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子展先生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与《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两书,构成了近代文学史的首次框架.他从文学与社会思潮的关系、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及文学内部诸因素的发展动向出发,把近代文学的起点定在1898年,并从古典文学如何通过近代文学过渡为"五四"新文学这一角度着眼,在近代文学中剖分出"旧文学"与"新文学"两种因素,通过它们在诸文体领域内的消长蜕变,而构架起了一部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文学史.而他把学术史与翻译文学纳入文学史,又开创了文学史写作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民国文学教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中诞生,因“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而逐步走向深化.目前学界对民国文学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大学文化”“学科教育”“教育文化”与“教育体制”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文学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尽管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实体内容”和“制度形式”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但是由于民国教育体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质性,加之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的壁垒障碍,如何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来处理民国文学教育研究的“中心”和“边界”问题、“文学”与“史学”问题,成为民国文学教育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近代文学的学科地位日益受到挑战,学术界甚至有取消近代文学的呼声。郭浩帆针对目前近代文学学科面临的形势,从方法论角度对“取消近代文学”的观点提出质疑,并对近代文学学科的建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全之认为,近代文学有着无法取代的价值和意义,近代文学的外在风貌是“突围与变革”,近代文学的思想特征是“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对抗与互动”。杨春忠运用“五维度总体性理论”观照近代文学研究,主张从学科前提的清理、批判与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近代文学经典的解读与文学近代性指标体系的建构等方面加强近代文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由于文学史研究视角的变化,传统的文学史分期面临挑战,本文试图超越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学科疆界,借鉴“时段”理论,采用“转型”视角,提出“近现代转型期文学”这一新的文学史概念,同时区分“核心时段”与“一般时段”,以便把握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的特质,既突出转型,又强调源流,更注重整体性.  相似文献   

5.
“民国文学”是继“新文学”、“现代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概念,与其他三种文学史概念比较,它更加突出具体的国家历史情境,倡导历史还原,返回历史现场,有助于克服其他几种描述脱离历史实际的某些弊端,赋予“现代”具体的内容。在今天,“民国文学”研究已经衍生出一系列更为具体的研究思路。如“民国史视角”、“民国机制”等等,回到“民国”,尊重民国历史的丰富复杂,现代文学研究或许能够获得一次新的生机,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真正跳脱数十年“阶级斗争”史观的束缚,也有助于摆脱我们目前对西方“现代性”知识话语亦步亦趋的追随,在对民国以来历史的还原和追求中建立我们自己的概念、范式和研究的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民国文学史”的研究绝不仅仅是历史书写的“命名”问题,不是研究活动的旗帜与口号,更意味着一系列新的文学研究命题的出现,意味着一系列新的洞见和历史细节的发现,当然,更意味着我们研究的当代性的凸显:不仅是用“民国”来概括一段过去的现象,而且是用特殊的历史记忆来反观、反思我们的今天,推动我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批判。借助“民国文学”这一叙述角度,在中国大陆过去被遮蔽的文学现象、历史现象将重新提出,并引人深思。例如民国经济与文学的关系,法律形态与文学的关系等,回到民国历史的现场,关于“经济与文学”的讨论就不可能是“旧题旧做”,甚至也不能用“旧题新做”来加以概括,在与民国经济相关的这一段文学史中,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新鲜的“主题”和大量被遮蔽的史实。同样,在排除大量人为的预设之后,我们可以目睹现代法律与文学生产的诸多细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近代文学的学科地位日益受到挑战,学术界甚至有取消近代文学的呼声.郭浩帆针对目前近代文学学科面临的形势,从方法论角度对"取消近代文学"的观点提出质疑,并对近代文学学科的建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全之认为,近代文学有着无法取代的价值和意义,近代文学的外在风貌是"突围与变革",近代文学的思想特征是"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对抗与互动".杨春忠运用"五维度总体性理论"观照近代文学研究,主张从学科前提的清理、批判与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近代文学经典的解读与文学近代性指标体系的建构等方面加强近代文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7.
寻绎“现代”的变迁──读《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导》周海波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在学界被称作“中国近代文学”,对于它的研究,历来有两种取向,即从古典文学研究视角出发,将这段文学看作古典文学的“晚霞”余韵;从现代文学研究视角出发,则将它看作现代文...  相似文献   

8.
现代学者有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秋兴"情结研究颇多,但钱穆从中国文学深层的"人生自省"视角出发,对"秋兴"文学所蕴涵的生命自省意识的解说,无疑为我们反思中国文学自身的自省精神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上海师大、南京师大、华中师大、吉林教育学院、河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及河南大学的有关人员参加的《中国近代文学史》编写会议,于今年三月初在开封举行。 会议经过较充分的酝酿讨论,一致认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作指导,概括总结出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规律与成败得失,确定中国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近代文学史的编写要立足于“史”,史论结合,纵横兼顾,而力求避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近代文学史的终期,即现代文学史的始期的时代划分,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但又是一个涉及到近、现代文学的本质、发展过程的关键问题。探讨这个问题,是研究日本近、现代文学及日本文学教学中必须做的一件事。本文在国内外诸家论说的基础上,认为以“关东大震灾”为界,以无产阶级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为标志,日本近代文学基本上同欧洲文学齐步、脱离了近代而跨入了现代。  相似文献   

