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姜哲 《学术月刊》2015,(3):24-27
杨乃乔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边界凭借语际与跨界两个维度的优势迅速向外扩张,最终比较视域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相呼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身份标志。曹洪洋认为,"跨学科"是比较文学视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其对比较文学的身份认同必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姜哲认为,在中国语言文学的语境之下,"世界文学"的研究必然以"比较文学"为前提,即"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出场,必须是将其自身呈现于历史的、审美的和科际的关系系统中的出场。郭西安认为,比较视域概念是理解比较文学后设学科特性与研究定位的枢机;从视域到比较视域的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标识出传统人文研究向后人文研究过渡的理念特征。梁丹丹认为,中西方文学的互动对话是一种含有比较文学互文性质的典范文本,这一文本是研究主体在中西方文化精神的汇通与融合中生成与创造出的新的诠释意义的文本,即比较文学所倡导的"第三种诗学"。  相似文献   

2.
王宁 《学术月刊》2022,(4):144-154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当代传人佛朗哥前几年在一本新著中提出,当今比较文学的一个大趋势就是跨学科研究:其一是文学与科学,其二是文学与其他艺术。他在结论中呼唤一种比较美学的诞生。显然,即使是被人们认为最保守的法国学派学者也认识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大趋势,并试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美国比较文学学者苏源熙十多年前曾认为,比较文学学科“扮演的是为乐团的其他乐器定调的第一小提琴”的角色。但最近十年报告的主持人海斯却没有对美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现状给予高度的评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者在致力于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分支学科的跨界比较研究的同时,却在科技人文的跨界研究中反应迟钝,且著述不多。这与人文学者所受到的多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的训练不足有很大关系。这正是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在新文科视域下进入国际学术前沿并发挥领军作用的一个极好机遇,在这方面,中国学者近期的研究成果已经而且将继续为国际比较文学新格局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比较文学变异学是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明碰撞的结果。文明交流中的异质性和变异性大于共同性,因此,比较文学在注重求同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异质性和变异性研究,异质性与变异性也是中国比较文学最为突出的表现形态。变异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理论,它开启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变异学研究中的形象学与西方文论中国化研究更凸显其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与发展。中国学者提倡变异学,希望在保持和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苏忱 《江淮论坛》2007,3(1):170-176
文化研究理论认为,身份有着结构的特征,它被认为是建构的而非给定的。本文从作者、文本、和社会语境三个方面比较中国女词人李清照与美国女诗人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在男性统治的文学世界里建构各自的文学身份的过程,剖析她们使用的话语策略,从而揭示中西方女性在文学身份建构中拥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和体验。  相似文献   

5.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尤其是西方比较文学界围绕着世纪之末的比较文学的走向问题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直接起因是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于1993年发表的一份题为《跨世纪的比较文学》的有关比较文学学科现状的报告.报告的作者们(系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比较文学应该摒弃欧洲中心主义,向全球主义方向发展;二是比较文学应该向文化研究方向发展,也即比较文学研究者要将他们的注意力从文学文本扩大到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6.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体系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二级学科,围绕这一学科的定位引发的争论中反映了理论与教学科研实践之间的冲突.作者认为必须以尊重中国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规律来定位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科定位的关键是理论体系的建构,只有通过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门学科,与其相关的外国文学与国别文学问题也才能迎刃而解.作者近年来所提出的新辩证论是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理论体系化的一种方案,有助于学科定位问题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不能仅限于"文学关系"的研究,不能只满足于"跨"的边际性、边界性或边境性,还要找到得以立足的特定文本,那就是"译文"。为此,就不能像一些欧洲学者那样把"翻译研究兴盛"与"比较文学衰亡"合为一谈,要把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联通起来,把"译文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纳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中,使之与"译介学"并立。只有这样,比较文学才能拥有"译文"这种属于自己的"比较的文学",才能克服边际性、中介性的关系研究所造成的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化"化倾向,才能在有限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为今后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无穷无尽的研究文本资源,从而打消比较文学学科危机论和学科衰亡论。  相似文献   

8.
从构建中国特色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角度,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比较文学的定义问题,需要为比较文学寻找到一个基本共识。跨国别的文学研究,便是这种基本共识,而且是比较文学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他的如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只是比较文学定义的必要条件,是以跨国别文学研究为前提的。比较文学不能仅仅是一种文学研究,它还理应是一种文学形态,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本体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界定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翻译文学作为链接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就是一种文学形态,即比较的文学形态。在跨国别的前提下,翻译文学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重申跨国别的文学研究,可以使比较文学的定义明晰化,并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神话、超越中西二元论模式,有助于解决中国文学“走出去”所涉及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邹赞(以下简称邹):陈老师您好,您多年来从事比较诗学研究,并坚持为北大中文系本科生开设"比较文学原理"课,为研究生开设"比较诗学"课,您的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尤其是在进行比较文学论文的选题时,您强调要首先追问"比较"的有效性,"不比较可以吗?"这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语.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不同文学/文化间的交流对话也越来越频繁,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误读"与隔阂,很有必要构建起真正的"比较"学科意识和比较文学方法论.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原本学理性十分严谨的比较文学在中国当前的学术实践中却被极端简化、扭曲了,人们随便拿起两个作家、几个文本乱比一通就以为是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内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由于并不存在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比较文学",只存在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研究",因此其实很难写出名副其实的"比较文学史",而写出渗透着比较意识的"世界文学史",则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宏伟目标。"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这一命题的提出,因其基于对"影响研究"的狭隘理解,显示出否认"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一文学史事实的意向,在比较文学研究实践中难以发挥任何有效的作用。比较文学的真正"困难"在于语言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域中,可以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学的三个文化特性:其一,作家的官吏化造成了作家的非职业性、官场风气与官宦价值观对文学的渗透,致使作家思想不自由、写作时间与精力有限、作品数量偏少等缺陷;其二,"现世主义"态度使作家注重现世人生、缺乏宗教热情与来世关怀;其三,"非个性主义"倾向造成作家作品社会描写过剩,个性表现、自我解剖与忏悔精神贫弱,对内心世界与灵魂痛苦的深度探索不足.  相似文献   

