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重阳性命双修的思想是在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其基本内涵包括性功和命功两个方面,具有先性后命的思想特点。在王重阳看来,实现性命双修的根本路径在于真功和真行双修双全,主张在真行的实践中要积善功、累德行以实现功德成仙的伦理追求。而这种功德成仙的追求只是王重阳性命双修的一个阶段。在功德成仙的基础上,王重阳更着重于修心炼性的内在功夫,倡导全真而仙的内在超越。全真而仙是王重阳性命双修的终极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与传统道教先命后性的观念不同,王重阳的性命双修思想注重在心底上下功夫,具有心性超越的特点。这种心性的超越打破了传统道教注重肉体成仙的藩篱,修仙主体由肉体转向了心性,确立了王重阳全真而仙的性命追求。  相似文献   

2.
以“先性后命、重性轻命”为核心的全真性命论 ,主要包括“性命双修”、“先性后命”、“性神命气”与“昼命夜性”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全真性命论虽然渊源于钟吕 ,但其“先性后命、重性轻命”的性命论 ,与钟吕及内丹南宗有明显差异 ,除受到儒、释、道三教影响外 ,王重阳与全真七子的内丹实践经验 ,也是这一差异产生的原因。化肉体长生为境界超越的全真性命论 ,不仅是对传统道教的变革 ,而且也是向先秦老庄哲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道教风水生态哲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恶化引起对生态环境理念的广泛关注。人们普遍认识到西方技术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后果转而向东方寻求智慧。道教因追求成仙得道、长生不死,重视生命炼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受到关注。道教风水是对道教生态理念的集中体现。道教风水以修炼成仙和传道布教为目的,以环抱有情为其生态伦理观,重视手足完全的身体观和逢凶化吉的转化观,这些漫溢着生态环境理念的思想,有可能对当今生态环境观念的探索提供新线索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医学的宗教化:道教存思修炼术的创造机理与渊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医学理论和养生实践宗教神学化,由健身疗疾、延年益寿的医学养生术演化出长生不死、飞身成仙的宗教方术,这是存思修炼术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内在机理;存思修炼术发端于老庄的守一养生术,结合医学理论、养生实践、神灵崇拜和神仙方术,历经《太平经》、《老子中经》、《黄庭内景经》和《上清大洞真经》而渐趋完善,由此确定了其重在养生和重在成仙的两个发展方向。本文对道教修炼术和神仙世界,以及道教炼养学的医学理论创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在人们对道教长生成仙思想产生质疑的背景下,东晋著名道士葛洪提出了玄、道、一的本体论,使道教神仙思想得到了本体论论证。葛洪高扬"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体精神,指出人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可以修身成仙。他还创造了形神双修的宗教实践,重视形体修为,以修神为补充,完善了道教的修行体系。  相似文献   

6.
从道教产生始,道教信仰的"仙真"形态经历了从侧重精神成仙到侧重肉体成仙,再到侧重精神成仙的三次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巧妙地合乎事物发展之普遍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道教徒追求的最高目标是长生成仙,这也是道教信仰的最根本特点。其内容一是生命长存甚至永恒,二则是能力的广大甚至无限。道教追求生命的长存甚至永恒实质上是企图对短暂的现实生命进行超越。其心理根源是人类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有限,从而对生命的短暂产生了悲哀和恐惧,对生命的存在产生了无限的眷恋。道教所追求的对现实生命的超越之形式不同于佛教追求寂灭的永恒和基督教追求末日审判的永生,而是在今世得到生命的永存;尤其是早期道教更以肉体的存在为世间最重要的事,以肉体的长生不死为追求的最高目标。道教的这种思想在其最早的经典《太平经》中即已被定为主调,《太平经》反复强调: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仙道诗与他求仙访道的体验以及对道教修炼道术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诗人求仙访道过程的展示,是对修炼道术的具体描绘,是对清静与超越的追求,这些都与当时道教中的上清派所追求的清静与超越是相通的,他们的思想理论的立足点都是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9,(6):17-19
长生成仙思想在汉画中的艺术构思是汉代人对人生生命主题的探索和思考。汉代人追求健康长生,而长生的最高境界是成仙、人死灵魂不灭,于是在墓葬建造中,汉代人利用线条艺术构思出了冥界长生不死的仙界。汉画像艺术构思中的仙界是长生成仙的天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仙界求食长生仙药的场景;二是祭祀、崇拜西王母等神仙,祈福辟邪,保佑长生成仙;三是借助龙、马、鹿、龟等仙禽神兽的特殊神性和云气车等神速便捷的交通工具升(成)仙长生。汉画像艺术构思的荒诞的神仙世界,都体现出汉代现实社会中盛行的长生成仙思想,表现出人们对长生不死的极度向往,幻想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满足的长生成仙的欲望在冥界中得到充分的满足,但这仍然是丰富多彩现实世界追求长生成仙的人文精神的折射。  相似文献   

