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论沈阳故宫品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也平 《理论界》2005,(10):20-22
本文全面论述了沈阳故宫的品牌战略。其中主要阐述了实施沈阳故宫品牌战略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开发沈阳故宫文化、做大沈阳故宫旅游服务业和打造沈阳故宫服务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沈阳故宫博物馆院内陈列着一基石经幢,(以下简称“沈阳石幢”)它以“大十面”的俗称,在东北各地人民群众中流传着。沈阳石幢从清道光九年何汝霖所见在沈阳故宫前东华门南侧,已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沈阳解放后,为保护文物,一九五二年将这基石经幢移存于沈阳故宫院内,作为广大群众研究、鉴赏沈阳地方史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沈阳石幢为八面石柱形,由天盖、幢身、幢座三部分组成,天盖上的顶部早已无存,形体不明。现存三部分全高二·一米。天盖为八角亭檐式,上以瓦垄纹为饰,下为檐枋。转角处为一斗二拱的斗拱  相似文献   

3.
《中文信息》2008,(1):98-101
薄荷片推荐:沈阳故宫是清初的皇宫,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与北京故宫相比,在建筑风格上有自己独具的特色,人们来这里可以在清代历史文物展览馆和工艺品展览馆中欣赏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造的琳琅满目的文物[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纪望书 《云梦学刊》2013,34(2):61-63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其阴阳合一奠定了故宫天人合一的总体设计理念,保和太合规制着故宫崇尚中和的基本设计思路,八卦五行铸就了故宫独异其趣的设计特色。  相似文献   

5.
从2003年提出“故宫学”以来,就在思考“故宫学派”的问题。只要是治中国传统文化之学,采取文献与文物相结合、重实证不空谈、学风严谨、求真求是的治学路径的,都是“故宫学派”采用的治学路子;如果研究的又是关于故宫的学问的话.便是不折不扣的“故宫学派”。  相似文献   

6.
风雨文溯阁     
王秀云 《理论界》2005,(5):203-203
2004年8月,沈阳的“一宫两陵”荣幸地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一宫两陵”备受世人瞩目。作为沈阳人,深深地为之骄傲。沈阳故宫是清朝开国初期皇帝居住的宫殿。在这个富丽辉煌的建筑群的西北角,有一处别致清幽的院落,它的色彩与其他宫殿截然不同。这里就是清代皇家藏书名楼——文溯阁。这座藏书阁建于1782年,是专门为收藏《四库全书》而修建的。乾隆皇帝统治的时候,正是清王朝鼎盛的时期。为了炫耀文治武功,乾隆命令他的三位皇子和20多名军要大臣编纂一部汇集古今书籍的《四库全书》,又征调了各地保举经考试而录用的3800余名落第举子…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文化折扣、高低级语境以及文化中心论的跨文化视角,选取中央电视台出品的《故宫》以及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故宫》国际精编版——《解密紫禁城》进行比较,从语言符号、画面符号以及文化符号等三个具体层面,分析中国人文纪录片的符号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杂字文献在传统社会中除作为乡间童蒙识字课本之外,还具有传承道德、经验及文化的功能。清代鲁中地区的杂字文献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大发展的背景下,在传承农耕文化、开展乡土教育、进行社会教化、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四个方面仍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实际上也就是文学家族.这是江南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作用使然,由此也充分显示出江南文化家族在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毫无疑问,在清代文学史发展中,江南文化家族的参与程度极高,从一定意义上说,江南文化家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清代文学创作力生成的过程.因此,对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将有助于理解清代江南文学作者群的成长和创作环境,也有助于理解其创作的源泉和特质.  相似文献   

10.
明代辽东档案有一千零八十卷,是一九四九年在沈阳故宫发现的,原藏东北档案馆,现存辽宁省档案馆。这批档案本系明代辽东各官署的文件。一六二一年三月后金国汗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官兵进驻辽沈以后,一来不懂得这批档案的史料价值,二来当时极缺棉花,就将一部分明档用来代替棉花,絮入包装“信牌”的囊袋夹层。由于它被剪成信牌形状,所以现在称为“信牌档”。另一些档案被用来裱糊沈阳宫殿的屏风,因而今  相似文献   

