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3 毫秒
1.
《艺文类聚》基本继承了《文选》"以类相分"的诗歌分类方式,但在诗歌类目的处理、诗歌类文体的排序、诗歌的立类选文等方面,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现今常被学者使用的萧统文集只承认27首诗为萧统所作。而以辑录于南宋初期的五卷本萧统文集、《艺文类聚》所收萧统诗歌为主要基础,参照《玉台新咏》《文苑英华》《类要》《乐府诗集》等类书总集,择其善本,一一考订现存萧统诗歌的真伪,可确认34首为萧统所作,另8首存疑诗作,因有重要文献依据,也不能轻易否定。《古诗纪》等明代辑佚文集,因多淆乱,不宜作为主要文献依据。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大量萧统诗轻易划归萧纲名下,不仅造成了对萧统诗歌特征的偏颇认识,也带来二萧诗歌风格具有重要差异的误解,并影响到相关的梁代文学派别、阶段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文选》选赋、诗,按所选题材进行了详细的二级分类,其中赋体厘为十五类。对赋进行分类并非萧统自创,而是受前代人的启发和影响。在赋的十五类目中,萧统将"京都"列于类首,"情"列于最末,既有自身文学思想的反映,又有历史因素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荀卿赋未被入类,原因在于其隐语类型和质朴风格不符合萧统"文"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萧统编撰《文选》,首录隐逸诗,专列"招隐""反招隐"。这一分类,反映了六朝隐风的兴盛,对后世隐逸诗的编纂产生了极大影响,对隐逸诗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文选》辑录隐逸诗,是六朝隐逸诗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与萧氏家族隐逸思想有关,萧统对隐逸的倾慕是直接动因。萧统对隐逸诗的重视,使隐逸诗歌这一体裁得以确立起来,突出了这类诗歌的重要特质,凭借《文选》深远的影响力,使得隐逸诗歌的形象深刻植根于中国文人的集体记忆之中,确立了隐逸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在诗歌中更是举足轻重.毛泽东诗词意象丰富,类型众多,分类只是就大体而言,很难一览无余.简言之,可按诗歌题材分类,可按意象的内容分类,还可按意象的表现功能分类,也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分类.意象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说等同于风格的特点,毛泽东在诗歌创作中极力寻找、提炼最能表现自己个性的载体,使之具有了强烈的主观象征色彩,使一切外物和诗人的精神气质结合得自然得体,并超过了意象自身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新鲜之美.  相似文献   

6.
萧统《文选》收录先秦以迄汉魏六朝赋十卷 ,明确表示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从而构成萧统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本文以《文选》收录历代赋的事实为依据 ,通过统计分析 ,具体勾勒出萧统关于赋的基本品评态度 ,并对萧统以赋为首的文献依据、关于题材的十五分类等问题 ,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萧统对汉魏六朝赋的具体评价 ,在许多方面都与后人的理解存有很大的差异 ,这是研究这一时期赋文学史要注意的。同时认为 ,这种现象的形成 ,表明今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本身存有问题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表现手段.西方意象派诗歌虽然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与之有诸多相通之处,但却夸张地运用中国古典文学中用来表现主观情绪的意象手段并融入西欧象征主义成分,把对意象的刻画演化为诗歌的终极目的.而中西方在自然观、哲学思想和文字系统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西方意象派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意象存在着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8.
《文选》所选诏令文皆是当时文学批评界有公论的作品。但于诏、册,受制于其功能、应用场合、创作事实,及为后世立训垂范的主观意图,萧统所重的是汉魏那些典雅的篇章;于令、教、文,所选又皆南朝骈丽之文。这表明,在《文选序》中,萧统虽然特别强调文辞的美丽,但在具体选文时,则藻丽与典雅并重。忽视其重典雅的选文标准,便不能解释《文选》某些文体只重汉魏文章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17世纪英国诗歌在意象、比喻方式、句型结构等文体方面显示出了与16世纪英诗的显著差 异,形成这种文体的文化根源则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席卷欧洲的巴罗克文化。巴罗克文化促使英国诗歌从 客观摹仿向主观表述内视化转向,巴罗克文化表现出来的内心焦虑感和视觉呈现的恢宏性也规定了17世纪 英国诗歌文体的张力性和夸饰性。这说明诗歌文体的生成不是孤立的文学内部发生学现象,而是特定时期多 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魏晋玄言诗的起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言诗是魏晋诗坛一种独特的诗歌体类.这种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以谈玄论道、表现玄学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为旨归的诗歌,自产生之后就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个体对玄言诗的产生起到的作用和玄言诗在诗学上的作用两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11.
