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新哲学体系的起点,不是“物质”,而是“现实的人”。这是马克思新哲学面临的根本任务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所规定的,也是马克思新哲学的研究方法所要求的。马克思所理解的现实的人,是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共同产物,必须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去把握其本质。作为马克思新哲学体系起点的“现实的人”,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的范畴按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结构而组成的范畴群。  相似文献   

2.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核心范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对传统实践哲学,即道德实践的继承和超越。把握道德实践的渊源、发展及其特征,既是正确把握马克思实践范畴真正内涵的基础,也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不只是马克思在一般意义上借用费尔巴哈主宾颠倒的方法,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简单的逻辑否定。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点,需要从一个宏观的历史发展视角去把握。除了从历史发生学的维度理解马克思以时间在先的逻辑层面提出的这一观点外,还应该看到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中的研究成果,同时也需要梳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从研究成果和思想发展的维度去解读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点。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点的内涵,以及这一观点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对指导处理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各方面发展关系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中“人的生成”范畴是理解此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理论文本的疏理,旨在说明“人的生成”范畴既是马克思早期人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确认历史主体性原则的重要观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颠倒”,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把握世界方式的颠倒、对“从天国降到人间”的颠倒、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颠倒。这些颠倒从根本上说是从解释世界的逻辑到改变世界的逻辑,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6.
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视角考察,马克思认为,由“个体构成的群众”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于是便立足于“现实的个人”,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群众观的批判,为建构马克思群众哲学提供了科学的逻辑前提,开启了马克思群众哲学的逻辑起点,并运用阶级和阶层分析法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的群众展开划分,发现“人民”是革命的根本依靠力量,赋予“人民”是马克思群众哲学逻辑主旨的鲜明意蕴,进而又围绕着每一个人都彻底解放,在对“自由人联合体”的探索中,走向了马克思群众哲学的逻辑归宿。马克思群众哲学的这条认识理路,内在地包含着从“现实的个人”到“人民”,再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分析路径。准确把握这一理论进路,不仅对于进一步开辟唯物史观研究新视角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彰显新时代人民主体理念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人类自由”的总体把握,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的自由、“个人的自主活动”、“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等多个维度。这些不同的维度可以总结为两个层面:哲学人类学视域的人类自由和作为历史范畴的人类自由。马克思在评价历史进程时所采用的自由概念,不同于他在哲学人类学中所阐述的自由概念,哲学人类学的维度侧重于自我实现,历史范畴的维度侧重力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将旧唯物主义改造为革命理论的哲学成果,也是马克思扬弃旧哲学的最终哲学样态。在唯物主义历史化的过程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辨识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中自然科学的直观和最高的直观构成的二重性的直观的逻辑优先性,全面批判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与实践主体之间的矛盾。通过揭示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的真实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不仅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论停留于抽象的人的概念,更是以高级的哲学直观超越了直观范畴,从而建构起生产逻辑有机介入的实践范畴,使得直观本身在历史化了的唯物主义中获得异质性重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的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范畴。“现实的人”作为历史范畴,至少包括实践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历史性等特征。它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共产主义学说的前提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探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阐释马克思思想本身及其所揭示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生成发展的历史图景,虽然难以避免相关研究者的“视差之见”,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某种“外部反思”或“思想熔断”现象,但正像人既是“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又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一样,“具体总体”地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理应持有的思想态度和逻辑定位。因而,应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变革的基础上,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思想与现实相关照的“历史的内涵逻辑”,以及文明反思、社会批判和人性革命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及其方法论原则,对马克思“人的观点”“实践观点”“社会观点”“发展观点”予以具体总体的把握,揭示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思想整体性与具体性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与继承传统哲学中创立,在批判与反思来自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的僵化、教条化的理解和运用中完善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热潮在世界范围内一浪高过一浪。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  相似文献   

12.
人文关怀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的宗旨。但国内外肯定马克思文化批判逻辑存在的学者总是囿于青年马克思的视角,这种理解看似肯定了马克思,实质误解了其文化批判逻辑的根本性质.我们认为,马克思的文本中存在前后两种异质的文化批判逻辑:一是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性质的,是不成熟的;一是1845年哲学变革之后逐渐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批判。本文从文本出发梳理出属于马克思本真的文化批判线索,并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中透视两种文化批判的方法论特质与效应,以期对马克思哲学的文化维度做出厘清。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领导哲学的理论风格及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领导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元哲学在领导活动中的具体化应用,是对毛泽东领导哲学的继承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内涵。其理论风格主要体现在以民为本的利益观、实事求是的实践观、开拓创新的运动观、统揽大局的战略观和尊重人民首创的群众史观上。邓小平领导哲学对当代领导活动中的科学决策、民主监督以及效能评价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核心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全球传播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发展相统一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这将为后工业时代全球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新的哲学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学循环与超越的追问,要正确处理真理的必然逻辑和偶然逻辑、分析逻辑和综合逻辑、先天逻辑和后天逻辑的内在关系。西方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到当代都没有真正解决之,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把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作为解释学循环和超越的逻辑出发点;对理论与实际进行多视界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学循环和超越的合理路径;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学循环和超越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贡献,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毛泽东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诸多原理进行了丰富和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机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从而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同时也使中国的传统哲学和国人的思维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了无穷的智慧魅力和理论威力。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边界的讨论,不能不涉及到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理论,从讨论的情况看,许多人仍然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存有误解.其实,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性之所在,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人本主义.但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以人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和性质.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方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重建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希望本体论和实践一元论一步步地冲击了传统体系的自然本体论,一重重地阐发了马克恩哲学的原本精神;我国哲学改革中提出的社会关系本体论、理想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从不同侧面阐发了马克思哲学的丰富思想。所有这些,经由实践本体论的提炼和综合,使实践本体论成为最富成果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重建理论。  相似文献   

19.
青年卢卡奇批判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科学主义的实证论式的解释模式,形成了以“总体性辩证法”和“实践”为基础,以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意识批判为核心内容,以捍卫人的价值和自由为基本价值趣旨的文化哲学。青年卢卡奇的文化哲学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原则,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代表作,《大众哲学》不仅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先河,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且还在认识论等方面为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作提供了经验借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大众哲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新启蒙运动”的前驱,它的成功经验为当前在新历史的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益的范本和重要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