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史的断限一般指“九·一八”事变之后至日本战败投降,即1932年——1945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曾向东北进行了多种名目的移民活动。例如:农业移民、林业移民、渔业移民、酪农移民、烟草业移民以及商工移民等,其中农业移民人数最多.对东北的农业经济影响也最大,故本文仅就农业移民的研究情况作以述评。史料的发掘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思想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8年皇姑屯事件至1937年初被囚禁的十年中,张学良将军有三大历史功绩:东北易帜,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联共抗日,促成了西北“三位一体”;发动西安事变,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1 1928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炸死奉系军阀张作霖,期望由此引起东北内乱,以便趁火打劫。当时的东北,矛盾错综复杂,斗争异常激烈,张学良何去何从? 日本待张学良就职后,又竭尽威逼利诱之能事。多次向张施加压力,一面声称“张将军如果有雄心远志,在东北建立一番大事业,日本决意全力支持”,妄图挟持东北独立。一面又威胁:如果张将军要归服国民党,俯首称臣,“大日本也决不会坐视。”极力阻挠中国统一,英美帝国主义眼看富庶辽阔的东北将由日本独占,不甘心,也积极活动,以图插足其间。  相似文献   

3.
日本移民对中国东北土地的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中国东北移民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作为一种主张和思潮,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中由来已久。早在日俄战争后,日本为巩固其在中国东北南部攫取的权益,向中国东北移民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但是,当时一方面受中国当局的抵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向中国东北移民问题,在日本政府中并没有形成国策,日本政府对此尚未全面倡导和组织。 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概况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出兵侵占整个中国东北,为公然全面向中国东北移民创造了条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的移民,可以1936年7月日本政府确定“二十年百万户送出计划”为界限,分为试验移民期和大规模移民期两个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本关东军和拓务省就多次研究,制订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和方案。关东军在1932年10月1日确定的“关于向满洲移民要纲案”中,明确提出了日本农业移民所具有的四项军事、政治作用,即规定“日本移民以在满洲国内扶植日本民族为指导以谋求远东文化之成就为重点”。就是说,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为了加强对中国东北的统治力量,充实对苏作战的后备兵源,镇压东北人民的抗日活动和进行奴化宣传。此外还有一个目的,那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初期,吉东地区有一支闻名中外的抗日武装——“救国军”。它包括王德林领导时期的中国国民救国军(亦称东北国民救国军)和吴义成领导时期的新的东北国民救国军两个阶段的抗日活动,先后进行了五年多的英勇斗争。同前,对东北义勇军之一——吉林的抗日救国军进行研究的同志尚不很多,而他们都认为救国军至一九三三年初以失败而告终。也就是说,外国史学界  相似文献   

5.
来函照登     
《延边大学学报》编辑部同志: 《学报》1981年第三期《江涛烈士传》一文个别文句有错误,应予更正。 1、第62页第17行“翌年三月九日伪“满州帝国”成立,这时应改正为“这时”伪满州帝国已经成立(三二年三月九日成立)或者把翌年改为“三二年”,“这时东北完全变了样”,改为“东北已经完全变了样”。 2、第63页第3行“得以保释放”更正为“得以取保释放”。 3、第65页第10行“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应更正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4、第66页17行“下令对此部队”改为“下令对决死队”  相似文献   

6.
日本1932年初发动淞沪战争,原因是:为了打击上海的抗日活动;转移国际社会对侵略中国东北和策划成立伪满洲国的视线;此外,日海军被日陆军在中国东北取得的“辉煌”战绩所刺激,决心在上海发动战争。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著名作家王统照的生平活动中有这样一段引人重视的经历,他于一九三一年三月离开黄海之滨的青岛,来到“风沙莽荡”的东北小城四平街(即今四平市)旅居了两个多月。其间,他以在此地的东北第一交通中学任国文代课教员为名,把四平街作为旅行东北各地的落脚点,在“九一八”事变前对东北的现实社会作了一番调查,同年夏初返回青岛。事实上,王统照在东北的时日,正值三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8.
夫余是我国古代东北一个古老部族.据《三国志》和《后汉书》《夫余传》记载,当时其农业、牧业均很发展,被称为“殷富的夫余国”.因而在东北史地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其活动中心,张博泉同志1980年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六期)《汉玄菟郡考》一文(下简称《张文》),发表了引人注目的见解.文中指出:“过去研究东北历史地理或民族史的,多以为夫余在今吉林农安、长春一带,这个看法应该纠正.”接着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夫余的活动中心“当在今呼嫩平原一带”.实指即金蒲与路.今黑龙江省克东县一带.  相似文献   

