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贾平凹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走过近五十载创作历程。有当代中国文坛“常青树”之称的他,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想及文艺界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与“新时期”文学同步,其创作史上第一次转折即出现在1977年前后。考察此阶段贾平凹的文学风格及美学转向,对探究其中后期美学风格的生成有关键作用,同时也对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思潮和文学场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是当代中国引人瞩目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和散文创作两个领域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70年代末至今,贾平凹已发表和出版了80多万字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创作在题材选取、氛围格调、叙述品格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在新时期散文创作园地中独树一帜,构成了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贾平凹以其殷实足量的作品和超透支写作姿态,不仅赢得了自身应有的文学席位,与此同时也为20世纪后中国文学新的生长点的繁荣、鲜活倍增了无限的厚重质彩.因此,基于世纪文学史识视域和史学格局的建构,就有必要思考贾平凹当代中国文学高度问题①.笔者以为其话题涵旨有三:一是不可逾越的"贾平凹文学事实"--30年文学书写与160部书的置换关系,一代不断前行的富有绿色生命意识的文学独行侠.二是不懈激活文坛的"贾平凹文学现象"--创作数量与文学史精神的始终暗合,创作质量与艺术至境的长效撞击和通达,一种关注民生的大境界正气写作.三是原在的杂学艺术观与文本潜在的文化学图式--"五大文化系脉"、"六大文化层面"的美学典本.这些是贾平凹先于他者,高于他者,引领文学的珍品别裁,是他确立当代中国文学高度的支撑所在.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在新时期中西文化的撞击中重视对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以儒释道的积极因素整合其审美视界与理想;虚静致“悟”、虚静致“幻”、虚静致“慧”,是他接受古典哲学的三个重要方面。贾平凹在散文中以传统的眼光与现代意识审视商州故土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性,同时表现出对大自然的膜拜与抱朴守真的思想倾向:以此曲折地批判日益商品化的社会与道德文明之间存在着的“二律背反”现象。贾平凹的散文在艺术上直接继承中国文化的艺术传统,追求简淡、质朴的风格,以“外拙内秀”作为基本的美的理想,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因而其散文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为数不多的研究当代成名作家的专著中,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论》无疑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本。作者费秉勋副教援,既是贾平凹的朋友,又是贾平凹的老师。还在贾平凹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他就对他寄予了殷切的关注;而当贾平凹一登上文坛,他即开始对他进行研究。因而,他对贾平凹的创作、身世、生活、性格都十分熟悉,堪称贾平凹研究方面最具权威的专家。  相似文献   

