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肇庆七星岩现保存有唐、宋、元、明、清各类石刻作品397幅,主要分布于石室岩洞内岩壁、石室岩南向洞口外岩壁和石室岩、玉屏岩登山石径两侧岩壁。石刻的形制多为矩形,其内容以题诗和题名为主,书体正、草、隶、篆具备。目前,七星岩石刻或自然剥泐,或人为损毁,其现状不容乐观,应当引起地方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伦理指事物的条理,生态伦理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乡村旅游活动蕴含着“人—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我国乡村旅游在规划与论证、经营与服务、研究及理解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生态伦理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充分依托野趣的生态环境,以华夏历史文明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根本,吸收西方早期孕育的生态伦理思想精华,将生态伦理思想渗透到规划与论证、试点工作、经营主体和人才培养中去。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高洁的人格品质、旷达的人生态度和恬淡自然的诗歌风格,历来为人所赏。在当今追问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人性根源,吁求人类的生态情怀和生态意识的背景下,从生态关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陶作,可以发现其回归自然,追求本真的精神还乡、融入自然,追求人与境谐的和美境界、感悟自然,升华人生的诗意情怀等生存智慧,对人类改变当下“非美的”生存状态启示多多。  相似文献   

4.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闻名中外的重庆市大足摩崖石刻,以其匠心独运、精妙绝伦、气势恢弘的石刻雕塑群像,倾倒了中外游人,也令我们魂牵梦萦,急欲去领略它那辉煌的石刻艺术。位于重庆市西120公里处的大足县,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始于晚唐、兴盛于两宋的5万余尊石刻雕像,分布在全县40余处地方,其中尤以宝顶山佛教石刻造像规模最大、最精美,保存也最完好,堪称难得一见的艺术瑰宝。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们退休老人一行乘车来到距大足县城15公里的宝顶山,于圣寿寺下车后,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中,沿着一条一米多宽的石梯拾级而下,闻名遐迩的宝顶山…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双遗产地.自然遗产的完美保护与文化遗产的精神浸润具有内在的契合.选取"逝者如斯"、"鸢飞鱼跃"和"智动仁静"这三方具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来揭示朱熹的生态思想,并认为朱熹的生态思想是一个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三者内在统一,亦即真、善、美完美结合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6.
所谓语言风格,即一个人在写作时所显现出来的气质或气度。字字珠玑、意境深远是一种风格,朴实自然、明白如话也是一种风格。前者可称为文雅,后者可称为通俗。  相似文献   

7.
四川石刻的种类与分布情况截至目前为止,四川发现的石刻,可以暂时分为摩岩造象与墓葬石刻两大类.摩岩造象,指的是就天然山岩石壁凿成龛窟,或在露天之下,以宗教人物为主的石刻造象(寺庙中,立刻石象,暂时附在里边);墓葬石刻,指的是因厚葬而来的坟墓内部或外部的各种石刻.一摩岩造象四川的摩岩造象,据初步统计,约有150多处,分布于52个县市(雅安专区和各民族自治州、县还没有包括在内),以川北、川南、成都平原为最多,川东只有少数.四川摩岩造象数量的总和,超过了山西、河南及西北任何一个省分.质量上也比得上负有盛名的山西云岗、河南龙门、南京栖霞山等处.这些造象又可以分为佛教造象与道教造象两种.  相似文献   

8.
宋代石刻文献中存录大量宋诗,从石刻文献角度对《全宋诗》作品加以观照和检核,对其相关作品可起到订讹补缺的效果;《全宋诗》所收录的作品重出现象比较突出,利用石刻文献保存的相关作品进行校对,则可对《全宋诗》中作品或作者分歧诸现象发挥排异和正误的参考作用;此外,利用宋代石刻文献还可为《全宋诗》辑补佚诗.宋代石刻诗的文献价值有待深入开发与挖掘,但石刻因自然或人为的损毁以及金石文献记录上的失当,也会导致相关信息的缺失而引起错讹和偏误,给辑佚和校勘工作带来相应的障碍乃至误导.故在利用其价值时不宜过度依赖和信从,或人为地放大其权威性和可靠性,而应保持客观、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青海和日村是响应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的一个生态移民示范村,属于整村搬迁。在牧区草山时,和日村的祖辈们有少数人从事石刻,主要刻制藏传佛教经文及其他宗教用品。搬迁后,传统的石刻手艺为移民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契机,如今石刻已成为搬迁牧民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和后续产业的支柱,因而带动着全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石刻的流程、工具和技艺,以及石刻内容也经历着动态的变化,这既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和日村村民为应对生存和发展而做的积极改变,作为文化载体的藏族石刻技艺,作为联结传统与现代的藏族石刻,不断延续并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H省Y市发展实际出发,以Y市0—18岁儿童(或其家长)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调研了解儿童心声,讨论自然教育对Y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启示。建议抓好宣传倡导工作,使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要连接空间网络,使自然环境具有可达性;要构建友好家园,使社区空间融入自然教育元素;要创设友好校园,使校园环境适应不同儿童的空间需求;要建设友好公园,使公园景观更加充满野趣。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历史上,由石而生成的文化现象丰富多采。本文对发现于三峡地区的“八阵图”、“阴阳石”、“悬棺葬”的本来面貌及文化内蕴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阐论,认为这三种文化事象,从石崇拜的一隅,体现了三峡文化的某些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脆弱,但尚未达到不能治理的程度.只要本着"整体规划、提前介入、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的原则,长期坚持不懈,实现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大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3.
统筹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国家环境战略的考量。着力统筹推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拐点是塑造一种新的政府思维模式,基点是构建三级管理的综合管理体制,关节点是塑造一种新的政府行为模式,重点是完善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运行机制。在加快库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屏障,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发展。文章在深入调研三峡重庆库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提出统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模式与运行机制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新常态下,驱动经济增长将主要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本文借鉴索洛的“余值法”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实证分析了三峡库区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理清库区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为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技术支撑;围绕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协调推动新型工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转型发展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技术支撑措施,促进三峡库区创新、协调、绿色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重庆市三峡库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区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山地生态农业模式,阐述了其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粮食生产与林业建设在三峡库区的农业经济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应按照粮果生产梯田化、森林利用合理化 ,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战略原则和技术要求 ,镶嵌配置 ,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开发的有机结合。这是实现库区农业和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峡江地区出土的陶楼资料表明,汉晋时期三峡地区的建筑成就与周边地区相比,毫不逊色,可以说是齐头并进,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水平。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三峡地区就与落后闭塞蛮荒之地划上等号,这是由于对三峡历史知之甚少所产生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过程涉及五个角色主体.在基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各种角色主体在角色期望和角色认知上也存在差异,已经或可能会导致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过程中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  相似文献   

19.
实施三峡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是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 ,应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注重经济、社会、资会、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谋求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高校学报呈现出繁荣趋势。但这种繁荣犹如绽放在悬崖上的花朵 ,是在专业学术期刊和通俗化期刊的夹缝中生存。《三峡大学学报》作为一份综合性学术刊物 ,在切实把握研究方向 ,体现学术前沿 ;开拓学术视野 ,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坚持社会效益原则 ,注重精神产品质量 ;利用先进技术手段 ,扩大交流渠道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