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对传统的批判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大历史特征。坚持民主革命的政治立场、弘扬个性、顺应立宪共和的客观要求,是“五四”文化批判的合理诉求,也是近代中国知识革命基本特点的体现。学术与政治的矛盾、政治规范与伦理规范的矛盾,决定了“五四”文化批判的内在紧张关系。在探索真理、推进民主和输入外来文化方面,应当继承“五四”而又超越“五四”,以形成自由、理性、法治与民主的新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朱献贞 《齐鲁学刊》2005,1(6):93-96
新旧道德转化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课题,也是新文学表现的一个核心。五四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敏锐地发现,是吃人的“忠、孝、节”儒教三纲支配了“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他们一方面激烈地批判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三纲五常,意欲彻底铲除家族道德伦理的根基;一方面积极地吸纳西方现代意识,重新构建“以个人为本位”的新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以“平等、自由、独立”为“大原”,以“幼者、女性和人”为本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五四”的重读,就几个有关“五四”的敏感话题发表了看法,对以下观点作了详尽的分析:所谓“五四”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所谓“五四”在文化上的“欧化”倾向严重丧失了“民族主义”的立场;所谓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期的文化失范、价值无序、道德失落等问题是由于“五四”对传统道德的批判过了头;所谓“五四”在社会革命和政治经济关怀方面有所缺失。文章认为,随意抹杀“五四”的历史功绩是一种轻率的、不严肃的态度。如果能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将“五四”摆到本世纪文化发展的特殊语境中考察,我们就能看到,本世纪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五四”的开创之功,“五四”所提出的许多文化命题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在批判儒学,倡导民主与科学的呐喊声中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批判儒学,就不能树立人们对民主与科学的信仰,“五四”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就不能因此走向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变革虽然需要新的理论的指导,但如果没有固有的文化心理基础,“五四”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同样也难以走向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前,虽然已经有废科举、兴学堂之举,但儒学仍是中国教育思想的灵魂。那个时期的青年学生和他们的师辈,在接触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前,大多受过传统儒学…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五四”精英,盖指正1915年至1927年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文化有所洞见并发生过重大影响者。在传统道德观上,“五四”精英可以分为反传统主义和保守主义两大类。前者的核心观点即中国传统道德从根本上不适合现代生活,其所有内容在当代均无复活的意义,中国道德延续的唯一手段即断裂传统,输入西方文化,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李大钊等;后者则不仅力阐中国传统道德对现代中国的意义,更强调它是世界未来道德文化的成分甚至方向,中国现代道德的希望即传统道德的复兴,其代表人物伧父、梁启超、梁漱溟等堪称重镇。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过去70周年了,其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海峡两岸和大洋彼岸的华裔学者们都要年复一年地纪念它,需要从对于“五四”的反思来确定其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有人把“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五四”学者的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乃是为中国传统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支配;也有人虽然肯定“五四”提倡科学与民主,却反对“五四”打倒旧道德,强调传统的道德伦理至上主义的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还有人批评“五四”强调文化的时代性而忽视民族性,认为“五四”学者由于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是反民族主义的,因而难以提出正确的文化方案。本文试对上述观点作一“反思的反思”,以廓清人们对“五四”学者所作的某些隔膜的椰揄和不合史实的判断,并阐明笔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 在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的时候,我觉得知识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中,对于启蒙思想家们在批判孔学及传统文化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认识不足,总结不够。“五四”新文化倡导者们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激情,高扬着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从政治思想、道德伦理、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对孔子之道、儒学和礼教及我们的文化传统进行了空前激烈的批判,喊出了“打倒孔家店”这一震古铄今的口号,从而唤起了许多国民的自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虽然启蒙思想家们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受制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批判孔学和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总体上缺乏科学分析的方法以及冷静、理智的学术态度,因而没能在知识的局面上对孔学和传统文化作出全面的认识、合理的评价,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低估他们在批判中的理论建树,不能忽视他们在批判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8.
“五四”前后的文化是以反传统的特点载入史册的.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再造新的文化体系是“五四”时期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而这其中最可称之为精髓的就是“五四”的批判精神.“五四”的批判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无情的甄别和驳难,使传统文化的优劣短长在现代文明显微镜  相似文献   

