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正> 《呼啸山庄》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和它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一起受到了太多的诋毁。这大多是由作品的主人公希斯克厉夫引起的:他是一个“魔鬼”式的复仇狂,而作者显然又施与了他过多的同情。其实,我认为,诋毁的人们对希斯克厉夫太欠公允,而对艾米莉也太苛刻。  相似文献   

2.
小说《呼啸山庄》可谓英国文坛的一朵奇葩.作者艾米丽·勃朗特更赋予了男女主人公双重的性格.凯瑟琳在林顿带给她的虚荣和希斯克厉夫带给她的真实感受与快乐中徘徊,而希斯克厉夫经历了歧视、人性的压抑和爱情的背叛后,变成了采取极端的爱和极端的恨来面对他的人生的方式.正是男女主人公独具魅力的双重性格特征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资产阶级人类的不平等,也由此导致了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3.
同样是复仇中夹杂着的爱情,希斯克厉夫是为了夺回真爱而实施的复仇计划,而仇虎却是为复仇假借了爱情名义,本文通过两篇中外名著的对比,从二位男主人公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变化和扭曲,原来,兽性与人性的差距有时只有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形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啸山庄》中的希刺克利夫看起来象一个无情的、冷酷的、充满了仇恨与敌意的魔鬼或野兽。事实上,象其他人一样,他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出于对凯瑟琳不朽的爱情,而他的疯狂则是他那变得冷酷的被扭曲的心灵的反映。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小说揭开了资本主义的面纱,揭露了当时社会压迫和剥削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呼啸山庄》希思克厉夫和凯瑟琳的自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性这一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艾米莉.勃朗特所著的《呼啸山庄》通过小说主要角色的心理透视而体现的人性内涵尤显独特。现从人性的一面——自私个性的角度出发,剖析主人公希思克厉夫和凯瑟琳的自私性格,对《呼啸山庄》的主题提出一些不同以往的看法。《呼啸山庄》体现艾米莉对于自私是人性本质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6.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名作<呼啸山庄>通过描述两代人爱恨情仇交织的复杂情感世界,深刻地探索了人性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展现了第一代以希斯克厉夫为代表,第二代以小哈顿与小凯瑟琳为代表的主要人物所经历的人性丧失与回归的过程,抨击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对人性的摧残,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终将回归的坚定信仰.  相似文献   

7.
对《呼啸山庄》的评析,历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本文从小说人物形象的隐含意味入手,提出艾米莉&#183;勃朗特所塑造的人物是依据精神生活为脚本的,而非伦理道德观念。希思克厉夫和凯瑟琳的语言、行为、动作都暗示着人类的非人性素质,而洛克乌德和耐莉&#183;丁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则显示出现实世界的人性素质。这种人性素质和非人性素质的对立统一,其实就是文明社会中成年人身上所共同具有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双重状态。  相似文献   

8.
对<呼啸山庄>的评析,历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本文从小说人物形象的隐含意味入手,提出艾米莉·勃朗特所塑造的人物是依据精神生活为脚本的,而非伦理道德观念.希思克厉夫和凯瑟琳的语言、行为、动作都暗示着人类的非人性素质,而洛克乌德和耐莉·丁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则显示出现实世界的人性素质.这种人性素质和非人性素质的对立统一,其实就是文明社会中成年人身上所共同具有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双重状态.  相似文献   

9.
略论《德伯家的苔丝》亚雷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评论界对哈代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男主人公亚雷的形象的界定几乎毫无二致,认为他是魔鬼“撒旦”的化身,然而从人学的视角看亚雷是一个游走在罪与非罪、人与非人边缘,人性和情欲、天使和魔鬼集于一身的复杂人物。或者说,是一个有着多重性格、复杂人性的形象,不能以魔鬼来简单论定。  相似文献   

10.
魔鬼的诡计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但耗尽心力追求的,大多是远超过生存必需范围的事物。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那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的人性复归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啸山庄>的男女主人公希斯克历夫与凯瑟琳之间的关系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凌驾于有限的时空之上的,他们实则是一个灵魂.失去对方对他们而言无异于自身的终结.但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他们间的和谐关系只有通过死亡(先是凯,后是希),由代表他们青春化身的,身上流着他们血液的哈里顿和小凯瑟琳重新建立起来.这里肉体的死亡意味着精神的再生,庄园的毁灭之后是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2.
希思克利夫和仇虎分别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中国剧作家曹禺的三幕话剧《原野》中的男主人公。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男主人公的复仇故事、复仇目标和复仇心理以及复仇性质,指出希思克利夫的复仇虽然反映了身处社会下层的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反抗,但主要是出于个人恩怨;仇虎的复仇则超越了个人的恩怨,具有明显的阶级抗争意识。  相似文献   

13.
浅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的人性本质及其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刺克厉夫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部小说《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他的复杂性格来自他的复杂生活背景和经历,这些都与艾米莉自己成长生活经历极为相似。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在希刺克厉夫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由执着地追求爱情到无情毁灭对爱的追求,由刚开始疯狂的爱的复仇到人性的复苏,在希刺克厉夫身上显得那么的自然、真切,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呼啸山庄》是一部悲剧小说 ,女主角凯蒂和男主角希刺克厉夫生性不羁 ,他们藐视世俗的偏见 ,为了能够永远在一起 ,公然挑战社会的道德规范 ,但社会是残酷而强大的 ,它无情地阻碍了他们。凯蒂与社会调和 ,但她最后被葬送了 ;希刺克厉夫相信斗争与复仇能使他达到目的 ,然而他也失败了。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社会力量 ,并直接揭露了社会生活的真相。  相似文献   

15.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杰作,讲述了弃儿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对希斯克利夫的心理进行分析,解读他从复仇走向死亡的心理全过程,揭示了他复仇、自虐、自杀等歇斯底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即受死亡本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探讨《呼啸山庄》与《小城之恋》之间的超文本性,认为《小城之恋》产生于《呼啸山庄》片段的“二度”结构,它嫁接了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恩肖的爱情:爱的萌芽、爱的炽燃以及爱对他们的毁灭,并以此作为整部小说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从“人被抛到世界上”的角度切入,阐释小说《呼啸山庄》的外围结构(叙事结构)所反射的被放逐者的悲剧性生存境遇:在现实社会中,中心对边缘有一种本能的拒斥,边缘人受到中心权威的无尽压制,边缘人不得不面对这种现实,在反抗中,他们既颠覆中心又分裂自身。  相似文献   

18.
恶之花——论哥特式小说中的恶棍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特式小说中的恶棍形象是文学作品中的另类角色.<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力夫和<红字>中的罗格·乞灵罗斯的形象就是哥特式小说中恶棍形象的典型.其如狼似虎、桀骜不驯而又内心孤寂的形象与传统的现实理性和审美价值相悖,却给人们的心灵带来震撼,使人们重新审视社会浮华和道德法则掩盖下的真实自我,并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9.
《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和凯瑟琳的爱情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主要话题。本文从原型分析的角度,探讨了他们从相知、分别、重聚以及最终永久结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