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冠礼是我国古代的成人礼。从冠礼举行前的筮日筮宾,正礼时的三加、取字,到冠者拜见国君、乡大夫、乡先生,都是围绕“青年成人”这一主题而展开。仪式既体现了对青年外在仪容举止的要求,也注重对其道德品行的训示,具有文明传承、伦理教化和人格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冠礼仪式流程设计合理、严谨、周密,有利于因时制宜地进行创造性继承和转化。其象征性符号和言语动作所体现的成熟的生命意识、个体与群体意识,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冠礼是传统社会男子成年的标志,古代礼仪系统的起点。冠礼源出远古部族时代成人礼,是古初成人礼经过自觉仪式改造和精神提升的全新生活仪轨和文化形式。《礼记·冠义》作为儒家礼仪释义文献的代表作,对冠礼所象征的"成人之道"进行了系统解说。古人所谓成人,是社会—伦理价值意义上的,亦是性体论意义上的,人之异于禽兽的礼义本质在其生命中的实现与彰显。成人更意谓成德之人,即礼义在人生命中的充分实现。儒家冠礼释义围绕伦理—政治维度、德性—修养论维度和形而上—性体论维度三个方向展开。通过冠礼释义,使其义理信念落实于社会礼仪活动,同时通过对其内涵的揭示和解释,使礼俗获得点化和提升,从而实现了生活哲学化与哲学生活化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诸多篇章包含着周人的家国情思。他们一方面享“家”之天伦,一方面卫“国”之忠诚。家与国具有同构性,周人家国精神在“礼”的规范下达到了统一。周人无论对家还是对国都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责任感,家与国之诗保藏着他们的赤子心和的爱国情,洋溢着他们对天伦的诗化追求和对国家精神的诗性阐释。  相似文献   

4.
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蕴藏着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目标、增强斗争本领、提高奉献意识的教育价值,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和耦合性。思政课教师要设置相应的专题教学,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真理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奋斗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  相似文献   

5.
把培养大学生成人意识纳入德育教育体系官汉蒙我国的大学生大多十八九岁进入大学,二十二三岁完成学业,是在大学阶段迈入成年的。因此,从整体上将大学生视为成人的一部分,重视和加强对他们的“成人意识”教育,使之树立起跨世纪的当代青年所应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正定型于经过创新发展之传统“国—家”形态。运用历史政治学进路进行比较性考察可见,“国家”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类型之别:西方类型无视甚至刻意否定家、族,中国类型承认家、族之合法性,以国—家兼容一体的结构和精神为骨干,形成“国—家”形态。它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屡遭冲击却顽强维系,晚近一百多年间又经历了家、国脱嵌-再嵌合的过程,其强大历史韧性要求我们将其理论化为自主知识体系之基础性概念:“国—家”肯定家对人的生存论意义,承认家、族的政治合法性与治理功能,“拟亲化”机制广泛存在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家内亲亲之情弥散于国中;“国—家”是有情意的政治共同体,其政治以人心为枢纽,其政府是全员的、全方位的责任型政府,更大范围的天下秩序以家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历史主动精神能够为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指明时代发展走向,树立自信自强意识,锚定人生价值方向。新时代青年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树立正确党史观,学习先进模范楷模,坚守初心使命,做到以“理”化之、以“史”视之、以“范”引之、以“心”驱之,在建立历史思维、树立历史自觉、增强历史自信中传承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核力量。历史主动精神提供给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所必须的科学理论、正向渗透、目标引领、现实导向与世界胸怀。  相似文献   

8.
担当是青年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青年的责任担当关系到乡村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伟大实践又为青年展现责任担当提供历史际遇。目前,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培育存在培育意识不强、培育的情感纽带不牢、培育的实效性较弱等问题,培育青年肩负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应从健全育人机制,提高培育意识;厚植家国情怀,涵养担当情怀;投身振兴实践,锤炼担当本领;健全保障机制,提升担当底气等方面全面培育和提升青年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9.
草根媒体提供了人人皆可参与的媒体平台,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优势,通过网络、手机、微信、电影等媒介夹带“私货”,开展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遭遇西方意识形态的战略围堵。为避免出现主流价值观消解的危险,应加强对“草根媒体”的管理和引导,建构媒介话语权,优化传播渠道,扩展宣传平台,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草根媒体”承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成为当前青年价值观教育和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与法家都有“政者正也”的表述,以“正”界定“政”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创造性表达,政治化为“正治”。先秦儒家立足于先王之道论“政者正也”,主张回归家国一体格局下“名正言顺”的礼制,并以家为基点涵养君主体正性仁的理想“正治”人格,进而以仁爱之“治人”推动礼制之“治法”,达成“天下一家”的治世。先秦法家则在哲学层面与道家接榫,立足自然天道论“政者正也”,强调“名正法备”的制度建设,引申出君主去私就公的理想“正治”人格,力图以公正之“治人”与赏罚必信的法治同频共振,达至“天下公平”的治世。两种不同的“正治”主张是先秦儒家和法家面对礼崩乐坏的时代困局所作出的不同回应。以辩证的思维继承儒法通而不同的“正治”主张,对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仪式中的暴力与牺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暴力作为一个文化主题长久以来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和文明的传承,当今更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紧张话题。然而,在暴力“一剑双刃”的品质中,人们对诸如暴力的体认,对暴力形式和内涵的认识以及在暴力的工具性使用等方面,尚未充分厘清。人类学及文化研究对暴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在许多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见解,尤见于仪式理论中。本文试图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考释,以经典民族志为依据,对暴力的意义、仪式中的暴力和牺牲的作为进行梳理和阐发。  相似文献   