10.
"养怡"作为古代养生思想的核心,可理解为培养自然平和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也以理解为向着修炼成超越物欲之累的怡然之境迈进。在医学和思想文献中,其表述偏于简括和玄虚,而在辞赋中则十分丰富、生动,尤其在如何才能怡然平和血气畅达方面,辞赋中表现颇多。曹操所说的"养怡"体现了道教的存思与导引等道教修炼方法,追求立功立德与求仙的统一。"养怡"作为颐养情志、关乎心灵超越的成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后人的辞赋创作中,形成了调节心态,超越世俗烦恼,以接近天理的自然之性养生的理念。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为善长生没有与其修炼理论融会的思想在理学那里最终得到完善和完成。宋代的许多辞赋展示了理学养气修炼与养生的情境,使"养怡"最终归之于厚德载物普济苍生的境界,达到了对医学中已有养生观念的消解和升华,成为古代养生理论的有力阐发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庄子“真人”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大宗师》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通过《庄子》全书的比读,可知真人是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材料来源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世贞与庄子的生命精神最为接近.但终因其过分重视个体生命,而未能臻至逍遥游的完美境界,最终心境扰扰不能莹彻.相应于其对庄子生命精神一生的坚持的是其文学主张上贯彻始终的性灵说,体现了王世贞对庄子诗学体系的继承.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起死》将庄子分为两半:一个是庸俗庄子,一个是狂人庄子。鲁迅批判庸俗庄子而继承了狂人庄子的精神。小说中道士庄子即是庸俗庄子的化身,汉子则是狂人庄子的隐喻。《起死》没有否定相对主义,只是否定了庸俗的相对主义。鲁迅以自己的视角对庄子进行了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14.
"澄怀味象"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学、美学命题。"澄怀"是对老子"涤除"、庄子"心斋"与"坐忘"的审美心胸理论的继承,其涵义体现了宗炳对艺术直觉特征的确定;"味象"的涵义则体现出宗炳艺术直觉思想的本体论,从而揭示宗炳的艺术直觉思想在中国古代艺术直觉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庄子》散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和奇幻的色彩中,充溢着生命的自由精神。从人格独立、本性保全、天人关系等方面讨论以《逍遥游》为代表的《庄子》散文中审美式的自由精神,进而阐发庄子的情感自由、精神自由和审美自由在现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庄的生命价值观是以"道"为核心,以自然和自由为鹄,以对自然之体认及与自由的契合为圭臬.在老庄思想中,"自然"不是西方所谓的实体性存在,而是一形容词,意谓自己而然,此自己而然的持有即是自由的朗现.它们是真善美的圆融统一,由此,老庄建立起一套以"法天贵真"为生命价值原则,"为善无近名"为生命价值方法和"原天地之美"为生命价值理想的自然与自由的生命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后期庄子学复兴,庄学著作层出不穷,而陆西星撰写的《南华真经副墨》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受明代中后期散文评点的影响,陆氏从文学角度对《庄子》的"三言"体例、篇章结构、文辞意脉等方面作了评点,尤其是在评点《庄子》文脉时,提出了"草蛇纩线""藕断丝连"等重要观点,对后来的《庄子》文学阐释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8.
庄子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历来为世人所重视,近年在庄子美学思想领域研究中多从基本理论、中西美学比较或文本释读方面进行研究.试从庄子审丑的角度来阐释庄子的自然美学精神,从而挖掘现代的审美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9.
嵇康两首《述志》诗,排比意象,寓物述志,表面写游仙、求隐,实质是求索咏志,既是对传统诗学言志精神的传承,又是对老庄、儒家处世方式的思考,展示了“雅志不得施”到“冲静得自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逍遥义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时期对逍遥义的探讨风行不衰,向秀、郭象的独化义理尤为出众,而支道林,作为一名释者,引佛学入玄学,针对向郭理论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的逍遥新义。他对向郭逍遥论的超越,和他的“即色是空”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