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是文艺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探讨艺术美生成奥秘的关键所在。不能从艺术美是生活美的反映这一认识论角度理解艺术中的审美创造,这是因为艺术美并不是生活美的简单照搬,而是艺术家充满主体性的创造。生活之于艺术十分重要,离开了生活,艺术的审美创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必须看到,艺术并不等于生活,艺术在本质上是人按照理想的方式再造出来的"虚幻世界"。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取决于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而取决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艺术掌握程度特别是对人生经验的审美开掘程度。一味用生活原则衡量艺术,极易…  相似文献   

2.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与读者进行生命对话的桥梁,因为艺术家不仅把他的审美道德思想与情感寄托在形象之中,而且还要通过形象创造对社会道德规范进行价值判断。事实上,创造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创造生动而完整的人物形象来展示丰富的审美道德思想的过程,不过,艺术家的不同审美道德价值选择最终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为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视角,使文艺研究具有一种实践性的话语活力,同时,这一理论也对艺术审美价值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艺术生产时代,艺术呈现出非艺术化的悖论性存在:艺术要获得存在,就要以一种非艺术化的趋向而存在,艺术的发展日益无法依据其自律性而发展,却日益依赖于技术和资本等艺术之外的因素,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艺术越要肯定自己,就越要进一步否定自己,而当艺术不断否定自己的时候,它也就不断地"前进"了。既然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处于一种非艺术化的悖论性存在之中,那么,在这种非艺术化的悖论中,艺术作品是否还具有审美价值呢?艺术生产还能否生产出艺术审美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在大众文化当道和消费意识膨胀的语境下,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仍然能够被创造出来,审美价值仍然有实现自身的路径。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在于其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4.
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评价,应建构在其作品艺术成就和艺术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力上.应该客观、公正、整体地对石鲁及其作品进行评价,这对当前的艺术评价标准、艺术审美标准、价值标准有着积极的导向性.不能狭隘地从自己的审美价值角度来进行"类己则褒;异己则贬"式的批评与评价一个人的艺术作品.技法的表现水平只是艺术作品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的"外化"与"物化",是精神产品,"大师之境的艺术不是修辞练习簿,不是情感按摩器,而是一场熊熊的火.[1](P35)  相似文献   

5.
当下舞蹈艺术创作繁荣发展,舞蹈艺术作品异彩纷呈,也对回族舞蹈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回族舞蹈艺术的个性化创造,对于弘扬回族舞蹈艺术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审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探究回族舞蹈个性化创造的规律,正确地解决回族生活素材的选择,捕捉和塑造回族舞蹈形象以及总结回族舞蹈语言的等理论与实践问题,以营造具有独特品格与独特审美价值的回族舞蹈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6.
所谓作家审美方式,是指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以怎样的审美理想,怎样的艺术切入角度和艺术传达方式去观照、处理、表现创作题材、带有作家主体独特性的艺术审美方式。相对于传统美学和文学批评那种对于艺术作品所作的静态的结构分析(即艺术分析)和价值判断而言,作家审美方式研究的理论指归,在于对创作主体(作家)的心态模式和审美个性的探讨,由作家审美方式入手研究文学,无疑成为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7.
艺术伦理学批评是从伦理道德的视角,描述、分析、阐释艺术作品的话语,它介于艺术理论和艺术作品之间,参与构成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伦理学批评融合伦理学、艺术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并对其中所呈现的道德现象进行价值评判和道德评价,属于历史辩证唯物的艺术批评方法,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论基础和形式规定性。这种批评方法的理论基础认为,艺术不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借助文本而存在的物质形态,教化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审美是为艺术教化服务的功能。其内在的形式规定性要求遵循描述、分析和阐释的程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赞助人等艺术现象中所呈现的道德问题进行阐释和价值判断,伦理、伦理环境、伦理冲突等是艺术伦理学批评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从文艺创作主体、文艺作品与文艺接受主体的斗争实践和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文艺的三个价值取向.强调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关于文艺应该从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相统一的高度表现、确证、肯定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精神,使人民群众观照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文艺价值观;强调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关于艺术家思想感情上的革命性要求,目的在于使艺术家有更大的审美创造主动权,使作品有更深刻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9.
数码艺术是技术与美学、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数码艺术家将其非凡的想像力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显示出其特有的艺术内涵、思维和存在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创造观念和审美趣味,其审美特性与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不仅仅影响了美学研究,对文艺理论方面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也起了一定的扭转作用。文艺活动不再停留在创作的阶段,也衍生到接受者的层面,“期待视野”作为一个文学转向的界碑.将人们从创作者的维度带到了接受者的视角。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艺术活动创作者的审美差异造成了艺术价值实现的受挫.引发了处于不同角色上的不同人对于艺术品价值的不同估量。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期待视野”理论的理解,分析艺术作品在接受者的接受过程中“美”的断裂的原因,并思考美之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直接论述艺术和诗的文字很少,但这些有限的论述却给我们勾勒出了现象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的轮廓,对西方20世纪现象学美学及其文学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胡塞尔是以现象学方法来论述艺术哲学,其主要观点在于:对艺术作品要采取纯粹的审美态度,对艺术作品的纯粹审美态度要通过一种非存在性的现象学直观才能够实现,现象学的纯粹审美直观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艺术家对世界的观察就是一种纯粹的现象学直观.这些主要观点在海德格尔、英伽登、杜夫海纳等美学家的美学和文学思想之中都分别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用真、善、美完善人的精神品格 ,其中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 ,审美教育是人文素质的关键。艺术鉴赏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在审美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艺术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过程 ,它的作用不仅包含在对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挖掘之中 ,而目还存在于通过对作品审美价值的领悟而获得的思想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3.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积累了无数的建筑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把建筑的技能和艺术提高,创造了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作品。这些成功的建筑艺术作品,倾注了无数人的辛勤劳动,记录了艺术家们的精雕细琢,历经沧桑却依然散发着无穷魅力。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建筑的艺术不仅在于悦目,更在于赏心,它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富有表情和感染力,可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编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艺术有“以形写神”的传统,儒释道心性论、形神观和言意观为此奠定了思想基础。以形写神具有五层美学蕴涵:穷形尽相与艺术家的体物工夫有关,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物象的观照;传神写照是艺术创造的审美理想,有赖于审美情感的介入,需要创造意识发挥作用;随物赋形是对艺术形式法则的概括,落实在艺术家展现创造力的“写”的过程中;形神两忘指向心物交融、物我不二的审美境界,有意无意之间方为传神之妙;游戏笔墨是活泼自在、任运自然的审美情趣,在禅宗思想滋养下,艺术创造成为彰显自性的方式。以形写神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蕴涵和人文价值亟待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5.
有人把艺术的审美创造比作两个合梦的过程,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中梦到同代人的梦,审美欣赏者又通过成型的艺术作品去梦作家的梦。这个梦的回环,使艺术的审美创造得以圆满完成。今天,我们重新捧起《水浒传》,我们也就像无数先人那样,企求通过审美体验进入这个梦的回环,把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水浒传》,体察它的文学现象背后深藏的一代人的欢乐,痛苦和理想,并最终和施耐庵先生合梦。也许,个人气质、审美经验、洞察力都影响到我们对施耐庵梦想的破译程度。但是我们又应该相信,每个人总是由个人的命运作为基  相似文献   

