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当代德国民族主义理论基于自身理论框架,在对近代德国民族精神形成过程的研究中,将德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文艺作品作为其理论支撑,遮蔽了该时期文艺作品背后的美学基础。实质上,德国古典美学基于对历史意识的建构,通过对东方的审美想象,最终确证了德国民族精神形成的合法性地位及其路径。德国古典美学与民族精神形成间的理论关系,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德国古典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形成理论关联,为中华美学精神提供重要的西方美学资源,另一方面基于美学与历史思维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对中国美学与民族政治共同体间的正向关系予以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席勒将形式与心理结合起来,创造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形式心理美学。他主张以审美假象为特性来认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形式的审美作用,主张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以形式的普遍性克服内容的特殊性,并通过悲剧心理阐释了自己的形式心理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环境美学研究已经明显地扩展了审美理论。环境具有交融性、包容性、动态性等特征,它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比体验艺术时更直接、更有力的欣赏体验方式。这种新观念既对艺术欣赏提出了挑战,也对审美理论提出了挑战,促使我们重新反思传统美学中的审美静观说与审美无功利概念。环境美学能够作为一座桥梁,将审美欣赏的传统形式与其他领域的审美价值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自然美学、环境美学和艺术美学能结合在相同的理论框架中,那么我们就必须发展一个充分开放的结构,既尊重三者各自独特特征,又适应各个领域,从而重新改造美学学科。在对审美欣赏的尊重中,我们能够尊重地球及其所有栖居者,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因而走到了一起,美学与伦理学也因此而达到了根本契合。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西方美学三大主流之一的自然美学(包括后继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对如画的极力批判,揭示了后者对前者所构成的理论挑战。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对如画的认知是纯然的误判,如画既是一种自然审美经验、西方美学中介于优美和崇高之间的第三范畴,也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其美学内涵是从"自然美必然显得像艺术"的角度揭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同一性。如画作为当代西方自然美学的一个理论挑战,揭示了自然美学的理论误区和思想盲点,对国内外自然美学在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问题上的思考,以及自然美学的体系性建构乃至当代美学的重建都有重要的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5.
"连续性"是环境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连续性"一词源于杜威美学,杜威以"经验"为核心概念,批判了传统的二元论哲学美学,试图建立一元论的哲学美学体系。在《艺术即经验》中,杜威从人与动物、有机体与自然的连续性出发,提出要恢复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伯林特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连续性"理论,对环境一词进行了全新阐释。他进一步批判了杜威所反对的审美无利害及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鉴赏的参与模式,并将这种自然鉴赏模式应用到对艺术、日常生活景观的审美探讨中,发展出一种全面的参与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将花园作为自然与城市之间的符号,对花园、城市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哲学分析,其实质是将美学理论与当前城市与环境的现实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本文以自然美学、城市美学和环境美学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三种不同文化中城市的实地考察,凸显了当前环境美学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美学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浪漫派是 1 8世纪德国文学艺术和美学的重要流派。早期浪漫派是耶拿派 ,后期浪漫派是海德堡派。在美学上 ,耶拿派浪漫主义美学对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更具有影响 ,它为浪漫主义美学制定了一系列美学原则 :1 .诗化和宗教化原则 ;2 .崇尚非理性和无意识 ;3.反讽说和包罗万象的诗  相似文献   

8.
荒野审美意识从自然审美意识中剥离出来并孕育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对荒野的审美欣赏源于古代。中国古代山水诗和山水画的艺术实践活动,物感说和"江山之助"的理论总结,在自然审美中包含着荒野审美的丰富内容。西方工业革命带来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重要新变,就是自觉的同时伴有感伤和怀旧色彩的荒野审美意识开始萌生。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创作及其美学总结成为荒野审美意识的直接理论来源。20世纪的大地伦理学、非人类中心环境伦理学、肯定美学等,推动了荒野审美意识理论建构的逐步完善。荒野审美意识研究是推动中国当代美学向前发展的重要理论生长点,对于我们更为诗意地栖居于中华大地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美学的诞生是一个在艺术、哲学、政治三者之间混杂的存在。但长期以来,美学的主要危机在于,它几乎一直被作为自律性的艺术理论而备受指责,而其与西方现代性筹划之间的混杂关系也多被视作政治浪漫派的乌托邦梦想。因此,现有的审美政治思考一般以“美学”作为反向的起点,其中,以韦尔施为代表的认识论美学、以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的否定美学、以审美意识形态批判为基础的后现代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构成了“反美学”的主要路径,同时也形成了审美政治的几种基本关系模式。近年来的回归美学的思潮,再次将美学推至浪漫主义和哲学美学的原生性场景,一种以平等为核心的审美共同体视域将成为审美政治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导论 艺术哲学、自然美学或环境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已经成为今天美学的三个主要的分支领域。美学领域出现的这三种突出的理论,与当前人们面临的主要审美困惑有关。标新立异的艺术实验,导致人们无法确定究竟什么是艺术,于是有帮助解决这方面困惑的艺术哲学的兴起。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旅游休闲的发达,导致人们思考如何评价自然的审美价值问题,于是有了自然美学或环境美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11.
