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界对古汉字通假(假借)的界定认识不一。本期三则关于汉字通假的“补白”系就目前国内有关权威性的工具书中有关通假字列条例释及名家在注释古籍时对有关通假字的认定加以集释,以助阅读、研究古籍和对通假字的深入探讨。(原朴)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古汉字通假(假借)的界定认识不一。本期三则关于汉字通假的"补白"系就目前国内有关权威性的工具书中有关通假字列条例释及名家在注释古籍时对有关通假字的认定加以集释,以助阅读、研究古籍和对通假字的深入探讨。(原朴)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古汉字通假(假借)的界定认识不一。本期三则关于汉字通假的"补白"系就目前国内有关权威性的工具书中有关通假字列条例释及名家在注释古籍时对有关通假字的认定加以集释,以助阅读、研究古籍和对通假字的深入探讨。(原朴)  相似文献   

4.
通假字是在汉字发展中形成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它遵循的一条原则。方音引起的“声转而字异”是声近通假的原因。正字与假借之间存在多元形式。“避讳”与“形近而误”,皆不属通假之列。研究通假现象,对阅读古籍,探讨汉字的演变、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区分假借和通假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借和通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第一 ,假借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假则是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 ;第二 ,假借字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不同 ;第三 ,假借字的本字和通假字的本字不是同一范畴 ;第四 ,假借字与本字和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不同 ;第五 ,阅读古籍过程中 ,假借字不会造成障碍 ,通假字则会造成极大障碍。因此 ,我们必须明确假借和通假所指的内涵和外延 ,区分二者  相似文献   

6.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7.
音近能表示同一概念的异体字是通假的一种。通假字是阅读古籍较大的文字障碍。彻底认识并解决这些由声音关系形成的异体字,对扫除阅读古籍中的文字障碍是十分重要的。过去的声韵学家对通假字的研究,多侧重于名物等实词方面,对于表现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8.
论通假     
通假是指在古代书面语言尤其是先秦两汉古籍中,普遍存在的音同音近的文字替代的一种现象.自清代至今,研究文章和著作虽然很多,但学术界对通假的一些理论问题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笔者尝试对相关问题,如通假产生原因、通假字与古今字、通用字、同源字、异体字等的区别,谈谈个人看法,从而提出通假界定范围.  相似文献   

9.
谈通假字和古今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在全国《古代汉语》教材和有关论文中,很多人都强调要区别通假字和古今字,如果不加辨别,就不能阅读古书云云。他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区别通假字与古今字。其一,从时间上说,古今字的产生是有先后的,而通假字是同“时”的产物。前者,他们举“反与返”等为例,后者,他们举“蚤与早”等为例。其二,从字音来说,古今字的读音必须相同,通假字的读音相同相近。前者,他们举“匈与胸”等为例,后者,他们举“炎(阳平)与焰(去声)”等为例。  相似文献   

10.
通假是先秦古籍中普遍现象,后世后用通假多是因袭,通假与假借是两个性质,音同近是它们共性,本无其字而造叫假借,本有其字而用是通假;通假字读音一般读被通假字音,通假字分类主要从音形义着手,通假字辨认主要从音上,还有文献证明。  相似文献   

11.
清人俞樾说过:“读古人书,不外乎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而三者中,通假借尤重”(《上曾涤生书》)。即以今天的古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来看,他把“通假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从目前的情况看,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尚无明确的统一标准。在古文阅读和古汉语教学中,常出现两者相混的现象,现今的中学  相似文献   

12.
一种特殊的通假字--兼论通假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家皆认为通假是古书中音同或音近的字之间的临时借用,但是笔者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通假字并非临时的,而是具有长期性、永久性的特征。因此认为通假的定义需要进一步完善,通假的划分不应当依据时间而应该依据读音和意义而定。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籍中,通假字的运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仅《史记》一书中就出现通假字数千处,通假字五百多,本文就《史记》中的“多字一通”现象,分门别类地予以例举和阐释。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读若”作用类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传统认为“读若(读如)”的作用是注音偶或说明通假不够全面。本文经过对《说文解字》750个读若字中一些字的分析,发现“读若”有5种作用:说明同源字、说明异体字、说明古今字、说明通假字、为被释字注音  相似文献   

15.
通假五论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清人戴东原说:“六经字多假借。”近代学者钱玄同亦云:“周秦诸子、史记、汉书、汉碑等等,触目都是假借字。”可见,古籍韵整理与训释,是不能撇开通假字的。清代学者朱骏声还曾认为:“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说明认识通假,更  相似文献   

16.
说通假     
通假就是古籍中同音字相替代的现象。古书中文字多通假,先秦典籍中通假现象尤普遍。据专家们研究发现,早在甲骨文字中,这种现象就出现了。千百年来,它成为人们阅读研究古籍的一大障碍。因此,研究、掌握通假字产生的原因,规律及其使用对于阅读研究古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杨春霖先生主编,赵仲才、王应凯编著的《实用古代汉语教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系自修大学中文专业教材,该书编纂精细,程度适中,材料翔实,观点明确。书中第二讲“字义和词义”一节中,编者打破惯例,未采用古今字的提法,而是把古今字归入通假字中,其理由是“先秦或以后的古书里,同一意义上的古字和今字互用的现象,也用‘通假’这一概念去解释,以示统一,比较方便”。我认为,这样的提法,不仅理由不充足,而且混淆了古今字和通假字之间的区别,无论是从二者产生的途  相似文献   

18.
古书经钞录翻刻,易滋讹舛,其义难通。然古人用字多通假,亦有字本不讹,后人因不谙通假而误判为讹字。明人刻书,每有臆改之失,近年排印古籍,亦偶见此病。曩读汉魏六朝碑刻及金石文字专著,见碑中有通假字,有俗字,亦有讹字。而判通假字为讹字,虽学者通人亦复难免,征例考订,往往后出转精,因摭记通假字之可于先秦两汉古籍中取得互证者,以为校读典籍之助。一日,从前辈某先生游苏州之网师园,额题“纲”师园,先生诧曰:岂非“网师园乎?余举汉唐碑刻中网省作冈(曹全碑)、纲(褚书圣教序)之例,以证额题不误。先生莞尔,并怂恿整理碑刻中之迎假字以飨读者。盖书经翻刻,殊难  相似文献   

19.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古代汉语里的一对常见概念,但在现今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中,对二字的界定和分类比较混乱,尤其是在中学教材中常常以“同”混淆两者的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不可以仅用“同”来简单诠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假,假者,借也。通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假借一同音(或音近)之字,表示与之本无甚并联之另一字之义。换句话说,由字音作媒介,使两个字在原义上沟通起来,由借音而借义,通假字是本字的“代用品”。△既有“本有其字”的通假,又有“本无其字”的通假。前者是正体,后者是变格。不用本字而用通假字,事情发生在同一历史平面上。“本无其字”的通假,是先假借古字,后造其表本义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