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80后"写作是一个涵纳了丰富社会文化内容的文化传播事件.从它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80后"写作既不是一种高水平的专业写作,也不是一种幼稚的"小儿科写作",而是一种极富潜力的青春文学写作.对"80后"写作的"身份"做出恰当的定位,有助于提升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唐以后,以雅、俗作为文学审美标准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封建贵族文学的审美标准逐渐向封建地主文学审美标准转变.以浪漫之美为特征的盛唐文学及文艺的雅文化,从中唐开始,寻求着与地主文化建构新相适应的美学范式.具体而言,就是在"雅"、"俗"之间寻求适合地主阶级审美理想."唐音"向"宋调"的趋变,正与雅俗消长相融的轨迹相吻合,笔者选择"都市豪估"与"韵外之致"、"村夫子"之讥与"杨、刘风采"之誉、"柳七郎风味"与"弄笔者的自振"三例雅俗之争的个案来透视中唐到北宋审美标准和理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用女性主义观点解读"人造美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媒体对"人造美女"这类消息的热衷报道炒作, "人造美女"已不再是一个新鲜词语,它业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赞扬、批评、同情、质疑"人造美女"的意见是众说纷纭,热闹非凡,透露了极其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追求美,是社会的进步.但若过于追求外在的美,则不免受制于男权社会的话语霸权,走到失语的地步.  相似文献   

4.
高楝在<唐诗正声>里标举的"声律纯完",是对盛唐诗歌美学特质的提炼,他以此来衡量、筛选唐诗,排除绮靡之音和奇崛之调,讲究圆融浑然的声调之美,从而确立了有明一代"诗必盛唐"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5.
道玄思想与六朝以"清"为美的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玄思想对六朝以"清"为美的审美意识之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清"为美即强调事物的材质之美、气韵之美,亦即本体之美."清"美也是绝俗之美.它是以道家"清静"思想为基础,体现了道家崇尚清逸的美学理想."清"作为原始道家哲学和美学的重要概念,演变为广泛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范畴,则完成于魏晋玄学阶段.尚"清"意识是玄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也是六朝美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欲望化写作"是中国世纪之交女性文学最主要的创作模式,它的繁荣预示着一个新的审美时代的到来.女权主义视野下的"欲望化写作"在讲述女性个体故事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一种文化叙事;但是,在商业浪潮的侵袭下,女性"欲望化写作"逐步趋向市场化,在文本热卖的同时也丧失了艺术性,堕入了浅薄的深渊.只有在表达女性欲望的同时,彰显女性的人性力量,寻求人文精神和历史深度,这一写作模式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身体"与"反动"--"另类"文本思考(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文坛一批漂亮女人用写"身体"来演绎写作.社会为此"另类"之举"瞠目"后即而喧嚣,学界则在喧嚣中保持着冷静和低调.在西方当红的激进理论和让人耳目一新的创作上有过一个女性主义的名词--"躯体写作",中国"另类"的此"身体"是否就是彼"躯体"呢?不少人一时有些混淆."身体"的"反动"不能等同于"躯体写作",因为它用纵欲的快感享受代替了女性在社会历史政治中的惨痛和沉重.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交际中,想要赞扬或批评某人某事,往往不是直奔主题,单一地"扬"或"抑",而是以"扬"抑"并举的形式来达到"扬"或"抑"一个方面的交际目的.汉语交际中的"扬"抑"策略分为四类(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2)似扬实抑,似抑实扬;(3)以扬为抑,以抑为扬;(4)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汉民族偏爱运用"扬"抑"策略的文化归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对这种表达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庞德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他们都曾尝试过"不通顺"的翻译,并且有着同一类型的目的--把译文读者和译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中解放出来;通过"不通顺"的翻译来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引入新的表现法.但由于语言发展客观条件的不同,他们二人的同一种翻译策略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修辞行为是一种审美行为。审美主体、引起主体美感的对象与特征、话语媒介是其核心三要素。修辞行为审美,在"物理世界"求真,在"文化世界"求"俗",在"心理世界"求善,在"语言世界"求美。"得体美"是修辞审美在"四个世界"交融汇合中的高度统一,是修辞审美的最高准则与境界。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南子》展现的美学思想,不是所谓的“杂家”,而是典型的道家-道教一脉。在其内容丰富的美学思想中,以“一”为至美的道家美学本体论,“美人不同面”的多样化美学标准,“不待脂粉芳泽”及“西施粉黛”的艺术美论,“形、气、神”为中心的审美意识论,都是典型的道家-道教的美学阐发。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生命的发生、发展与完善不仅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相联系 ,而且与人类的审美实践也是密切相关的。在人类生命的初始阶段 ,人类的物质欲求和审美欲求是混沌统一的 ,人类的审美实践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即生产劳动同步产生的。随着人类生命的进化和发展 ,审美实践逐渐成为一种既来源于社会实践、作用于社会实践同时又相对独立于社会实践的一种生命现象 ,以至于成为一种提升与激发人类生命向更高级阶段演进的催化剂。因此说 ,人类生命的发展史 ,不仅是社会实践的发展史 ,同时也是审美实践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汉魏六朝的琴赋音乐美学思想之研究尚未充分展开。在这一时期十三篇琴赋的飞扬文采之中,包含着一些音乐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窥见汉魏六朝之际器乐审美思潮之概况,即材料选用与制作的“梧桐天性美”、演奏过程的“潇洒风度美”、赏析过程的“渐入佳境美”、艺术效果的“怡心养性美”、艺术感染力的“众物乐其美”等五大音乐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4.
八景诗的意境美和审美价值开拓了旅游文化视野,为旅游文化创意带来契机。八景诗于旅游文化创意的启示:八景诗融于绘画,提升旅游艺术美;八景诗融于旅游行程,创造特色旅游。八景诗与旅游文化创意紧密相连,为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借鉴,促进八景诗的保存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牟宗三在晚年提出了著名的"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他认为"分别说"的美,是人的"妙慧静观中直感于气化光彩的自在闲适的愉悦",虽能使人自在洒脱,但因"无道德之提起",终非本真之美,它很容易使人耽溺消极,有极大弊害。他强调道德主体的根源性和基础性,认为道德主体就是人的审美主体,只有挺立起人的道德生命主体,"践仁以知天",才会达至"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进入真善美"合一"状态的美,这才是最为本真的美和最高的审美境界。从美的"分别说"到"合一说",牟宗三揭示了一种极具儒学色彩的个人审美的道德进路。  相似文献   

