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从互文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介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译文与原文被看作互文关系.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在互文性空间对互文符号的价值作出评估,决定其在互文阅读与表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译语文化空间构建类似的互文网络,这一过程与译者的主体性密切相关,因而译文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译者的主体介入痕迹.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律典籍英译之始——小斯当东《大清律例》英译本使西方首次较为全面地认识了中国的法律。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小斯当东多重的角色身份、强烈的意志性、特殊的社会语境等都影响着他的英译行为,使他在译本的显性副文本和隐性副文本中都留下了“意志性”译者行为的痕迹,表现出译者深受“东方主义”影响、在译文中彰显“社会人”译者权利、迎合西方读者阅读与“想象”等行为特征。鉴于此,提出中国法律典籍翻译实践规划,期冀实现中国法律典籍英译“求真”和“务实”的合理与平衡,以促进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提升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翻译研究转向更为广阔的"文化转向"视角的翻译研究背景下,安德鲁.勒菲弗尔论述了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形态三个要素对翻译的操纵。中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所译的《幸福之路》从出版至今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在细读译作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寻到译文为意识形态所操纵的痕迹。在译者对原文进行"改写"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的操纵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影响甚至左右译者的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4.
译者的双重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文学翻译中译者与译论,译者与原作,译者与译作以及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多元关系都证明了译者具有双重性,并充分体现了其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在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译者自身的翻译动机、双语水平、个性素养以及其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与时代背景等。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对译者立场的研究为数不多,法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贝尔曼在其《翻译批评论:约翰·唐》一书中提及译者立场。他强调,批评者在批评一部译作时,首先要考察译者立场。本文拟考察近代来华传教士口译活动及口译活动之外的译者立场,其立场大致可分为:传播宗教之立场、帝国主义立场、传播西学之立场以及传播中国文化之立场,以期待彰显其立场,为译者立场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外宣翻译中译者发挥主体性,以实现目的语读者对原文以及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最佳理解的目的;但其主体性的发挥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在翻译材料的选择和翻译过程中得到体现的.译者的主体性既有其独立性又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译者要适度发挥其主体性,避免走向两个极端.  相似文献   

8.
"作者死了"解构了原文的中心意思,意味着译者作为读者在对原文的解读与译文的建构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译理论中由"译者施变",译者是翻译主体,译者活了。不同的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要通过对原文的异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目的是让译文进一步接近纯语言,因此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限制条件是纯语言。而变译理论中,译者主要通过对原文的归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目的是让译文能高效地传达信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要受读者制约。  相似文献   

9.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会体现出主体性,但是其主体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权力话语就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制约因素,意识形态、社会历史、伦理观念等权力话语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和操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译者主体性是权力话语操控下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译者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其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选择源语文本和制定翻译策略的过程中得到体现。本文讨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通过对比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的四个典型译本,分析了译者的主体因素诸如个人经历、学历背景、个性喜好、语言能力等对译品产生的影响,进而论证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免要受到其个人主体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译者的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使译文的思想内容、文体风格乃至读者感受等诸方面与原文完全一致。然而优秀的译文仍然给译者风格留有存在的空间和价值。译者应该在不影响原作思想内容和整体文风的前提下 ,各显风采 ,自成一派 ,以增添译文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法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法律翻译的特殊性,译者在翻译法律法规过程中一般都处于"隐身"的地位,其主体性甚少有人提及。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对译者在法律翻译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行探讨,认为译者的主体性问题是法律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试图通过对海明威《雨中的猫》的原文和曹庸先生的译文的对比,从翻译的特殊 视角,运用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来探讨海明威《雨中的猫》的翻译中译者的 角色,指出曹庸先生在翻译海明威《雨中的猫》的过程中选择了异化的策略,从而在形式上 使译者的角色得到了彰显。笔者尝试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对曹庸先生的译文中某些异化译法 予以归化翻译,继而提出归化的译法虽然在形式上是"译者的隐身",但是在翻译的过程和 译文的内容上却使译者的角色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14.
围绕译者的创造性,首先从翻译主体性研究展开,讨论了翻译主体间性产生的必然性和重要理论价值.主要探讨了主体间性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重要的翻译主体展开来验证主体同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讨论主体间性对译者创造性的制约,发现主体间性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也为译者创造性的度寻找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译者的研究不再停留在从语言层面来评价其译作的得失,而是从文学、文化层面来评析他们的文学、文化贡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再被看成是对原作不负责任的改写,而是其个人经历、自身的双语文化能力、翻译动机、时代背景等因素对其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寒山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寒山所创作的诗作,自从被译介到美国后出现了多个版本。而在众多的英译本中,加里·斯奈德的译本最为成功。在翻译寒山诗时,加里·斯奈德的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从对译本的选择、译本的理解、译本的表达到译著序跋无处不体现了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翻译目的层次性谈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根据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要依据文学翻译目的层次等级性划分,来举例说明文学翻译的目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从而证明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任意的,而是由文学翻译的目的层次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张谷若对《还乡》的翻译为个案,运用操纵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试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探索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下的译材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说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被动性和主动性,提出应该充分肯定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由解构主义主导的译论忽视了实际的翻译发生过程,在将译者主体性推至极端的同时也导致了翻译本体论的沦落。本文立足实际的翻译活动,以主体间性为依托来建构译者的主体性,指出译者主体性实际上是不同翻译主体之间对话、碰撞而达致共识与融合的结果,是一种在框架规约下的自主发挥。这种认识克服了解构主义语言虚无论的局限,为后解构主义时期译学的本体构建作出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译者的身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它的定位对翻译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论文试图通过对著名汉学家、翻译家霍克斯所翻译的《红楼梦》的译文分析,解构其译者身份的第二自我——"他我",以期对翻译研究——特别是对《红楼梦》的翻译研究产生一点启示,促进中西文化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在英语文化圈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为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个方面探究李商隐诗作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作的内在本质,是中国古诗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意义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