对肯定美学的论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肯定美学对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均极有价值,然其自身尚不成熟.艾伦·卡尔松为肯定美学提供了三种证明,即适当性证明、范畴创造证明和综合证明,是对肯定美学独特、系统和富有启发性的说明.这是从认识论角度解决价值论的尝试.以认识论解决价值论问题本身存在逻辑困难,卡尔松的三个证明亦均嫌主观,故而并木成功.立足当代环境哲学,生态学证明论证整体自然之审美价值,内在价值证明论证微观自然对象之审美价值,二者结合,正可构成关于自然审美价值根源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赫尔德与狂飚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飚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的美学纲领制定者是赫尔德。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历史主义的系统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人民性,人道精神和浪漫精神。他对于康德美学的批判,他对于美和艺术的研究的唯物主义基调和辩证精神对18世纪德国古典现实主义具有巨大影响,他的浪漫主义美学精神对于德国浪漫派也有重要影响。赫尔德和"狂飚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在一系列美学问题上都具有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学意义上“畅神”说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 ,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 ,经历了“实用”、“比德”到“畅神”的历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 ,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 ,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畅神”自然审美观 ,强调心与自然相接 ,人与自然和谐 ,影响到中国美学 ,是情景交融、心物感应、物我合一这些富有中国民族特征美学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国外生态美学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生态美学具有自己的理论渊源、发展过程、理论形态结构和研究方法.它既与环境美学有联系,又有区别.国外生态美学新范式彻底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模式,不仅注重环境的和谐、有序和规律等对人类感知有利的美学因素,也注重生态系统中的不和谐、变化、非平衡的审美因素,从而使它初步与环境美学切割开来.国外不少生态美学研究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探讨人们对生态的审美体验.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汉画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及其铭文等的合称,是出土汉代文物中的瑰宝,蕴涵着古人的生活方式、环境观念与审美趣味,深刻地反映了他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这一环境美学基本问题的理解。汉画显示,具有神性的自然培育生命,肯定和支持人的生存生活,针对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它会以灾异、殃咎的方式进行警示和报复。他们对环境美的理解可分为三个层次:适宜生活和居住、有利于人实现愿望、让生活在其间的人们产生快乐的情致和幸福感。汉代环境美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生活中审美,二是审美与功能相统一,把生活环境建成可用可赏的景观工程。这种建基于生活欣赏活动之上的环境审美模式,是对西方现行环境审美模式的重要补充。不仅展示了古代环境美学的理论高度,而且还深刻地触及了当今环境审美的理论困境,对于当今环境美学的思想体系构建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20世纪之交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学在融中西古今而直面民族现实的理论探索中,创化了既不同于西方经典理论美学又区别于中国古典伦理美学的人生论美学传统。这一民族化传统以审美艺术人生之统一为标志,突出了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的统一、真善美的贯通、远功利而入世的诗性价值指向,建构起审美活动、艺术实践、人生践履三维交融的大审美大艺术大人生的诗性情致。这一民族审美传统的确立为中国美学民族思想体系的建设和民族审美精神的化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美学研究要想在本世纪创出中国的特色、实现本土化的学术建构,显然不能固守西方的传统,但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中国美学研究更不能固守汉族美学的传统,而应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的视野,必须加紧研究少数民族的审美理论与实践,使汉族美学与少数民族美学相结合,使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多民族、多元审美文化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活动,对于建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学科,完善中国美学学科体系,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和谐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环境美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环境美学的时代背景是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与人的审美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环境美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自然美学、环境伦理学和景观美学。环境美学旨在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它的兴起是对传统美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卡尔松明确提出环境美学涉及的两个重要问题是“欣赏什么”和“怎么欣赏”。结合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日常自然审美经验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人们在选择自然审美对象时不仅需要敏锐的身体感知,而且也受其情感、经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审美方式并不是单一的静观无功利模式———对象模式,而是混融性的审美模式,包括景观模式、参与式的自然欣赏模式等。明晰了“欣赏什么”和“怎么欣赏”的理论实质,我们会发现人类的日常自然审美行为既体现出人类获取美感的合理性,同时也蕴含着影响生态环境的某些危险性。我们应该吸收借鉴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更应审慎地选择我们欣赏的对象和欣赏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自然界本身具有的特性,也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和完善人类自身的能动过程。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使马克思主义美学有了实证的基础,消解了西方理论视野中美学只存在于精神世界的虚幻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类学材料的支撑。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审美人类学相互交融,为研究中国多重语境叠合下的审美、艺术活动提供了切合的框架,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