9.
在批判“民族虚无主义”的过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研究,这是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为此,本文拟从原则和方法的角度,就传统道德文化的批判继承及其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以求正于同仁。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前,“五四”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在打倒孔家店的呐喊声中向旧文化发起了猛烈的冲击.但是,时至今日,先辈们梦寐以求的新文化并未完全建立起来,重建科学与民主新文化的艰巨任务仍然摆在我们面前.这是什么原因呢? 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五四”期间人们对科学与民主的理解并不全面,也不一致,“五四”之后的发展道路更是偏离了科学与民主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通过现代作家在“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对“意识流”的接受情况可展现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即“五四”作家在创作中对“意识流”的接受,源自对目的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之追求以及作家内心“自我”意识的增强,由此造就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作家的焦虑性文学叙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最初形态.而20世纪30年代,以京派为主的新传统主义者如废名、凌叔华等人,通过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意识流”文学实践,成就了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质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12.
〕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糟粕部分。笼统地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已不很确切,所以更不能说是“全盘化”反传统。所谓过激主义也只是封建军阀、国粹派、改良派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构陷之词。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转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探索的结论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5月3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为纪念五四运动七十五周年,邀请本市近20位专家、学者,举行“五四精神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围绕五四精神的继承、新的文化建设以及如何面对全球性的西方文化冲击、传统与现代化、秩序与民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 在商品化、市场化、世俗化的今天,“五四”精神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有没有研究的意义?有没有继承的必要?与会者指出:“五四”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特定的涵义。“五四”精神就是批判精神、科学、民主和人本主义精神。“五四”时期是  相似文献   

14.
新旧道德之辨是中国近代、特别是五四时期思想界的热点之一,新旧道德之辨为马克思主义新道德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和民众心理基础.由对传统私德的批判转向对马克思主义新道德的追求,在实践上和逻辑上具有必然性.以新旧道德之辨为主要内容的近代道德革命不是为了纯粹的个性解放,而是思想家在民族危亡之际的理论反思与突破.我们继承五四传统,一是要继承五四运动时期思想家们基于社会责任感的批判精神;二是要继承五四运动时期思想家们积极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一、现代性的意义困境甲午以降,儒教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和侵蚀下,渐次陷入了价值取向、精神取向和文化认同诸层面深刻的意义危机。①中国文化的意义危机,在“五四”启蒙运动中达到极至。新文化运动的现代性方案,是废弃儒教及道、佛等宗教,代之以西方现代的“民主”和“科学”。启蒙者对基督教测采取了“以科学代宗教”的实证主义反宗教态度。因而,“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激荡,空缺了儒学和基督教在终极关怀层面的对话。这样,启蒙运动全盘反传统和世俗维度的半盘西化,由于工具理性的民主和科学无以提供生命的终极意义,废儒拒耶不…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男女平等思想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带有质变性质的界标,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和检讨是全方位的,而其对封建旧礼教的抨击,对封建纲常伦理的批判,以及对人格独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道德革命、妇女革命等等的呼吁和实践,铸成了蔚为忙观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创了我国妇女解放的新纪元。但从田史演变的意义上说,“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和检讨当然不是无源之水,妇女解放运动也不可能突如其来、一蹴而就。作为妇女解放运动先导的男女平等思想,也经历了由孕育到成熟的过程、这一…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吴虞反对旧道德,批判旧礼教,名震一时。他在当时思想界起了很大的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封建道德、攻击孔教的一位“健将”,在近代伦理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留给后代一个极为沉重的“包袱”,封建专制主义的伦理道德,至今还影响着一些人的思想和行动,批判肃清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是当前思想战线上一个不可轻视的任务。因此,今日回顾、分析和评价吴虞对封建道德的批判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德价值的冲突是当今中西方文化撞击的核心。中西方道德各有其深厚的源头活水,这就是“中国四德”与“希腊四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道德价值体系,就必须追踪到中西方道德价值的源头,在比较、选择、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中国道德价值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施依秀 《人文杂志》2004,(1):102-105
进入 2 0世纪以来 ,西方知识与中国道德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鲜明主题。无论是五四运动还是 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 ,每每现代西方知识冲击中国 ,都伴生出一场场激烈的彻底批判中国传统道德的风暴。人们通过西方近代启蒙主义的单向玻璃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一种片面的印象 :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旧道德在扭曲人性的同时也制约了中国的现代化 ,所以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主体结构一天不瓦解 ,一天不砸烂孔家店的传统仁义道德 ,国人就无法摆脱中世纪的心灵枷锁 ,也意味着将被拒绝在现代文明世界之外。然而从世纪初期的“科玄大战” ,到 80…  相似文献   

20.
“五四”是一场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重估的文化批判运动,它提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化(主要是儒学与现代化)关系的命题。如何正确看待儒学与现代化关系,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五四”时期,陈独秀把儒学批判作为价值重估的伦理革命和文化批判的契机,并展开了有力的批判,以启蒙国民的独立思想,为其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开辟道路。①陈独秀对儒教纲常礼教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礼教之精华日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陈独秀文集》第73页。以下仅注页码。)建基于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