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狭窄,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新形势下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福建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全省各地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从福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剖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着力研究和探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甘肃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势比较严峻,异地转移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同时又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即挑战与机遇并存.为了促进甘肃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可采取如下对策: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力度;推进劳务输出的制度创新;拓展劳务输出范围;推进劳务输出的产业化经营;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维护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龙岩市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以及素质对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约,强调加强男女平等宣传、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等对于突破素质瓶颈、加快龙岩市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受户籍制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福建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较为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为此,应加大力度切实有效地解决城乡通开、为非农化的农村人口提供社会保障、农村城镇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在促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包括:完善法律救助制度,规范劳资之间的雇佣关系,维护非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减少乃至杜绝返农现象;组织非全日制、非固定岗位、临时性、季节性等灵活多样的非农就业,更有效地控制劳动力盲目流动;根据需要成立一个精干、高效、服务便捷、指导有方、协调有力的专门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府机构,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和繁琐扯皮;完善政府表彰、税收优惠、信贷优先等激励机制,对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民营、外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建立、健全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积极稳妥地推进有条件地区农地使用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等等。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还面临着保障就业权益的法规制度不健全、劳动保障措施存在短板、就业岗位不足、就业歧视还比较严重、某些地区城镇化过度或失衡发展影响就业实效、农村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等困境。为此,就要建立健全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法律制度,切实提高就业权益保障实效,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广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消除就业歧视,还要促进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均衡发展,切实解决农村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