11.
清代会试试帖诗题目出处及内容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计有67科会试曾以试帖诗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均由帝王钦命诗题。这些试帖诗题以经、史、子、集文献为出处,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君王之事、选贤任人、道德修养、时事内容、时令时景几种类型,不仅反映了六代帝王各自的性格爱好,更能折射出当时的文学风尚、思想文化乃至社会风貌。从命题角度对这些试帖诗进行分析,对研究清代科举、文学、文化,均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海南中西部地区拥有宋元直至明清的古代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或描述山水形胜,或记述相关史实,属于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对海南古代摩崖石刻所做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石刻资料的整理汇编和知识的介绍上,而从学术角度对海南古代摩崖石刻进行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因此本文拟对这些古代摩崖石刻做一探讨,以期挖掘海南古代摩崖石刻所具有的文学、历史、文化、旅游价值,进而推进海南历史文化建设,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相似文献   

13.
张莹 《理论界》2014,(3):141-144
本文通过对清代昇平署戏曲档案的整理,分析了月令承应戏表演和不演的时间,并从戏档记载中分析了不演的原因,这不仅是月令承应戏这一特殊宫廷戏曲表演的基本问题,也为我们深入探讨清代内廷的宫廷文化、节日文化、对汉文化的接受等开辟了新视阈。  相似文献   

14.
王衍军  李平 《齐鲁学刊》2012,(5):116-120
清初学校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基本因袭明制,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清初在教育和科举制度上又有许多改革和创新。中央官学方面,鼓励纳资入国子监,招收例贡、例监等各类监生;地方教育方面,清代书院、社学官学化程度很高,私塾教育成为科举应试的预备性教育。尤为突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教育完全为科举服务,不论官学、私学,均以科举为核心,成为科举的附庸。《醒世姻缘传》所记载的文化史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十七世纪中叶(即清初)的学校教育及科举制度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清朝统治时期对皇族的管理是一个综合的、庞大的系统体系。皇族管理首先是皇族成员身份确认,其次从皇族教育、皇族经济、皇族司法等多个方面着手,并相应建立有各种机构,如玉牒馆、宗学、觉罗学等。清朝皇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从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起,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宪法变迁和宪政发展历程.它经历了晚清预备立宪时期的宪政运动,北洋军阀时期的立宪和宪政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立宪和宪政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立宪和推动这几个宪政运动阶段.深入研究百年中国的宪法变迁和宪政运动的发展,有益于我们从中汲取立宪和宪政运动的经验教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7.
清朝御门听政早在顺治朝即已有之 ,及康熙朝形成定制。康熙帝每日清晨御乾清门听政 ;皇帝出巡则在行宫听政。皇帝听政时辰主要经历了“黎明进奏”与“定时视朝”两个阶段。御门听政是清朝治国最重要的措施 ,它不仅是康熙帝勤政的标志 ,更是清朝前期推行皇权统治 ,迅速走向强大统一的基本保证。御门听政是抗灾减灾 ,恢复农业经济的中枢。康熙帝建立并施行御门听政制度 ,表明他的勤政思想和坚定划一的统治风格以及修明政治 ,强化皇权 ,建立强大清帝国的决心 ,乃得“守成而兼创业”的一代明君之称号  相似文献   

18.
祝东 《阴山学刊》2012,(1):53-59
清代词学集中国古典词学研究之大成,基础文献研究与理论批评研究皆蔚然称盛,呈现出"众语喧哗"的文学景观。清代词学研究方法是清人应用于词学研究并能有效运作的客观规范。通过对清代词学研究方法的研讨,归纳总结清代词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原理,利于客观把握清代词学建构的过程,清晰掌握清代词学的发展态势及演变规律,对发掘清代文学思想史内涵亦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当代词学研究提供参照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国法文化近代化的时间,大致从1840年至1949年,其转型主要发生于清末十年。我国近代法文化的转型是中华法制文明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一阶段与中华法制文明不是异己的,而是一个变化、演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的价值理念也随之发生变迁。虽然,这一过程是不充分的,并存在许多不足,但在许多方面却可以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文化事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