16.
荀子为儒学大师,主张性恶论,力推人文教化,尤其重音乐教化,试图借助音乐等艺术作品来打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氛围,尊礼崇礼,使人的尊贵得以凸显,人禽有别。同时,他认为人人经过自身的修为都可以成为善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自己的把控。这些观点对于推行人文教化大有启示:即要重视音乐等艺术作品及良好文化氛围对人的熏陶与"化"的作用,特别是他的重养人之情、养人之欲观点在当下对于制定规范措施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阿多诺认为,艺术是精神性的、动态的,艺术作品中包含了真理内容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阐释过程就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就是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和意识形态的斗争过程。艺术作品的这种动态特征显示出艺术作品的实践意向,但是艺术作品的实践效果是不确定的。艺术作品发挥的积极作用,就是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在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内在批判中对人的精神的影响。虽然艺术作品会有社会效果,但是它不能刻意追求这种社会效果,这需要借助艺术接受者的反思能力。艺术创作虽然不刻意追求社会效果,但是也应有所“规划”。当然这个规划不是要教育大众,而是要促进接受者反思,否则就会转向专断。艺术作品的接受既不是要得到精神的安慰,也不是要直接对抗社会。艺术作品的实践态度和社会效果依赖于艺术接受者对于艺术作品真理内容的建构,而不是他们外在的实际活动。  相似文献   

18.
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或产品,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交融的产物。任何艺术作品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以从结构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层、艺术形象层和艺术意蕴层。它们各具独立性又互为一体,共同构成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9.
价值创造是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价值客体或创造价值的过程,所以价值创造从价值客体的创造来看是主体客体化,从价值的创造来看是客体主体化过程中主体本质力量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企业审美文化价值创造过程既是创造企业审美文化和企业审美文化价值过程,也是企业和企业成员价值创造过程,是企业价值和企业员工价值的确证,这是企业审美文化价值创造的本质。创造企业审美文化价值,就是在遵循审美规律的前提下,创造企业的精神价值、形象价值以及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数码艺术从构造方式来看,是技术性的,但从其可视化的表现形式来看,则是艺术性的。作为技术与美学、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数码艺术家将其非凡的想象力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为人们呈现了一个非物质和艺术化的数字虚拟世界,也改变了传统的创造观念和审美趣味,其审美与价值取向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