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文化的涵意“文化”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先秦时代,《易传》就开始将“文”与“化”联缀起来使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天文”指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范。所谓“文化化成天下”,意即通过人伦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西汉以后,文献中正式出现了“文化”一词。如“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等。主要是在与武力征服相对应的文治教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的。我们现在通用的“文化”一词,首先是日本学者在译介西方有关词汇时,使用了导源于中国的“文化”一词,然后又由留日学生再从东土把它引渡回国。经过这一番转折,“文化”一词已赋有更为深广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念的界定汉语中“人文”一词的原始意识 ,是表示与自然天象相对应的人类文明或文化。《周易·彖传》指出 :“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与“人文”一词相对应的西方文字 ,意指人性、教养。本文是在人文精神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概念 ,主要指以人为本 ,以人为主体的思想 ,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注 ,“它以追求真、善、美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以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1〕人文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密不可分 ,精神指导关怀 ,关怀体现精神。人的思想和精…  相似文献   

4.
示与“大石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示”字表示神圣。汉字有关神物的字都有“礻”的偏旁。它的原义让旧学者搞得一塌胡涂。例如《说文解字》卷一示部说:“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于是出现了“示”为“三光崇拜”的说法。近人努力发现它的古义。有人说:“示则实为崇拜光明之义。三垂盖本作○○○,变为□□□,又变为|||也。”有人却说:“三垂象垂示之多。”有人竟说示所从之|,象征着“恍惚有神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史载述着中华民族特质的认识论.儒家的认识论思想主体地支持了中国哲学大系.儒家的认识思想着落在人的主体性的发见和培养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其哲学认识论的早期使命预设.后来的思想发展,其倾重点投注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认知与践行上.这就建立起了人文特性的认识论.这一民族哲学特色,与古希腊哲学以自然宇宙为认知对象、宗教哲学以上帝、神、佛为认知对象的特征相参较,形成了独特的品格."天人之辨"的理性精神、知识与道德并进的价值意识、心性与义理同臻的主体资质,是儒家认识论的基本视域.  相似文献   

6.
追寻心灵的“真理之光”──对文化散文的审视刘谋一、概念的源起文化一词,古已有之。(周易)有言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代刘向(说苑·指武)中所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乃“文治教化”之义。而在西方,文化最早是指土地耕种...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哲学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当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的时候,有必要梳理中西两种自然观。以重新审视“天人关系”,重新定位现代“天人关系”,并求得“天人之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技术理性的过度张扬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要缓解这些矛盾。必须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尽管观点殊异,但实质上不同程度地肯定了人在自然界的“主体”或“中心”地位。在自然界必须也只能倡导以人为“本”,而要巩固人类的“主体”或“中心”地位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基础。提出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里,自古就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就是有情宇宙(环境)观。信奉龙神是中国有情宇宙(环境)观的起源;荀子的“天论”思想,代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智建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内在联系的正确认识的结晶。新近发展的生态学证明了中国传统万物有情的宇宙(环境)观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从生存论的纬度出发,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把自然看成是“人的无机身体”,而把人本身看成是“人的有机身体”,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存性的矛盾。人是通过实践方式、理论方式、价值关系、艺术方式来解决这种生存性矛盾的。从生存论的纬度阐释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危机作为资本逻辑全球扩张的结果,由于威胁到个体生命安全进而上升为全人类关切的话题,人与自然“双重异化”构成马克思生命观的批判逻辑。马克思生命观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最终价值目标指向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马克思生命观逻辑架构中蕴含的生态意蕴丰富了个体生命存在的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背景下,马克思生命观的生态意蕴价值体现在如下方面:关怀个体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自觉增强个体源于自然的美好生活体验;引领主体的绿色生产和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上海博物馆藏楚简《鲁邦大旱》释读上若干关键的问题,为《鲁邦大旱》全文的解读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研究。1.第2号简“女毋爱圭璧币帛於山川,政型与”后面残缺部分可以补“[德以事上天,其幸而雨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孔子]”。2.“殴吾子通命其与”的意思是“如果您重复命令的话,民众会随从您的”。3.“政型与德”的意思是“匡正刑与德”。4、“夫山,石以为肤,木以为民。女天不雨,石将焦,木将死。其欲雨或甚於我,或必寺乎名乎?夫川,水以为肤,鱼以为民。女天不雨,水将沽,鱼将死。其欲雨或甚於我,或必寺乎名乎?”是孔子说的话。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刘勰的观点十分明确,他是把全书的前五篇作为“文之枢纽”来看待的。而刘勰对纬书,从总体上说是否定的,为什么他仍把《正纬》列入“文之枢纽”,这是一个有争...  相似文献   

14.
《宗经》与《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詹福瑞《文心雕龙》的前五篇是书的总论,《宗经》为总论之一。《文心雕龙·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所谓“体乎经”,指的就是《宗经》。大凡研读《文心雕龙》的人,...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一段话主要是说明作家对宇宙人生的认识,为什么必须“入”又必须“出”的道理.其实,入与出的关系,并不仅限于此.在文学欣赏上,也有一个善入善出的问题,也同样充满着艺术的辩证法.文学欣赏究其本质,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也具有审美感受的一般特征.但文学欣赏又与一般的审美不同,一般审美是以现实生活中实有的客体为观照对象,而文学本身  相似文献   

16.
论沈从文的现代生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文学家和思想家,沈从文始终立足于关爱全人类的思维高度,在关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和思考着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种种问题。他以大胆而超前的意识突破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的烛照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神即自然”、“人与自然契合”、“爱有生一切”、“人与人关系的重造”等生态思想和生态观,表达出重建生态文明的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文经济学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中国人文经济学的构建和发展,一方面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发扬中国人文传统。中国经济学的科学方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的基本理念,而中国人文传统是中国人民通过观乎天文,观乎人文,彰往察来,显微阐幽,经数千年而形成的历史文脉。“春秋三事”是中国古代圣贤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的基本政治经济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合理利用天地之间各种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三件事,即正德、利用、厚生,并将“三事”统合协调,执中惟和,从而实现人民安乐,万世永赖。所以,正德、利用、厚生成为中国历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本文认为,“春秋三事”经马克思主义的现代阐释,并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结合,可以作为中国人文经济学构建的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18.
人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与“天文”相对应 ,其基本蕴涵是“文明以止” ;“人文主义”与“神学”相对应 ,其基本蕴涵为人取代神居于世界和价值的中心 ,高扬人的理性、自由、价值和尊严 ;作为“人文”与“人文主义”之价值依托的“人文精神” ,它从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追问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 ,并因其批判和超越的特质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人性向善的实践理性,是由天性向德性的提升。这种提升就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用人类文明的内在灵魂——人文精神滋润、教化夭下人。深入展开的公民道德教育应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凸现人文精神,使之不断增强活力、魅力和实效。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一个历史概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阐述,经过数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回顾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史,从历史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进行解读,理清马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理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