11.
戏曲”“戏剧”均为中国古典词,“戏曲”既指戏剧文本,又指包含曲词等在内的表演艺术形式;“戏剧”则主要指俳优之人的言语、行径。二词都曾被用于对译近代西方drama概念,后逐渐定型为“戏剧”一名,用于指以角色扮演为形式的表演艺术。就民国以后概念的使用来看,“戏剧”与“戏曲”混用的情形颇为普遍,前者在内涵上较后者更为宽泛。作为近代文学分类的“戏剧”出现于晚清,与传统“戏曲”虽有联系,却主要是在近代西学知识输入基础上形成的新观念。探讨清民之际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概念之间的对接,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史、文学史诸问题,有助于理解近代文学知识分类和学科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许志英、邹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版 )的编排架构反映了编者对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的深刻独到的见解。新时期以来 ,不少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建议把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打通 ;有的主张冠之以二十世纪文学等等。许志英教授则从文学的现代化角度对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即把原来的“现代文学”下限延续到“新时期“,并提出了这样划分的客观理论依据。从思想体系来看 ,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与新民主主义思想观念同属现代意识的范畴 ;从创作实践来看 ,现…  相似文献   

13.
李欧梵发掘“颓废”的现代美学和文化意义,建构起“颓废”文学史,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这可视为80、90年代重写文学史热潮下的“现代性”研究的重要一元,促成了文学史研究范式由社会政治研究范式向文化现代化研究范式转换,其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学史研究的立场和标准问题,在当下学者对“重写文学史”予以重新审视的思潮下,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4.
贾振勇先生的专著《重叠的镜像:文学史理论与实践》,是著者近年来围绕“重写文学史”这一核心命题,以具有先锋色彩的文学史观、理论思维、话语系统,对现代中国文学史及其研究的诸多问题进行的深度思考与探讨。自觉的学科重构意识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从建国之初创立至今已走过半个多世纪,从文学史观、价值规范到框架结构、话语方式的诸多命题都遭到了一些青年学者“后现代”式的理论颠覆与解构。但一番狂轰乱炸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究竟应重构什么性质、何种样态的学科意识,长于颠覆的先锋学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新颖独到的学科构想。著…  相似文献   

15.
近代文学,一般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8年间的文学,关于这八十年的文学发展状况,过去一直是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1989年冬天,我从友人那里看到任访秋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不由地为之欣喜,因为我深知学术界一直期待着这样一部专著的问世,期待着对近代文学所经历的一个非常复杂而艰辛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描述。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16.
2021年12月30日,由济南大学、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主办,济南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近代女性文学大系》首发式暨中国近代女性文学专题研讨会"在济南大学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学校校长张士强,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杨宗杰,《大系》总主编郭延礼,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杜泽逊,省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孙之梅,齐鲁书社社长昝亮等领导和专家出席线下会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五四”文学革命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的传统观念备受质疑.著名学者严家炎先生在其主编的文学史著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中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推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严先生试图从文学主张、对外交流、文学创作三个方面新发掘的史料来证明他的观点,但是与“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相比,这些史料还是存有先天的局限性的.文学的转折应该是新的文学与旧的文学之间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形式与文学内容都表现出质的变化,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那些显示出文学真正发生了质变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件,才能作为新的文学诞生的标志或起点.包括“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内的晚清近代文学只能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前提条件.“五四”文学革命及“五四”新文学以其自身异质于古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学观念、现代化的文学语言、现代化的各种文体以及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队伍,理应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一如何学习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呢? 学中国文学,从事古典文学史研究,或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途径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区别。现代文学史包括了当代文学史。因为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很难截然严格分开。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这个现代文学系统工程中,汤哲声所著的《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转型》一书仅仅占据了“附编”的位置。然而,若放在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这个大的关节点考虑,“附编”也就不“附”了。众所周知,中国古典文学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韵味而雄踞世界文学之林。然而,这样一种自足于年的文学景观到近代忽然沉寂下来。一种似乎全新的移植来的文学模式在几十年后占据这一片空白的荒野,长出了异样的花朵。于是,文学史便以这一天然峡谷为界,划分为古典与现代两大块儿。在激情昂扬地叙说了中国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1月,第四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就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与文学史理论及方法研究、文学主题或母题演变研究、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历史演进与人文话语之流变研究,各体文学演变研究、古典文学的现代阐释研究等议题,多方面发掘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术价值,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