9.
苏联对中国东北的政策是中共实现夺取东北战略目标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外力因素。苏联政策的调整,使中共夺取东北的战略部署经历了三次变化,即:由“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到“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再到“夺取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从而对东北解放战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清初以来,持续二百年的由关内向东北的移民运动,导致了东北地区的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于这一过程中的东北“老字号”企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被打上了这种移民文化的烙印。由于移民运动的特殊外部背景,东北老字号与内地不同,多为移民所创,原住民所创建的“老字号”也或多或少地与移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其出现始,就处在这种特殊文化活动之下。而在老字号的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文化的坚持和与时共进的变通,外部移民社会的有利环境,也导致了东北的“移民”老字号屹立百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社会科学“八·五”重点规划项目《历代东北史丛书》的龙头著作──《秦汉东北史》近期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秦汉东北史》是一部内容翔实、考述双兼的东北断代史。全书分十章三十六节,是以“汉承燕秦对东北的早期经略”、“汉武帝时期东北建置的确立和边域的开发”、“汉代东北的自然经济与区域文化”、“两汉交替之际东北民族关系和建置形势的变迁”、“东汉时期的东北郡国设置及民族关系”、“汉代的东北交通与四邻”、“燕秦汉时代的东北障塞”、“秦汉时期的东北少数民族”、“东北地区战国、汉城的考古发现”、“汉末公…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发生前,日本在东北的蓄意侵略早已为民众所反感,并在危机中萌发了“忧患意识”。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事入侵东北以及随后东北三省的沦陷,使民众的社会心理逐渐发生演变。沦陷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理主要呈现出三种表现形态:抗日心态;麻木不仁心态;奴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自“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很快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日本对东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东北的统治是伴随着对东北人民的残酷屠杀、血腥逮捕、疯狂讨伐和野蛮奴役、迫害来进行的。14年中,东北人民生活于深深的苦难之中。 一、日军疯狂讨伐抗日武装力量 东北沦陷初期,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东北各阶层人民和东北军中的爱国官兵,纷纷组织了“自卫军”、“救国军”、“义勇军”等抗日武装,一些绿林武装也投入到抗日斗争中,这些反抗日本侵略的武装,被人民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最多时达30多万人。他们在东北各地展开抗日武装斗争,给日本侵略者以很大的打击。因此,伪满初期,关东军可谓倾其全力来讨伐义勇军。日军主要讨伐和镇压李杜、丁超等各部“吉林自卫军”;王德林的“国民救国军”;马占山的“抗日救国军”;苏炳文的“东北民众救国军”;东边道一带王凤阁的大刀会和唐聚五的东北民众救国军;辽宁三角地带的邓铁梅、刘景文等的抗日义勇军。日军讨伐的方式采取各个围歼击破的方式,在关东军飞机、大炮、坦克的武力进攻下,义勇军损失惨重。有的义勇军被日军残酷地割下头颅示众,有的被俘后,被日军用作练刺杀的靶子。至1933年9月15日“日满议定书”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东北近代工业形成与东北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去史学界有一个传统提法,即东北近代工业首先产生于外国资本所办的近代工业里,并由此产生东北工人阶级。本文认为东北近代工业形成与发展和东北工人阶级的产生、发展,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完成的,而不是一两个小厂的出现,就可以构成整个东北近代工业,也不能说由此产生了东北工人阶级。据现有史料,东北近代工业起步于洋务派在东北所办的近代企业。从1880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东北近代工业形成、发展和东北工人阶级产生、发展时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一)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阶段(1880—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东北的阴谋 ,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顺应了历史潮流 ,避免了一场军阀混战 ,实现了中国统一以及维护和稳定了张学良在东北的统治地位三个方面论述了东北“易帜”对国家、对民族和对张学良个人都是有益的 ,最后得出结论 :东北“易帜”是张学良的英明决策  相似文献   

16.
一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战这一时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和与其相应的“东北流亡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间反日爱国意识最强的文学。它作为中国“抗战文艺”的先声,曾引人注目,且备受青睐。到了“七·七”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以反日爱国为主旨的“东北流亡文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隶属东北流亡作家的“流亡者之歌”,在大时代的“抗战文艺”的交响乐中  相似文献   

17.
日本向中国东北地区“试点”移民及其失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继承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所有利权.为了防御俄国的报复,巩固和扩大在华势力,日本从1905年开始,到1931年为止,策划并实施了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试点”的侵略活动.尽管日本殖民主义者煞费苦心地推行其移民侵略计划,但由于日本资金匮乏无力投入,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差悬殊,经营管理不善以及中国人民和东北当局的抵制、反对等原因,致使日本的“试点”移民侵略计划遭到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8.
“跳神”这一活动在很多东北作家的小说中都有表现,不同时期的东北作家描述“跳神”的价值判断是不一样的。从现代到当代,经历了一个从历史祛魅到神性附魅的变化过程,这既反映了社会时代的改变所造成的不同时代作家思想倾向的不同,也从侧面说明了东北萨满教本身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很快沦陷。于是,流亡入关的东北军民开始了以“收复东北失地,打回老家去”为宗旨的东北救亡运动。在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东北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它为东北救亡运动指明了前进方向,给东北救亡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东北救亡运动汇入全国抗战的洪流之中。只有坚持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指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东北各阶层民众展开对日斗争。这是光复东北、收复失地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20.
论张学良时期东北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土地辽阔,物产丰富.自清末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因抢夺这块肥肉,曾大动干戈,相互攻伐.国内各派军阀为称王争霸,亦屡起兵端,混战不已.外患与内乱,把一个好端端的东北,弄得面目皆非,残破不全.一九二八年皇姑屯事件后,东北面临南军北进、日本蠢蠢欲动、内部不稳的局面.早在本世纪初,日本第一任“满铁”总裁后藤加平在他就职时曾扬言:“我们在满洲必须站在以主制客、以逸待劳的地步”,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升级,以“满铁”为中心的日本资本主义势力几乎垄断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至二十年代末,日本商品占东北贸易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