卞之琳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的过程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与其在英诗汉译过程中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不一样。英诗汉译过程中,其遵从翻译的再现伦理,不仅再现英文诗歌的内容,还能再现英文诗歌的形式;自译过程中,其遵从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译文虽再现了汉语新诗的内容,却没有完全再现汉语新诗的形式。在诗歌意象传达方面,其译文传达了原诗的意象所指,却没有保留这些意象原有的表现方式;在格律和韵律的传达方面,其译文保留了原诗的诗行数目、跨行方式,却没有保留原诗的节奏和押韵方式。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弱势话语地位,是导致卞之琳在自译过程中践行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藏族在与各种动物的频繁接触中对动物的起源和分类有了自己的认识。认为动物界是由土、水、火、风四大元素有机结合并长期协调发展而形成 ,同时依据不同等级、出生形式、不同特征以及年龄阶段对动物所作的各种分类 ,既有其合理的一面 ,又有很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和诗创作在齐梁时期迎来了第一次高峰,但同时代的《文选》编选者没有为它单独立类,而是将其分别归入3大诗类。这种归类情况是复杂的,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让我们了解《文选》编选者作为早期的文体分类者对和诗特征的看法,以及当时的主流诗界对和诗与赠答诗两种相似诗类是否有过明确的区分,从而对和诗诗体观念的发展源头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哲学分类及其原则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马克思主义分类理论为指导,针对过去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地域和思维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分类标准,提出了哲学分类的原则,并运用这个原则初步构想出了一种全新分类类型。  相似文献   

15.
《诗经》在编订传习过程中出现过一些简次错乱的问题 ,历代所传《大雅·大明》诗的两种不同体式就是这种错简的表现之一。考察《诗经》风、雅、颂的分类特征、《大雅》诗的乐章类型以及《大明》诗的章句构成和诗义解读 ,考辩《大明》诗两种不同体式之正误 ,可以得出《毛诗》所传体式为误 ,《诗集传》所遵体式为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严羽提出“妙悟”说 ,通过“以禅喻诗”的方式说明诗歌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以禅喻诗”的合法性在于 ,禅是一种具有审美、艺术化倾向的价值观。在此 ,严羽正是强调了禅的这一特征 ,以突出诗歌的审美本质 ,使文学从道德和本体的决定下走出 ,并复归审美本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全面揭示“何其芳现象”的成因及其内涵,联系作者生平和经历,以“失语”和探索的矛盾方式,就成为解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诗与画的融合在唐代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进展,唐代题画诗集中反映出了这种进步。它开创和奠定了题画诗的基本体例,使题画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品类得以成立。唐代题画诗的开创之功主要表现在:它拓宽了题画诗的诗体范围,各体齐备,改变了前代仅局限于以四言和五言诗的画赞、咏画诗题咏的局面,尤其是以律诗评画,对诗与画的结合有重要的意义;在题画方式方面,出现了自画自题和画上题诗的题画方式,并基本完成了评画赏画手法上的探索;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种不同意义的典范。唐代题画诗对题画诗本身的发展和中国文人画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就现有资料而言,先秦时期较早的诗歌鉴赏者是季札。季札的诗歌鉴赏是诗乐结合,只谈对作品的笼统感受。季札之后的诗歌鉴赏代表者是孔子。孔子的诗歌鉴赏具有摘句鉴赏和整篇鉴赏两种形式和概括诗之主题、揭示诗之情感、表达读诗感受三个特点。孔子之后的诗歌鉴赏代表者是孟子。孟子的诗歌鉴赏形式与孔子的相同,但其在鉴赏实践中具有阐述鉴赏理论、引用他人的鉴赏材料、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意等特点。从季札诗歌鉴赏到孔子诗歌鉴赏再到孟子诗歌鉴赏,大致反映了先秦诗歌鉴赏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王维被后世誉称为诗佛.他的诗歌富于禅味,体现出了禅家的精神境界:1.随缘任运,王维讲求适意的人生哲学;2.无念无欲,王维借此摆脱其精神痛苦;3.借物观性,王维善于借自然景物观自性,并进而体悟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