12.
比较文学系谱学建构的基本宗旨,就是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起源、发展、演变加以系统的评述与研究,寻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并对中国比较文学加以定性和定位。在本文的比较文学系谱学体系建构中,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文学比较"、近代的"比较文学批评",现代由"文学批评"转换为"文学研究"并走向学科化;学科化之后又形成了三种学术形态:法国学派的"文学史研究"形态,美国与苏联学派以理论研究与体系建构为宗旨的"文艺学"形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则超越学派畛域,形成"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3.
东西方文学中的法律主题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是文学众多主题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惩恶扬善"与"追求公正与平等"是东西方文学共同的法律主题。但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东西方文学在表现法律主题时在表现形态和价值取向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试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视阈,以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法律主题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东西方文学中法律主题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及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文学与传统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在世界上也许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可是在中国,它还是刚刚开始,是一门新起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学科,我们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我们搜集大量的资料,力图勾勒出西方、印度以及日本等地的文学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二是通过平行比较的方法,将中外文学中相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以图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关系中寻找人类精神现象的异同来。这两方面的工作在我们国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此也产生一种偏向,即我们比较文学的研究重点始终是对国与国之间文学关系的研究。我们都还没有从方法论本身的角度将比较文  相似文献   

15.
徐畔 《北方论丛》2021,(5):116-128
过度比较是比较文学学科现象的原有特性与固有弊病.比较文学在拘囿于其阐释主体与中心主义的前提下,或产生传统比较思维引导下的观念错位,或造成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在逻辑起点上的关系倒置,仅以简化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为模态向度,进而逐次消解比较文学最根本的文学属性,诱其偏离源语文本的框架设定.过度比较现象的症结既是比较界限的随意泛化与扩张,同时也是比较逻辑在文学层面的无序与混淆.在现今元—泛比较的宏观视野下,这种弊端更日趋明显.新时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应大胆突破自带缺陷,须以回归文学为指归,完善学科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原则,以此统筹中西方比较文学的体系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本事"是源出的诗性话语,本事延异是去蔽话语的诗性转义。在反本质主义文学终结声浪中,"本事"以及本事延异作为中国古文论中重要的范畴、命题理应通过现代性转换身份出场以应对文学存在研究的不足,反题过后必然是文学存在的合题,我们主张回到文学理论去。  相似文献   

17.
李菲 《天府新论》2001,(5):92-93
川南的宜宾 ,人文荟萃 ,人杰地灵。金沙江和岷江在此汇为长江 ,滚滚东流 ,象征着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2 0 0 1年 4月 2 7日至 4月 2 9日 ,第四届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宜宾学院 (原宜宾师专 )隆重召开。四川、陕西、重庆等省、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者 40余人出席会议。本次大会的议题为“当代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第三阶段》中指出 ,目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正处在自主发展并开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阶段的关键时机 ,他希望四川学者以自己的实绩站在比…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6,(8):98-102
文化的杂糅与共生是后殖民语境下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文化的杂糅投射到文学上,则形塑出别具一格的文本特征与文学叙述风格。就马来西亚华人作家的华语文学创作而言,则体现出西方性、本土性和中国性的文化杂糅向度,呈现出多元文化文学叙事的美学图景。尤其是其原乡叙事,在文化杂糅的视域下,更方显它的绰约多姿以及隐藏于创作者背后的身份焦虑、文化认同、族裔离散等深层次的题旨内涵。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的跨界视野,不足以构成学科存在的理由。比较文学能够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仅仅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文学对话意识。但由于它缺少特定的研究对象,所以仅仅方法论上的区别不能构成独立的学科。中国的比较文学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既不能理解为比较文学学科,也不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并列的学科,而是世界文学学科,它意味着,要总结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与本质,必须要有跨界视野与文学对话意识。  相似文献   

20.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其产生有赖于“人类意识”和“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但全球化会使“人类”和“世界”都染上西方色彩。中国比较文学在不断“西化”的过程中,虽然得到了一些新的养分,却失去了较多自身特有的一些东西,失去了自己原创的民族化的声音。传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可以说都是建立在西式背景上的,当比较文学研究在整个知识质态、谱系上都是西方的时,中国比较文学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之“根”。面对比较文学的无边与无根,寻根就是寻找存在的家园。跨文明研究,着眼于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研究,这将是比较文学从危机走向转机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全球比较文学研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