16.
苏曼殊的哀情小说有对悲哀之美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指向,并赞颂因爱的死亡.<昭明文选>以哀伤为特色,其以悲哀之美所建立的审美范式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主要美学基调.通过哀情小说这个形式,时代的情绪与悲哀之美的审美传统找到了契合之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蕴含了几千年历史中某类文化内涵的符号,也是民众某类情感的代言者.<玉梨魂>等哀情小说以诗化和雅化的手段强化了才子和佳人的悲哀,达到了本质意义上的悲哀之美.  相似文献   

17.
"清丽"与"沉郁"这两个美学概念在古代审美文化语境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晚唐五代词人韦庄的审美视阈里,"清丽"和"沉郁"作为一种审美积淀,深深影响了其美学取向。正是由于对"清丽"与"沉郁"的自觉追求,韦庄词在美学意蕴上,呈现出清疏秀逸的韵致美与沉郁苍凉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特别需要译者的审美意识 ,需要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翻译的过程就是原文的审美再现过程。文学作品的翻译要忠实地译出人物的语言特色 ,再现原文的生动形象。语言的常规优美固然重要 ,但正如残缺美也是美一样 ,在文学作品中 ,人物的非规范语言也是一种美 ,因为它有助于烘托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因此 ,在翻译中要忠实再现 ,否则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生动性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艺术设计之中庸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市场经济产品的同质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剧,在经济领域竞争过程中,已不再停留于产品初级使用功能和同化品质层面的竞争,而逐步演化为设计能力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高层次方面的尖端竞争.这就促使艺术设计产业中设计对民族文化艺术精神的衍生再发现和民族审美传统符号的追根溯源式再创作尤为迫切.文章将着手于从稳定和影响中国社会千百年的"中庸之道"精神文明系统对中国艺术设计视觉系统的交集部分进行讨论,对中国艺术精神与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元素与艺术设计原创艺术性的后传统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析.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悲剧的身世铸就了他悲剧性的意识,反映到诗歌里便化为一种悲剧的感伤美。就诗风而言,李商隐诗歌是以“优美”见长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审美思想里还有“壮美”的另一面。就思想内涵来讲,李商隐的诗歌有着鲜明的目的性,在他的审美思想里对“美”的追求和对“善”的追求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