12.
《仪礼》与礼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历代《仪礼》研究,重申《仪礼》作为礼学研究核心经典的学术地位。学术研究应在礼乐文化的视角下关注《仪礼》的整体性特征,以《仪礼》的礼例研究方法作为礼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将对二者的研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礼"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学术界对它的解读或基于文献学的考辨,或立足解经式的探究,都为寻求"礼"的"源"与"流"提供了一个基本途径."思想基因"借入儒学研究①,无疑是解释方式的新尝试,把"礼"看作是儒家的"制度基因",似乎给人一种附庸"现代"的意味,缺失了原初"古典"的意义,那么寻求"礼与制度"的可能性关联就成了立论的基点.本文立足对"制度"这一现代政治学概念的引借式分析,来探讨"儒"礼"在发展中所彰显的"制度性"演变,解决对"礼"进行"制度化"分析的质疑,为中西哲学(或思想)存在着"家族相似性"提供一份佐证.  相似文献   

14.
布依戏是布依族民族民间的特色戏剧,其存在不仅与布依族的民歌、舞蹈、民间文学及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也与布依族的民族民间信仰密切联系,因此可以说布依戏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本文以“过渡仪式理论”分析布依戏神圣空间的构建,以及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转换、沟通,从而实现布依戏的神性和世俗性的意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布依戏不仅仅是戏剧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布依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并且在布依戏中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构建的神圣空间来传递布依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所以布依戏是一个娱人娱神的戏剧,这也是它有别于传统中国戏剧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5.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成人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结合容格有关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学理论,对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作了新的解释。文章在确定成长小说与成人仪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小说的母题、原型、结构、人物,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含有成人仪式原型结构的成长小说。整部小说通过哈克的象征性的死亡与再生、出航与回归,充分地表达了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自世'与'他性'的冲突。小说的结局反映了作家面临上述冲突而作出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丧祭之礼是古代华夏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礼学思想所关照的核心问题之一.<礼记>在对丧祭之礼的阐释中贯穿了精湛的学术思想,弘扬了儒学的人文精神.儒家认为丧祭之礼应注重情感因素而不必过分看重礼仪形式和礼品的丰厚;强丧祭之礼具有弘扬美善道德之作用;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最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7.
詹姆斯·乔伊斯本人把《都柏林人》看作是为爱尔兰写的一部"精神史",试图"通过童年、青年、成年以及社会生活这样一个顺序来全方位地展示爱尔兰社会的精神症结"。正是以乔伊斯的这一言论为基点,国内外学者从现代主义角度、精神瘫痪或顿悟、女性角度、宗教、社会背景、美学、文体风格或叙述艺术等多个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中的一篇或几篇进行解读和研究,为全面理解这部作品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尝试利用社会人类学的通过仪式理论对其童年篇进行一个全新的解析,旨在指出童年篇对整部系列小说行文结构及主旨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西礼仪之争是海外汉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因为它曾给中国打开了通向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同时论争双方在欧洲发表的大量介绍中国的文献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本文主要梳理了礼仪之争的不同阶段,使我们对其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并探讨了它在中欧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彰显其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礼”属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春秋时期社会的失序决定了孔子特殊的重礼情结。顺应春秋时期的礼治思潮,孔子寄希望于礼治秩序的重建,试图通过个体的理性自觉实现境界提升,由个体之“仁”重建理想的礼治和谐社会。孔子的省刑或无刑的主张,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情怀,与其后来的法家有不同的思路,其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构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福泉阳戏是一种戏,在演出这种戏时有许多仪式,或者说阳戏演出就是由仪式构成的,在举行这些仪式中有许多象征动作与意义,本文对福泉阳戏的仪式与象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