6.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热潮。贾平凹借鉴《百年孤独》,把神秘主义作为其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贾平凹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商州本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自身独特的文学风格。然而贾平凹小说过度的神秘化,有时显得牵强生硬,损害了文本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7.
创作主体的价值认知体系和取向对于其小说叙事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价值观决定了作品稳定持久、个性鲜明的叙事风格,两者有内在的统一性。以此考量贾平凹小说一贯坚守的意象叙事,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创作的基本精神决定了其创作的基本艺术思维方法,即意象艺术结构和技巧,重估区域文化是他的文化意象叙事的起点,整体哲学意识决定了他意象叙事的成熟阶段为整体意象叙事,混沌世界观决定了其意象叙事的最高阶段即混沌意象叙事。从文化和叙事两个传统角度看,贾平凹小说的意象叙事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又是传统民族叙事的合理的延伸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年近花甲之际的贾平凹以全新的叙述方式推出具有"仙风道骨"风格的长篇小说《老生》,这无疑是对他先前文学创作的一次跨越与升华。陕西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省份,道家文化的兴起与传承在此地均有深厚的遗存,这种历史遗存深入地渗透在贾平凹《老生》的写作过程中,成为《老生》写作的思想渊源。无论就小说的写作动机、结构布局还是人物设置、故事意蕴均可看出道家文化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浓厚影响。《老生》是贾平凹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对中国道家文化的再解读。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的陕南出身以及他的写作风格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典型陕西作家没有的“南方”气质,所以他更接近沈从文和孙犁这样风格“柔美”的一派,更注重作品的艺术表现.贾平凹创作的这种“南方”气质使他对沉实的陕西文学的主流叙述有一种隐隐的挑战性.不过,贾平凹的“南方”不同于“江南”.商洛虽然山清水秀,却是穷乡僻壤,没有“江南”的繁华和奢靡,没有“江南”文化在汉文化圈中的自信和统领地位,也没有江南叙述中落魄豪门式的伤感和怀旧,而有着底层小民的现实感和向上挣扎时的文学想象.贾平凹的特点就源自于他与“南方”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源自于他创作的现实性和抒情性.他的不纯粹的“南方”出身和纯粹“北方”的创作环境反而造就了他无法复制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0.
从地域生态文化视域,并放在当代中国文学整体,对陕西作家的创作进行审视来看,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标志的陕西作家,以其创作实绩,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笔。他们对于当代文学的启示在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要深植于他所生存的环境、故土的地域文化;始终关注现实,坚守平民立场与情怀;坚守艺术精神和纯艺术的道路;对于人文立场与良知的坚守。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思潮中,贾平凹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成名的作家中,他是对底层文学感兴趣的极少作家之一,同时在"底层文学"中他也具有特殊性,与"底层文学"中大多的中短篇小说不同,他的《秦腔》、《高兴》都是长篇小说。在关注底层的同时,他也在"民族形式"上进行探索。这使他的创作呈现出了不同于别人、也不同于自己以前创作的面貌,贾平凹的创作,既建构了底层的主体性,也建构着中国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在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建立起商州艺术世界 ,形成浑厚拙朴、精光灵秀的艺术风格 ,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中国传统表现手法与现代派手法、商州民情民俗与心理刻画相融合等多维的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13.
我校中文系副教授费秉勋所著的《贾平凹论》一书,最近荣获第三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表彰奖(此奖不分等级)。《贾平凹论》于1990年5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贾平凹的生活经历、心理气质、文化师承、美学追求等方面入手,在深广的文化背景上比较深入地剖析了贾平凹步入文坛(止于1986年)各个阶段的创作历程。《文艺报》、《小说评论》、《书讯》、《西安晚报》等报刊均发表了评论文章。著名文化评论家阎纲在给费秉勋的信中说:《贾平凹论》集“美学、文化学、心理学、人类学、民俗学、当代意识于一体,洋洋洒洒,读之如入山阴路上”。本书是国内专门研究著名青年作家贾平凹的为数不多且质量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创作一直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现实,并在自己的创作尝试中,将西方的东西进行揉碎后的再度整合重构,希冀能通过民族特色与世界思想意识的汇通,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突围的道路;然而,受限于自身在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困惑和颓唐,他的创作实践一直在“逃亡”、“叹惋”的陷阱中徘徊,致使他的借鉴和精神自救也一直处于痛苦的摸索和尝试阶段,而未能在异质文化的互证互动关系方面理出一条清晰的突围思路。  相似文献   

15.
农民和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化的二元,农民作家身份的自我认同,使贾平凹的创作陷入两难境地。乡村文化的表达出现了犹疑。当他走进城市而又无法真正走进城市精神的腹地,小说的乡村身份完全被颠覆,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的负面因素解构,作家只好走进幻灭的"废都"。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浮躁》之前,以商州为创作母题和审美载体,凸显商州浓厚的原生态传统文化氛围、文化景观的“商州系列小说”的创作阶段;自《废都》开始,以代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古都“西京”为故事发生地,主要反映社会转型期的传统文人和中国文化在两种文明冲突中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文化忧思的“西京系列作品”创作期和以《高老庄》和《怀念狼》等作品中生活在“西京”的商州子弟“重返商州”的“回归系列作品”的创作。通过对这三个风格迥异时期作品的解读,清晰地看到贾平凹创作思想的裂变过程:赞美、眷恋———质疑、批判———尝试重构。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的序和后记,已经构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学景观。人们不仅可以从中窥探出贾平凹创作的心境,而且也可以看出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艺术追求与艺术思考。梳理贾平凹初登文坛到至今的小说创作历程,我们可以从其小说创作的“序言”和“后记”中,发现贾平凹小说创作心境的流变,即前后经历了从激越到平和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病体直接导致了他的病人心态.这种病态对他的生活与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正反两个方面,即(一)病使贾平凹牺牲了正常人应有的很多乐趣,病使他对读者的批评很不耐烦,病使他的思想有时发展到神经质的程度,病使他的作品笼罩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二)病使贾平凹获得了不少有关创作的奇思妙想,病使他观察事物、人物的角度多维而新异,病使他的想象力极度活跃,病使他的文体丰富而混茫.  相似文献   

19.
西方学者早就指出,卡夫卡的创作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隐秘而深刻的联系。事实上,卡夫卡生前对中国文化 (包括中国文学 )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曾反复地谈论中国诗人的作品;在他的创作也能看到中国文化的直接影响。其中,老庄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最为深刻,它使得卡夫卡临终前几年的创作思想乃至于他的整个生死观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并使得他最后几年创作的几个作品或多或少地都透射出些许东方色彩。  相似文献   

20.
空灵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源自道家的“虚”。“虚”对贾平凹的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空灵这一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